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捧與挖
□魯 迅
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
壓下去就用舊習(xí)慣和舊道德;壓不下時,則于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佬,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一般粗人捧的“動機”,大概不過是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論,也大抵是兇惡的;觀音菩薩倒還可愛,然而那是從印度輸入的,并非我們的“國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被捧后那結(jié)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適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然而人們至今沒有悟,還以捧為茍安之一道。
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做賀禮。知縣收受之后,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道:明年又恰巧是賤內(nèi)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其實,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決不敢想金牛。一送開手,怕他的姨太太也會屬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內(nèi),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他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xué),但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zhèn)鞯呐醴ㄈ浩鸲踔恕_@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幾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了。當初自然是防其潰決,所以壅上一點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于是就“搶堤”咧,“護堤”咧,“嚴防決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當初見河水泛濫,不去增堤,卻去挖底,我以為決不至于這樣。
有貪圖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給。那么,此輩也就連生日都未必做了。單是省卻拜壽,已經(jīng)是一件大快事。
中國人的自討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敝绤s在于挖。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為還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選自《魯迅全集·華蓋集》,有刪改)
根據(jù)全文分析作者對“捧”的態(tài)度。
解析:從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一句中可見作者對“捧”并不支持,甚至還很厭惡。第四自然段中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揭示了“捧”的危害。知縣過壽辰的笑話,形象地說明了“捧”能使人起貪心,危害送賀禮的下屬?!邦櫞缶?,聽輿論的”都督變成“老官僚”,說明“捧”能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北幾省河道的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由此可見,“捧”能使禍害更大,如河水決堤,危害一片。
答案:作者厭惡“捧”的做法,“捧”使個人到全民都受到危害?!芭酢笔谷似鹭澬模:€人;“捧”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捧”使禍害更大,如河水決堤,危害一片。
【閱讀指導(dǎo)】
雜文,是指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xué)意味的一種文體。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從實入手,就實論虛;敏銳犀利,幽默風(fēng)趣;說理形象,敘議結(jié)合,這些都是雜文的特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那么,如何才能準確快速地把握雜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呢?
一、整體解讀,篩選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語句
雜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一般來說,起始段落的中心句,重點主體段落的起始句或收束句,具有總結(jié)性段落的總括句,往往都能直接表明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整體閱讀時應(yīng)快速抓住這些語句,這對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內(nèi)容要點或分論點及把握文章局部內(nèi)容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二、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雜文運用的材料包括事實材料和征引的文獻資料。這些材料,有的用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有的用來發(fā)表某種見解,有的用來反駁某種主張。分析這些材料,找準材料的切入點,正確理解其本身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是把握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重要前提。
三、分析作者對有關(guān)事物的評價,把握作者引述材料的真實意圖
作者的觀點有時是通過對事物的分析,或?qū)ζ渌煌^點的評價來表現(xiàn)的,或把自己的評述隱含在具體的評述中而不直接說出來,這就要求考生在閱讀時能深入思考,細心比對。一般來說,文中的議論部分,就是作者對有關(guān)事物的評價。結(jié)合議論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態(tài)度。
四、推敲語句,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中一定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比如詞語的色彩,褒義詞或貶義詞的使用往往就表現(xiàn)著作者的好惡。雜文中常常運用諷刺和幽默的寫法,即通過輕松風(fēng)趣的語言,采用影射、諷喻、雙關(guān)、夸張、反語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無情的嘲諷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惡、丑,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具體閱讀時,我們可結(jié)合全文,分析語句所用手法的作用及其背后的思想。
五、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識,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
因為雜文具有極強的社會針對性,所以閱讀時我們應(yīng)該弄清楚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有關(guān)注釋等。尤其是現(xiàn)代作品的末尾往往有寫作時間,對于這一點,閱讀時切不可忽視。借助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很快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
【閱讀訓(xùn)練】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分而食之
