上世紀(jì)80年代初,我父母家將要從北京胡同的平房搬到樓房里去。在香港的胞妹得知消息后匆匆回京,與家人團聚,并向居住多年的老屋告別。
女兒的回鄉(xiāng)加之喬遷之喜,已過古稀之年的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想到即將離開老房子,難免有些故土難離,尤其舍不得那些多年的老鄰居、舊街坊。于是,世娜妹隨身帶來的相機發(fā)揮了作用,為全家和老房子合影留念。
對于拍照,兩位老人總有些抵觸,尤其是母親覺得年輕人怎么照都好看,而老人越照越難看。但拗不過女兒的動員,老人只好換上件外衣并排坐在前面,我站在中間,左邊是弟媳和胞妹,右側(cè)是弟弟和我的兒子。這張黑白照片,除光線較差外,身后的屋子和人的面容都很清楚,每個成員既自然又喜氣洋洋。這是一張最美、最有紀(jì)念意義的全家福照,我保存至今。
仔細(xì)看照片,老父親的雙腳不像母親雙腳齊齊落地,而是左腳懸起、右腳著地。這是因為,父親的左腿不能彎曲——父親6歲那年,在一次玩耍中,不慎從高臺階跌下,沒有及時救治,卻在附近找個“捏骨匠”,結(jié)果越捏越壞,導(dǎo)致膝蓋固化,再也不能彎曲,成了終生殘疾。但父親對自己的殘腿一點也不在乎,更不怕別人怎么看自己。他無法騎自行車,也不便坐車,全靠走,但走路的速度絲毫不比正常人差,練就了一副鐵腳板。母親常對我們弟兄們講:“你們老爸雖然沒什么大本事,但就像他的腿似的,擰‘直’不彎,一輩子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钡拇_,父親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
父親行走匆匆數(shù)十年,能否適應(yīng)日后的上下樓梯?我們很擔(dān)心。但老父親說得好:“我能平地走,就可以往上登樓梯,不要因我一個人就不上樓了?!睘榇?,小弟和妹妹兩次去房管部門與有關(guān)人商量,能否考慮腿有殘疾的老人。不久分配方案下達,把我家安排在三樓,小弟還想再降一層。老父親認(rèn)為不高不低正合適,而且組織已經(jīng)很照顧我們一家人了,不應(yīng)再給組織添麻煩。
翌年三月,我們?nèi)野嵘狭巳龢堑男路?,我家的房門不僅對著樓梯而且房間號非常好記——維護消費者權(quán)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