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研究用人之道,關鍵是看用人者是否有宏圖大志,是否真正重視人才。有宏圖大志者,方能重視人才,而真正重視人才者,才會用心研究用人方略。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需要杰出的人才來鞏固已有的成果,開創(chuàng)嶄新的局面。曹操、孫權(quán)、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皆為有宏圖大志者,因而在用人方面也能各盡其才。
選文1
《三國》教我們怎樣用人
□何鳳農(nóng)
三國時期,人才濟濟,曹操、孫權(quán)、劉備、諸葛亮等人深諳用人之道,又各有千秋,獲得了眾力扶持,他們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才三分天下而治,成鼎峙之業(yè),進而成就了中國一段特殊的歷史,為眾多史學家提供了研究的課題。
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用人以智的曹孟德。曹操無疑是三國時期最善于用人的,他求賢若渴、量才而用。孫權(quán)就曾稱贊曹操的用人“古今少有”。連自己的敵人都如此佩服,可見曹操的確有過人之處??v觀歷史,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人又沒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曹操如此用人,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視清高的賢能才俊紛紛投奔,一時之間,曹操手下人才云集。觀古鑒今,有的地方用人先看出身,再看學歷,更計仇怨,另外還要政審,用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道德條框來衡量,寧用能力差的,不用脾氣大的;寧用會聽話的,不用態(tài)度辣的。這又與曹操的唯才是舉怎可相比呢?我們是否能從曹操身上學到一些用人之道呢?當然用人絕不能沒有原則,然而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節(jié)可以不拘,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確引導足矣。
恩如骨肉,用人不疑,用人以情的孫仲謀。孫權(quán)17歲接手江東,能和曹、劉成鼎足之勢,確實不同凡響。孫權(quán)能夠使上下一心、將相和睦,賢才頗多,不可輕視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方略。情動才能心動,心動才能行動,孫權(quán)深諳此道。他和周瑜情同“兄弟”;魯肅去世他“為舉哀,臨其葬”;呂蒙病重他“時有針加,為之慘戚”;他和周泰“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對這些人的做法時時感動著其他人,使之為他效力。另外,孫權(quán)還是用人不疑的典范,當有人誣告諸葛瑾、潘濬時,孫權(quán)卻不信讒言,信任如故,使得他們?yōu)橹袆樱炙佬?。我們應大力宣揚孫權(quán)的用人之道并付諸行動。職工病榻前的真心問候;紅白喜事的到場助陣;困難職工的過節(jié)慰問;職工工作勞頓時投去的關切眼神……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需謹記“情”之一字值千金,一個“情”字活一生?。?/p>
情同手足,用人以義的劉玄德。“桃園三結(jié)義”的故事家喻戶曉,千百年來為人們交口稱頌。人們對關羽的“義氣千秋”、張飛的“忠心不二”贊不絕口,好像對劉備卻有頗多誤解。其實,劉備用人的最大成功就是重義氣。他和關、張情同手足;“三顧茅廬”請臥龍;對黃忠、馬超禮賢下士……都表現(xiàn)出劉備是個有義氣的人。雖然劉備奪其宗親劉表、劉璋地盤不仁,但都是情非得已,唯有舍小義而顧大義了。反觀我們現(xiàn)在某些人在用人之時,又有幾個能做到義氣為先呢?而推過攬功,唱高調(diào)使小心眼兒,玩權(quán)術使手腕兒,令手下人怨聲載道的領導卻比比皆是。其實想一想“士為知己者死”的道理,我們是否能從劉備身上學到些什么呢?
依法治國,公正無私,用人以法的諸葛亮。自“永安托孤”以后,真正管理蜀國的是諸葛亮。諸葛亮“代君行權(quán)”,用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依法治國”“鐵面無私”?!皳]淚斬馬謖”“自貶三級”“廢廖立、罷來敏、罰李嚴”……無一不是依法辦事,他不徇私情,令人贊嘆。在三國后期,蜀國是治理最有序的,沒有那些“貪污受賄,枉法徇私”的垢弊,社會秩序井然。諸葛亮真正地建立了一個古代的法制社會,不得不讓人佩服。再看當今社會,雖然法制進程有了大幅度提速,人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但人情、權(quán)力、關系大于法律的事情卻時有發(fā)生,看來我們的確有必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了。
我們在學習前人用人之道的同時,要做到揚長避短。能夠綜合曹操的用人之“智”,孫權(quán)的用人之“情”,劉備的用人之“義”,諸葛亮的用人之“法”,形成一套先進的用人體系,使其各盡所能,用心工作,又不可缺乏控制,任其為所欲為。我們的事業(yè)就會生機勃勃,終有大成。
(選自《天津日報》2010年5月14日)
點擊
發(fā)現(xiàn)人才在于有眼光,用好人才在于有胸懷,而做到這兩點的關鍵則是用人者必須品德高尚,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當然,要選好人才、用好人才,還必須健全制度,完善的制度才是一個國家人盡其才的根本保障,它可以有力地弱化決定人才前途命運的個人主觀色彩。
選文2
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人才戰(zhàn)略學
□蔣元明
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人才戰(zhàn)略學。
“唯才是舉”是曹操的人才戰(zhàn)略,才用其長,不求全責備,故戰(zhàn)將千員,謀士如云,一統(tǒng)北方?!扒筚t若渴”,是劉備的人才戰(zhàn)略,以情動人,以信用人,故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開創(chuàng)蜀漢基業(yè)?!暗萌苏卟保菍O權(quán)的人才戰(zhàn)略,舉賢成風,人才輩出,故能雄踞江東。
單說東吳,“得人”最出色的有兩位,一個是周瑜,一個是魯肅。
孫策帶著三千兵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薦江東“二張”,靠著這批人才,孫策得以在江東迅速站穩(wěn)了腳跟。后來,孫權(quán)接班后,周瑜又向?qū)O權(quán)力薦魯肅。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zhàn),并聯(lián)合劉備,協(xié)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臨終前,又推薦魯肅接自己的班,出任三軍統(tǒng)帥??梢哉f,周瑜知人善任,對東吳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周瑜千好萬好,可就一樣要命,氣量不夠大,對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難以相容了。比如對諸葛亮,當發(fā)現(xiàn)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應就是除掉。又比如對龐統(tǒng),此公在赤壁之戰(zhàn)中功勞不小,周瑜卻從未推薦過這位奇才?!凹壬ぃ紊痢?,容不得比自己才高的人,這是周瑜的致命弱點。
