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下面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貧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來的信心的支配下畫著他那色彩絢麗的畫。他曾滿懷感慨地說:生活的色彩和他畫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僅梵高,很多人都曾為此感嘆過,思索過……
[寫作指導(dǎo)]
本則材料共有三句話,語義邏輯重心在第二句,第一句是第二句的緣起,第三句是第二句的拓展。
第二句中“生活的色彩和他畫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含而不露,具有很強的隱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論事,就只能觸及皮毛,得到一個膚淺的認識。想要參透其中深層的哲理,就要善于類比,巧抓“事”與“意”的相似點,深入挖掘內(nèi)在涵義。首先要把握關(guān)鍵詞:生活、畫中(色彩)、不一致。換一句話直白的表達就是:現(xiàn)實與理想有落差。那么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答案就多元了。故此,可以有下面的立意:①用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苦難的現(xiàn)實;②困境中堅守內(nèi)心的信仰;③永不停下追夢的步伐;④用理想之光照亮現(xiàn)實。
此外,第一句還展示了梵高對待現(xiàn)實和理想差距的做法:鼓起信心,追逐夢想。第三句揭示寫作的方向:“感嘆”表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如對心懷夢想?yún)s境遇蹉跎者的同情,對身處逆境卻堅守信仰者的贊嘆;“思考”提示方法策略,如怎樣減少、消彌二者的落差。
總之,立足于現(xiàn)實與理想關(guān)系談自己的認識就基本合乎材料的要求。而只關(guān)注一方的立意,如“發(fā)現(xiàn)生活的色彩”“苦難的意義”“要改變理想”等,則審題不夠精準。而談“自信的作用”、“做事要努力”更是斷章取義。
[記敘文佳作]
明暗無界
李一山
如今聽見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我仍會誤聽作磨刀老頭的磨刀聲。
幾年前,我還住在鄉(xiāng)下一隅時,最愛看的,便是磨刀。磨刀的是個老頭,一頭半白的凌亂頭發(fā),滿臉溝壑縱橫,倒是一雙眼睛還熠熠生輝,也許是被他磨得澄亮?磨刀老頭肩上架著一條長板凳,凳上一頭壓著一塊漆黑發(fā)亮的磨刀石。他并不吆喝,只在大街小巷里慢悠悠地走。門口擇菜的婦人看見他,便朗朗喚一聲:“阿伯,磨刀咧!”他便悠悠走上前,跟著進了后院。
我至今清晰記得他磨刀的樣子:跨坐在長凳上,兩腳穩(wěn)穩(wěn)地長在地上,一手按刀,一手有力快速地磨動刀子,沙沙沙。不消片刻,那原本已鈍化的刀刃又鋒利無比,刀面雪亮晃眼,竟是返老還童了。他磨完刀總會細細地瞧上一遍,雪亮的刀面映著他黝黑蒼老的臉,真是清楚的明暗分界。
磨刀老頭生活困窘,許多時候甚至要靠街坊鄰居接濟才熬得下去。但他仍是慢悠悠地扛著一條長凳,用力認真地磨刀,細細地欣賞他雪亮的作品。我曾不解,生活困窘至此,他如何能這般篤定而認真地磨出一把把鋒利的刀?于是,便趁他來我家磨刀時問了他。
“爺爺,你磨的刀可比你的人亮多哩?”我蹲在一旁看著,一邊小心地問。
他似乎未聽見我說話,認真地磨著刀。直到磨完,打量著他的作品,才悠悠回答:“是亮多啦。”刀面雪亮,他的臉映在刀面上,黝黑似炭,溝壑似槁木,他的生活似乎如此黑暗。
