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北宋]蘇 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甲骨文的“明”字有兩種寫法:一是由“日”“月”兩字組成,用來計時,表示月落日出、日月交替之際,即拂曉時分。它反映的是“日”在東方,“月”在西邊,或“月”在西邊,“日”在東邊的一種日月輝映的奇特天象。據(jù)考證,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前后的傍晚,人們都能看到西邊天際紅日正徐徐下沉,而東邊天際則冉冉升起明月的瑰麗景象。而到了農(nóng)歷每個月的月末幾天,這種天象卻反了過來:西邊天際一彎新月徐徐西沉,東邊天際一輪旭日則冉冉升起。《易·系辭下》中就記錄了這樣一種自然現(xiàn)象:“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边@種日月并懸于天空,交相輝映的現(xiàn)象會使大地更加明亮??梢?,“明”的本義就是“明亮”“光明”。
甲骨文“明”的第二種寫法是由甲骨文的“月”和一個類似于窗戶的結(jié)構(gòu)組成,意思是月光照進窗內(nèi),使整個黑暗的房子亮起來。由此,“明”就引申出了“明白”“明確”“清楚”等意義。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就有這么一句:“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逼湟馑际牵海ㄇW(xué)識廣博,記憶力強,明白治國的方法,善于外交辭令。由于“明”是日月相輝映后發(fā)出的更亮的光,而人的眼睛明亮?xí)r,眼力一定很好,所以“明”又引申出“人的眼睛”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边@是說有些人的眼睛能看清像秋天鳥獸的毫毛那樣細(xì)小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
到了小篆時期,“明”的意思已確定為日月之“明”了。而現(xiàn)在的“明”字,一般用光亮、明亮、明白之義,反而不表示拂曉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