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平獎已經是第三屆了。尋找并激勵最好的公益報道與行動,倡導并推動客觀、公正、深入、有創(chuàng)意、有擔當?shù)墓鎴蟮琅c傳播實踐,致力于成為中國公益?zhèn)鞑ヮI域價值引領的風向標,一直是安平獎自我的定位。對于安平獎以及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以下簡稱“安平公益”)來說,公益一直是作為“公益利益”而理解并踐行的,因此,并非簡單的公益圈內的自娛自樂,而是希望能夠成為中國公益報道領域的“普利策”,能夠推動公益和媒體的跨界,實現(xiàn)公益?zhèn)鞑サ膶I(yè)化,讓媒體更好地報道公益以及參與公益,讓公益能夠更多地提升傳播能力,掌握傳播的新工具。
公益?zhèn)鞑ゴ蟓h(huán)境下的安平獎
近些年來,公益報道有成為公益宣傳的傾向,媒體上呈現(xiàn)的公益報道都是你好我們大家好,一片和氣,滿滿都是正能量,公益?zhèn)鞑コ蔀楹萌撕檬麓髤R報,或者公益的軟廣告。這就意味著公益監(jiān)督報道缺失。事實上從現(xiàn)狀來看,中國的公益領域問題重重,除了剛剛被揭露的廣西百色王杰這種以公益為幌子的惡魔的存在,更多的問題是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比如各大基金會之間明和暗斗,比如一些公益人過度地圖名圖利,個別公益人打著公益幌子謀取利益的,還比如公益組織對于員工基本保障的漠視(當然這個有政策的限制,但有良知的組織決不能以此為擋箭牌)。而對于公益?zhèn)鞑碚f,我們希望傳播與監(jiān)督并重,發(fā)現(xiàn)與揭露問題,對于公益的發(fā)展,同樣至關重要。
另外一個方面正如安平公益前不久舉辦“公益報道到底是雞肋還是香餑餑?——公益?zhèn)鞑サ内厔菖c機遇”所說的,傳統(tǒng)媒體對于公益報道的弱化,諸如不久前停版的《新京報》公益月報,還有更早之前的《南方都市報》公益周刊停刊,還有公益領域的行業(yè)媒體也都只能慘淡經營,這些都是強烈信號。公益報道在傳統(tǒng)媒體上,幾乎是曇花一現(xiàn)般,很快就成為紙媒生存壓力下最先舍棄的雞肋。
與此境遇相反,互聯(lián)網平臺上公益?zhèn)鞑s進入百花競放的局面,騰訊公益及其樂捐平臺、新浪微公益、優(yōu)酷公益、支付寶公益等等在公益?zhèn)鞑ヮI域受人關注,不僅僅是關注公益,還打通了籌款等渠道,成為公眾參與公益的最好媒介。另外,隨著新媒體發(fā)展,公益?zhèn)鞑プ悦襟w雨后春筍般崛起,“公益慈善周刊”、“公益慈善論壇”、“有益思”、“益先生”、“公益沒有圈”、“NGOcn”、“善達網”等公益?zhèn)鞑ス娞柣蚓W站也成為業(yè)界具有影響力的傳播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平獎更是希望能夠給傳統(tǒng)媒體打氣,同時能夠整合資源提供轉型的思路,而在互聯(lián)網公益(含自媒體公益)方面,安平獎從第一屆開始就十分重視,安平公益創(chuàng)始人師曾志教授的新媒體賦權理念在獎項設置中就有所體現(xiàn),第一屆特意設置了“自媒體創(chuàng)新獎”、第二屆有“新媒體創(chuàng)新獎”。因此在公益?zhèn)鞑サ拇蟓h(huán)境下來看安平獎,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安平獎最重要的是承載著推動公益?zhèn)鞑グl(fā)展的目標與使命,能夠不斷地在跨界的平臺上,用不斷賦權和迭代的傳播,讓公益更有力量。
如何保障大眾評選與專業(yè)評獎之平衡?
今年的安平獎,比較大的調整,第一個是獎項設置更合理化和精簡化,讓申報者能夠更清晰對應到所要申報的獎項。第二,主要是推薦人激勵制度上的增設,一旦推薦人所推薦作品獲獎,根據(jù)對應獎項金額,可獲取其獎金額度的20%(獲獎人額外獎金),作為推薦獎金。第三個調整主要在于,去年大眾評審,只有簡單的投票,今年改為將轉贊評作為主要的依據(jù)。我們開通了大眾推薦渠道,試圖通過自我申報與大眾推薦雙管齊下的方式;采取網絡閱讀、評論、點贊、轉發(fā)的函數(shù)計量與評委顧問的專業(yè)評審決議相結合的方式。
從第二屆開始,安平獎一直提倡大眾參與,主要想傳遞的理念是,我們認為作品的面世,其實只是傳播的開始,沒有傳播,新聞作品離經典和好作品永遠都有一步之遙。我們希望安平獎的契機,能夠讓真正好的作品可以更具生命力,能夠不斷地激活,產生社會效應,最后才是為這個作品帶來點贊、評論、轉發(fā)等數(shù)據(jù)。
另外一個就是大眾評選與專業(yè)評獎之間平衡的問題,大多數(shù)的獎項依賴于專業(yè)評審,比如諾貝爾獎、普利策獎等,都沒有網友點評的,而剛剛科幻作家劉慈欣獲獎的雨果獎,就是因為大眾評選造成了一些波折(會費很低的會員,本質上就是大眾讀者組成)。所以我們也并沒有完全地采用大眾評選的方式,而是二者結合,第一輪尊重大眾的意愿,第二輪則尊重專業(yè)評委的意見,最后產生安平獎的各個獎項。
如何尋找到最好的公益?zhèn)鞑プ髌罚@個是每一屆安平獎最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對于中國的新聞獎項來說,基本路線就是給每個新聞單位發(fā)放評獎征稿通知,然后讓單位組織下屬記者準備作品等材料申報。而安平獎則完全不走這個路線,以純粹的民間獎項為定位,以記者個人申報為主,輔以社會各界(組織或個人均可)的推薦。每一屆我們都充分利用各個機構與媒體單位,以及安平獎核心參與的各個渠道,讓消息能夠直達每一個媒體機構與記者個人,同時還有公益行業(yè)的傳播者眼前,然后發(fā)動大家積極參與申報與傳播。
回顧安平獎的這三年歷程,從安平公益的角度,首先大家的共識還是要感恩越來越多的機構和記者朋友的支持,從零開始,到現(xiàn)在每年都能成為行業(yè)內大家關注的一個事件,正是每年都有堅定的支持者,以及不斷新加入的支持者,他們以各種形式給予安平公益和安平獎以巨大的支持。現(xiàn)在,安平獎還在作品申報與推薦環(huán)節(jié),希望新老朋友們能夠繼續(xù)支持安平獎,或申報與推薦作品,或者參與到安平獎的合作、承辦等運作中,使之真正成為跨越融合媒體和公益的行業(yè)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