“那你……”我還未問出口,他已回答了我的困惑:“日子是苦了點,但磨刀是門技術(shù)活,我爹傳給了我,我就把它做好,這刀是我的理想,希望,我的刀必是最鋒利最亮的。”他仔細把刀放到架子上,“家家用著我磨的刀,做出香噴噴的飯菜,過上紅紅火火的日子,這么想著,我日子苦點又算什么呢?!?/p>
他又晃著出門去了,隔家的嫂子喚到:“阿伯,磨刀咧!”我仍蹲在那兒想他的話:這么想著,我日子苦點又算什么呢。
誠然,生活總是更暗一些,而我們的作品卻總是絢爛亮麗,大底因為這之間有我們的理想與希望吧。太多的人因這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明暗差距,而絕望放棄,于是連理想也變暗了。其實,明暗無界,生活的色彩固然暗淡,但畫中的色彩可使人生絢爛。太不一致又如何,我想這么明亮下去,生活再暗也無妨。
不知磨刀老頭是否還架著那條長凳,慢悠悠地晃在大街小巷中,端詳他雪亮的作品……明亮的刀面映亮著他黝黑蒼老的臉。
[簡評]
生活艱辛的磨刀老人追尋著屬于自己的樸素的理想,內(nèi)容合乎材料含義。本文物與人相互映襯,體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明亮的刀面”“黝黑蒼老的臉”這組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具有象征意味,是“美好理想”和“艱辛現(xiàn)實”的形象展現(xiàn)。既暗點中心,又具有鮮明的畫面感,打動人心。
[議論文佳作]
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
程心如
永難忘畫布上那抹鮮艷的圖景:金黃的花,碧綠的葉,狂放恣意的筆觸中宣泄著專屬于梵高的那份激情與張力。然而,火熱的金黃是專屬畫布的色彩,是注定于理想的本色;灰暗的黑白基底才是他生活的色彩,是基于現(xiàn)實的本色。
是呀,這是多么的不一致,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將他逼仄至絕望的深淵,只能每天想盡辦法努力振作繼續(xù)他的事業(yè)。
誠然,塵世的蕓蕓眾生無一不為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而苦苦掙扎。我們感嘆,我們思考,我們徘徊,如何應(yīng)對這現(xiàn)實與理想的不一致?我想,惟有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開拓出一條新路來。
佛家有言:“三界無安,譬如火宅?!敝v的便是人世種種困厄,現(xiàn)實與理想種種不一,如起火的宅院,無法止息。然而,面對這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是奉行卑賤的生命哲學,奴顏屈膝亦或抑郁寡歡;還是張揚高昂的生命哲學,振作起來用信心支配我們的軀體?有為者自會有明智的選擇。
猶記得巴金在《激流》總序中這樣寫道:“我深知我的身邊是無盡的黑暗,沒有我想要的一絲光亮,但我要走下去?!鄙畹募ち靼党庇縿樱F(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時刻產(chǎn)生,我欣賞巴老這份“要走下去”的信念與振作;也惟有此,在生命的暗潮涌動中,無論成敗,我們才可保有一份專屬英雄的氣骨,專為信念的吶喊,專為理想而與現(xiàn)實抗爭的激情。
我常常感念于那些真正的勇士們,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面對著現(xiàn)實的阻厄,他們依舊高擎理想之燈。一如梵高,現(xiàn)實中的他貧困交加,而在信心的支配下,畫布上那鮮艷溫暖的金黃足以照亮幾個世紀;又如孔子,現(xiàn)實中的他各國游說,無人采納,但他仍以一份古典的崇高周游列國去捍衛(wèi)“仁禮”之夢;亦如方孝孺,一介窮酸書生,面對燕王錚亮的佩劍,他以一己之死捍衛(wèi)著“修齊治平”的士子之責。
