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共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來完成教學內容。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問題解決法 教學設計 氣體摩爾體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49-02
一 問題解決教學法簡介
問題解決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數學教育界首先提出的。這種教學首先應用于數學學科,其后問題解決教學法也深受我國化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青睞,這種教學方法是以知識構建理論為基礎,以問題為核心,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及解決過程,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同時,通過多種科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的融合,使學生在交流和合作的氛圍中實現自主構建。問題解決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二 教學實例
在進行氣體摩爾體積一節(jié)教學時,通過調整教材內容,設計了抽象模擬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1.分析數據
給出經實驗測出的幾種物質的密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推出公式:
1mol物質的體積=1mol物質的質量÷密度
并由學生分組計算出幾種物質1mol物質的體積:
分析比較計算所得1mol物質體積的數據,得結論:1mol的不同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同。
2.解釋初步結論
提問:為什么1mol不同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同呢?
提示、引導學生思考得出:
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1)微粒數的多少;(2)微粒間的距離;(3)微粒本身的大小。對于1mol的物質,微粒數是確定的,由于固、液態(tài)物質的微粒間的距離是很小的,其體積大小主要由構成物質的微粒本身大小決定,而構成不同的物質的微粒本身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不同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同。
3.擴展提出問題,形成假設
問題:1mol不同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會有什么規(guī)律呢?
若固、液態(tài)物質微粒間的距離增大,變成氣態(tài)物質時,微粒間的距離與微粒本身的大小相比較就大得多了。
例如:101.3kPa,100℃時,1g水(液態(tài))的體積約為1ml,1g水蒸氣的體積約為1700ml。
一般地,氣體分子間的距離為分子直徑的10~15倍。
因此,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主要由微粒間的距離決定。
經過實驗測得在0℃,101.3kPa下,不同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幾乎是相等的。則可形成假設:
在101.3kPa,0℃時,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近似相等。
4.驗證假設,形成結論
此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其近似體積數值到底是多大?以下列數據驗證:
由此可以看出,在標準狀況下,1molH2、O2、CO2三種氣體的體積都約是22.4升,除此以外,經過許多實驗發(fā)現和證實,得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為22.4升,這個體積叫作氣體摩爾體積。
(與摩爾質量概念比較,強調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四個要點,并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為什么在定義氣體摩爾體積時要規(guī)定條件——在標準狀況下?)
5.推廣結論
在0℃,101.3kPa下,各種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幾乎是相等的,對于在其他條件下,這一結論是否成立呢?
實驗證實:只要是在確定的溫度和壓強下,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都幾乎相等。
由于在分子數確定時,氣體的體積主要由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決定,因此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分子數相同的任何氣體的體積相同。反過來就是說,在同一溫度、同一壓強下,體積相同的任何氣體所含的分子數都相等。這樣,就推出了一個新的規(guī)律:
阿伏加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推論: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氣體的體積之比等于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氣體的微粒數之比。
(強調此定律的使用范圍和條件。)
比較氣體摩爾體積概念和阿伏加德羅定律:
氣體摩爾體積 阿伏加德羅定律
通過以上五個步驟,引導學生與教師一道分析、解決問題,完成本節(jié)教學內容。
三 教學體會
1.問題解決法的優(yōu)點
首先,此法是通過有計劃、有程序的問題解決,組織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以達到知識的掌握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認識規(guī)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次,此法給學生提供了各種活動機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的過程并非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只有主動地創(chuàng)設與科學發(fā)現相仿的、理想化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主動完成認知建構,才能真正獲得知識與能力。再次,此法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學習新課,嘗試解決問題,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此法本身蘊含著可以用多種方法及方法的組合來進行教學,方式比較靈活。在設計問題解決的步驟時,教師既可以調整教材內容,通過實踐去解決問題,也可用抽象模擬去解決問題,不受實驗條件等限制。
2.運用問題解決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運用問題解決法教學,如何設計問題是關鍵。設計問題時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1)完成教學任務;(2)學生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3)學生思維特點及鍛煉目的;(4)科學性。設計的問題不能太深或太淺。如果提出的問題太深太難,超出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他們將無從思考,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降低并失去學習的信心。如果提出的問題太淺太易,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會使他們感到索然無味,也不能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動。只有適當的問題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
其次,問題解決法的程序設計,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不能一成不變。在問題解決程序中要注意穿插其他必要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最后,師生在問題解決法教學開始可能會影響某些課的進度或教學計劃,教師要靈活把握,全面駕馭課堂教學進程。
四 結束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苯虒W方法和教學形式很多,問題解決教學法是諸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但并不能讓學生完全通過問題解決法來學習所有內容,所以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時,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問題解決與知識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陳愛苾.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隋良永.應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進行化學教學的探索[J].化學教育,2010(Z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