反觀魯肅,當周瑜要殺諸葛亮的時候,魯肅堅決反對。剛剛接任大都督,魯肅就立刻向?qū)O權(quán)力薦比自己強的龐統(tǒng)。哪知孫權(quán)以貌取人,沒看上。魯肅見狀,馬上就將其推薦給劉備,為的是顧全聯(lián)蜀抗曹的大局,不使大才埋沒。
比較魯肅與周瑜的人才觀,高下立判。魯肅沒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卻高其一籌。其區(qū)別在于,表面上看是胸懷的大小,胸襟的寬窄,而實質(zhì)上是戰(zhàn)略思維的比拼,大局觀念的考量。魯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識大體,慮長遠,從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識別人才,保護人才,推薦人才。
歷史小說的演繹如此,社會現(xiàn)實的道理亦然。世間人為最貴,人才為國寶。重視人才,是古往今來創(chuàng)業(yè)者、執(zhí)政者的一等要務。不過,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曉,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難的是將人才資源作為戰(zhàn)略資源來謀劃,將人才發(fā)展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來建設,尤其是培養(yǎng)、重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幾度問道:“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觸及的正是人才戰(zhàn)略的要害問題。
日前,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確立人才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明確用戰(zhàn)略思維、開放視野、發(fā)展觀點謀劃和推動人才工作,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說明人才戰(zhàn)略思維已經(jīng)是一種國家意識,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備素質(zhì)。
眼下,樹立人才戰(zhàn)略思維,要搞制度建設,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健全的培養(yǎng)、啟用、考核、獎罰人才的制度;更要推進觀念轉(zhuǎn)變。一般來說,選人用人,易犯兩大通病,一是“近視”,眼睛總在身邊掃來掃去,視野不夠開闊;二是“下視”,目光不喜歡往上看,優(yōu)秀拔尖的總覺得不順眼,不好把握。武大郎開店挑矮個,“白衣秀士”入伙選庸才,這里邊,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存在人才觀念上的封閉短視、陳舊落后等問題。
“天下未嘗無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條,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高瞻遠矚的卓識,天下為公的覺悟?!爸芄虏?,天下歸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廣納群賢。
(選自《人民日報》2010年6月3日)
對比欣賞
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說過:“治國經(jīng)邦,人才為急?!庇终f:“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由此可見人才對于安邦定國的重要作用。而《〈三國〉教我們怎樣用人》和《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人才戰(zhàn)略學》兩篇文章,則是通過分析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用人方面的范例,給我們以啟示,使我們能夠古為今用,更好地將古人的有益做法與當今社會的工作實踐密切結(jié)合,以促進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
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兩篇文章都旨在闡述如何用人才、為什么用人才、借鑒古人用人才的道理,既有對用人方法的分析,又有對用人者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當然,兩文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前文強調(diào)的是用人方法,后文則強調(diào)了用人的意識和意義。
從寫作手法上看,《〈三國〉教我們怎樣用人》全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開篇簡要概括曹操、孫權(quán)、劉備、諸葛亮等人的用人之道,然后具體介紹了他們不同的用人特點,各有千秋,各具成效,并將現(xiàn)代人與他們的做法進行對比,以突出用人須講究方法的重要性,最后概括全文,指出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文章的主體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結(jié)構(gòu),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內(nèi)容豐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人才戰(zhàn)略學》則采用“以點帶面”的寫法,即對于《三國演義》中的用人之道,重點說東吳,簡略論魏、蜀,而對于東吳也只是談及周瑜和魯肅。文中將周瑜與魯肅的用人之道進行對比,分析了二人在用人方面的不同特點,充分肯定了魯肅的做法,進而引出下文對現(xiàn)實社會用人情況的分析,由古至今,循序漸進,卒章顯志。
從語言特色上看,兩篇文章都在闡述道理的過程中,引用古典詞句,使得語言文雅凝重。不同的是,《〈三國〉教我們怎樣用人》較注重運用整句表達,且整散結(jié)合,語言相對凝練,文風典雅;《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人才戰(zhàn)略學》則句式參差交錯,不拘長短,機動靈活,表達自由,相對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