我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敢于手持一盞紅燭,踏破現(xiàn)實的藩籬,去守衛(wèi)心中的理想與意念。哪怕現(xiàn)實的厄運讓他們遍體鱗傷,哪怕命運的折磨讓他們無處逃遁,他們?nèi)詫娜菸⑿?,恪守那份志士之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p>
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永不停滯,但“吾行吾道,雖遠必至”。
[簡評]
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議論文。一是清晰的引論。文章由材料中梵高事跡的敘述與評析引出觀點“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開拓出一條新路來”,鮮明突出。二是清晰的本論。從“抗爭現(xiàn)實”與“追逐理想”兩個角度展開論述,相互支撐,相得益彰。使用的論據(jù)一為個體(巴金)詳述,一為群體概述,詳略有致。三是清晰的結(jié)論。最后一段單句成段,干凈利落。此外,旁征博引,文采飛揚,充滿濃郁的散文氣息,避免了論說文易流于枯燥的常態(tài),如開頭關(guān)于梵高充滿形象感的描述出手不凡;明麗色彩與黑白基底這組充滿象征性的鮮明對比,更表現(xiàn)出眼光的敏銳。
[抒情文佳作]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周睿琪
麥田里的槍聲響起,那些熾熱的向日葵、冷艷的鳶尾、盛放的桃花,都隨著青煙消散在那個下午,那是夢破碎的聲音,是一個失望的孤獨者留給世界最后的震顫。阿爾的橋再美,也支撐不了現(xiàn)實的重量。
我不禁錯愕于那聲槍響,錯愕于殘酷現(xiàn)實具有的毀滅一切夢想的力量。歐文·圣西門的理想藍圖,敗給了人類的私欲;甘地鳳凰新村民,也終是海面的泡沫;靖節(jié)先生的桃花源,竟是“后遂無問津者”;就是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消失的地平線”,如今的香格里拉,也被旅游開發(fā)得還是面容破碎。那些期待的美好,落到現(xiàn)實變得痛苦無比,就像完美架構(gòu)的骨骼,自由落體的瞬間還是抵不過支離粉碎的重力。
但我還是不禁要問,夢想被現(xiàn)實掩埋就是主旋律了嗎?在志士面前,現(xiàn)實的苦難,可以成為夢想的鋪路石,將想象的花園點綴得更為美麗;可以從最原我的狀態(tài)去思考生命的內(nèi)核與真諦,為信仰開辟更堅定的道路,而不至受到外在的羈絆,被欲望遮蔽“黑夜里尋找光明”的眼睛。古仁人口中的“文章憎命達”,不也正是這個道理嗎?一盞孤燈,一壺清茶、一座為秋風所破的茅屋,擋不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情與奔放、肆意與偉岸。而提香后期的畫雖好,可宮廷奢靡的生活終究還是磨滅了他開始時的激情,也因此降低了他的品位,成不了殿堂級的大師。
勿讓夢想隨現(xiàn)實湮滅,要讓現(xiàn)實的淋漓,血沃滋養(yǎng)如罌粟般妖冶的夢想,使之令人動容和癡迷,令人無法自拔。讓那些色彩絢麗的畫,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潑墨吧,盡情吧,狂歡吧!如此,梵高成了“梵高”,而不是那個牧師家庭的“文森特”;“我”成得了“我”,而不是被現(xiàn)實的殘酷磨平棱角處處類似的“他”和“他們”。只因夢想而不同。
偉大的夢想因蹉跎的現(xiàn)實而偉大,絢爛的色彩因灰暗的天空而分外爛漫,還是去擁抱夢想吧,春天已到,路已鋪平,我相信明天不會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呵,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它還實現(xiàn)了呢?
就是,萬一,它還實現(xiàn)了呢?