聚而食之的場合,大概有三種,一種是家庭之聚,一種是伙食團之聚,一種是宴會之聚。不論哪一種,都同樣的不衛(wèi)生。豈止不衛(wèi)生而已,而且成了專門制造疾病的細菌傳染工廠。有些衛(wèi)道的醬瓜之士,一聽說不衛(wèi)生,馬上熱血沸騰,號曰:“洋大人抱著接吻就衛(wèi)生啦?他們火車站也抱,飛機場也抱,馬路上也抱,怎么不傳染呀!偏偏中國人骨肉團聚在一個飯桌上,不過共喝一碗湯,共吃一盤菜,就不衛(wèi)生啦?”嗚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對象。而且往往只不過一陣子,過了那股熱乎勁,也就自動收山。聚而食之,卻是每天三頓,病河永浴,白頭偕老者也。夫家庭之聚,吃吃親人的口水,或許沒啥了不起。但是伙食團之聚,或宴會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關(guān)、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實在有些于心不甘。如果有病菌的話,順著口水,倒灌入湯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門捉拿,還不知道該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見了閻王報到填表時,連筆都難下。四十年代,中國跟大日本帝國作戰(zhàn)時期,很多學(xué)堂遷到后方,家在淪陷區(qū)的學(xué)生老爺,靠著教育部的貸金,維持殘生。舉重慶沙坪壩的中央大學(xué)堂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湯,幾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測器都探測不出啥油水來。偶爾有盤花生米,立刻天下轟動,便約法二章:“只準騎馬,不準坐轎。”騎馬者,只能夾一粒;坐轎者,筷子平放,劃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嗟夫,一盤能有幾個三五粒耶。這種往事,現(xiàn)在回憶起來,固余味無窮,但當時卻是高級知識分子,在聚而食之壓力下被逼出來的嘉言懿行。
柏楊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參加過一個大伙食團,跟抗戰(zhàn)時的學(xué)生老爺一樣,見飯愁的鏡頭,再度重演——不過經(jīng)常卻是都有幾塊肉的,而奮斗的目標也就那幾塊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戰(zhàn)場上,最可怕的有三種人物,一曰“菜狼”,一曰“菜虎”,一曰“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漢把菜盤索性端到自己面前,別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動物,屬于稀世之寶,不容易碰見。最常碰見的是“菜狼”“萊虎”。這類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識程度無關(guān)。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學(xué)堂教習(xí)一桌,從第一頓開始,菜剛拿到臺面上,他閣下就兩眼發(fā)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轉(zhuǎn)動如飛,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蘿卜深處的一塊肉丁發(fā)掘出來。大家剛要驚呼,第一塊“咕嚕”一聲,早下了肚,第二塊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飯才吃了幾口,萊已全光。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大勢不好,正跟虎狼之輩,面面相對。
嗚呼,害不害臊?當然不害臊。一個人的熱量如果低于兩千三百卡路里,就不會害臊;如果低于一千五百卡路里,連羞恥之心都沒有啦;如果低于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殺人放火,社會秩序都無法維持。我們似乎還沒有低到連羞恥之心都沒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協(xié)議,改為分而食之,逐個分開肉,再逐個分開蘿卜。于是圣瑪利亞的奇跡出現(xiàn)了,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搶啦,平常菜都不夠吃的,也夠吃啦,而且還有剩的,總是留一半塊肉到下頓沒有肉的晚飯時吃。
不僅伙食團的聚而食之有這種奇觀,縱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這種奇觀。兵強馬壯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為強,對準一道好菜,立刻風(fēng)卷殘云,有些還身懷絕技,只要往火鍋里一攪,就能把精華全部夾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議的抗議,嚎叫的嚎叫,氣壯山河,聲震屋瓦。老爹老娘則拉著嗓門吆喝,一會教訓(xùn)小子不準在盤子里連夾兩次,一會告誡丫頭不要在鍋子里翻江倒海找蝦仁,一會安撫小弟小妹要學(xué)“孔三歲,能讓梨”——可是孔融先生讓了大梨,還有小梨,小弟小妹讓了那個魚頭,就再沒有魚頭矣。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以禮讓來維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發(fā)生各種混戰(zhàn),不但傷感情,簡直傷理智。而單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必須把禮讓變?yōu)橛行问娇勺裱臈l規(guī),才算秩序,不能全靠內(nèi)省功夫。聚分雖是小事,但它每天三次再現(xiàn),長年累月,影響中國人的性格行為卻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轍,才能幫助我們逐漸恢復(fù)坦蕩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先行在吃相上,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
(選自《分而食之》,有刪節(jié))
1.結(jié)合全文,解釋文中最后一段畫橫線的兩個詞語的含義。
(1)內(nèi)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樣做才算改弦易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反對將“洋人的接吻”和“中國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論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jié)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處有哪幾點?分別舉出哪些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雜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本文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尤其是在預(yù)防流感的今天,它的論述確實值得恪守傳統(tǒng)就餐習(xí)慣的人們深思;但真正付諸實踐尚有很大難度。
B.第三自然段對“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繪十分精彩,所采用的筆法也不盡相同?!安死恰焙汀安嘶ⅰ辈捎昧朔惫P,相對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簡筆。
C.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且說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語、夸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D.文章對孔融三歲讓梨的事例作了獨到分析:讓梨是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chǔ)上的讓,一旦讓完無梨可吃,恐怕也不會有這千古佳話的流傳,其見解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擊“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張因此呼之欲出,其好處無須再費筆墨論證,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作文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