[簡評]
這是一篇文化底蘊深厚的文章。一是在詩文中吸取營養(yǎng)?!昂笏鞜o問津者”、“消失的地平線”“黑夜里尋找光明”、“文章憎命達”,這些引用喚醒了人們關(guān)于名著的經(jīng)典記憶。二是從杰出人物的事跡中提取素材。圣西門、靖節(jié)先生、提香,優(yōu)秀人物的生命探索和生命選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是用“化用”的方式增加文章的靈動?!耙蛔鶠榍镲L所破的茅屋”化用杜甫的詩,“萬一,它還實現(xiàn)了呢”化用馬云的話,這些化用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才情,是對他人智慧的再次鍍金。
[散文佳作]
夢與實
朱寧
墻上的《向日葵》,絢麗明艷,灼灼逼人。然而,畫作的背后,是一顆嘗盡人生百態(tài)后孤獨、抑郁乃至絕望的心。
也曾無數(shù)次地為梵高惋惜,他的一生實在是太悲慘。他也曾有一腔熱血、拳拳抱負,卻被現(xiàn)實的殘忍、人情的冷漠澆得冰冷徹骨。他拾起信心,將滿腔熱情傾注于畫作,最終還是在絕望中隕落。
梵高曾感慨:“生活的色彩與畫作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边@卻也道出了千萬人的感慨。席慕容曾言:“生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我們都是過河的人?!币苍S我們都曾站在河流的這一端,幻想著對岸是怎樣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但最終被湍急迅猛的河流阻斷了去路,幻想盡數(shù)幻滅。夢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太多矛盾。
“一曲紅樓多少夢,情天情?;们樯??!奔t樓一夢,串聯(lián)了神話、理想與現(xiàn)實三個世界,渾然一體。在那個理想的世界,世俗的眼光、現(xiàn)實的束縛被盡數(shù)打破,只留下清凈女兒自在悠游的理想國。然而,現(xiàn)實卻是林妹妹不得所愛含恨而逝,寶釵得愛卻不得所終,多少女子“紅消香斷”、“一抷凈土掩風流”!傷心之余,我們也欣慰于寶黛沖破世俗的愛戀,我們似乎看到一縷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
既然現(xiàn)實與夢想有此天壤之別,我們是否還應(yīng)該有夢想呢?答案是肯定的。夢想是一個人在無奈的現(xiàn)實面前支撐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想那楊絳老人,即便經(jīng)歷了文革的摧殘,即便愛女與丈夫相繼去世,依舊不改初心。即便已101歲高齡,依舊攀登著學術(shù)高峰,筆耕不輟?!短眉X德》《我們仨》,無不驚鴻照影。我想,必是那學術(shù)之夢、與家人溫情相處的夢支撐著她走到現(xiàn)在,正如梵高也曾在信心與夢想的鼓舞下留下了如此多的傳世之作。
豐子愷在《豁然開朗》中曾說:“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處處都可恨;你若感激,生活事事可感激。不是生活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生活?!奔毤毾雭?,確是如此。我們總在抱怨現(xiàn)實的殘酷,抱怨夢想在現(xiàn)實面前的渺小不堪,于是忘記了曾經(jīng)的夢想,淪為“蝸居”、“蟻族”,忙碌奔波,疲累不堪。但他們可曾知道,有夢可逐的生活才能沖破生活枷鎖,破空而來!
愿如渡邊和子所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綻放,不要因為難過,就忘了散發(fā)芳香?!奔热粵Q定散發(fā)芳香,便別管現(xiàn)實如何。夢與實的矛盾,似乎可以調(diào)和。
[簡評]
本文語言很有特點,充滿美感。一是形象之美?!皦ι系摹断蛉湛罚k麗明艷,灼灼逼人”、“我們似乎看到一縷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等語句充滿畫面感。二是凝練之美。“他也曾有一腔熱血、拳拳抱負,卻被現(xiàn)實的殘忍、人情的冷漠澆得冰冷徹骨”,句式整齊而不呆板,表意清晰而不冗雜。三是修辭之美。文中多用比喻、引用,表達上增添了生動性,堪稱美文。
此外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首先以梵高的事跡起筆,揭示現(xiàn)實與理想差異存在的心理原因,由點到面指出這種差異存在的普遍性,用設(shè)問明確指出論點。然后兵分兩路,以楊絳之例證“夢想是一個人在無奈的現(xiàn)實面前支撐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以蟻族之例談“有夢可逐的生活才能沖破生活枷鎖”。最后以渡邊和子的話結(jié)尾“解決問題”:“既然決定散發(fā)芳香,便別管現(xiàn)實如何”。文脈貫通,內(nèi)容充實,極具說服力。
(作者:曹金鑫,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