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三游洞序(節(jié)選)
白居易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仆夫芟蕪刈翳,梯??P滑,休而復(fù)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作者是怎樣詳細描繪三游洞的景致的?
解析:描寫景物,要突出景物特點,選取寫作角度,或直接描寫或采用修辭手法來狀寫。有的寫景會從遠近、高低、上下、內(nèi)外等空間角度入手,做到層次分明。有的善于捕捉色彩,時常會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使所寫之景具有繪畫美。還有的會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出發(fā)去寫。這樣寫景就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狀物就會形神畢現(xiàn),使人如見其形。
答案:從視覺、聽覺兩方面描繪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用一連串貼切的比喻描寫怪石奇水,寫出了險、驚、幻的洞內(nèi)景致,使各種景觀生動逼真,充滿趣味。
【技法指津】
任何一篇山水游記,都離不開對某一風(fēng)景多角度的描寫。作者往往借助形象化的描寫,激發(fā)讀者對某一風(fēng)景的贊美與向往之情。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如是說:“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舒卷;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皆文章也?!笨v觀古代的山水游記,它們大多包含以下技法:
一、粗線勾勒,工筆描摹
作者在山水游記中描寫水光山色時,總是先緊扣景物特征,精心選擇。然后從宏觀上粗線勾勒,再從微觀上工筆描摹,從而給讀者留下從總體到局部乃至到景物細微處的全方位印象。
二、移步換形,一步一景
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而是一邊走一邊看,按照地點的轉(zhuǎn)移和一定的視角變化,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出來,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出來。視點要隨著敘述、說明的對象移換。移步換景一般以行蹤為線索,這樣可以展現(xiàn)不同景物的不同風(fēng)貌神韻,給人一種動態(tài)美。
三、奇思妙構(gòu),意蘊豐厚
山水游記真正的寫作目的一般不是僅僅展示景物的表象。寫什么,作者是有講究的。在寫景的過程中,作者常常奇思妙構(gòu),或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貼切地表現(xiàn)景物的生機與活力;或在山水景致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為此借助虛實相生的手法,在生動、形象的描寫,客觀、具體的敘述,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的同時,進行巧妙的聯(lián)想、真切的抒情、恰當(dāng)?shù)淖h論,將喜歡的景物浸染上自身的情感,借山水自然之美談及生活之事,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這樣,游記既突出了游記的主體——山水景致,又提升了文章境界,從而彰顯、深化主旨,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
四、靈活表達,景情融合
山水游記里,純寫景的文章很少,絕大多數(shù)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往往景為象,游為蹤,感是魂;作者通過聯(lián)想,使文章達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復(fù)雜的內(nèi)容決定了復(fù)雜的表達,在寫山水游記時,作者往往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靈活的表達方式,寄情于景,融情于景,或敘事或抒發(fā)情感。常見的手法就是寫景抒情與議論,這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寫景抒情,后議論;有的是先議論,后寫景抒情;有的是夾敘夾議,如此等等。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游記散文以“山川之美”作為基本描寫對象,創(chuàng)作往往不停留于對自然景物的單純描摹,而是在簡潔生動的寫景過程中融入感情,或抒發(fā)感慨,或闡明道理,使作品既具有美景,又具有理趣,達到寫景與寫心互相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閱讀訓(xùn)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河墅記
□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shù)州,其奇?zhèn)バ沱惤^特之區(qū),皆在吾縣??h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shù)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shù)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huán)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臺,風(fēng)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yōu)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fù)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選自《桐城派名家文選》)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出郭循山之麓(沿著)
B.余褰裳而入(揭起)
C.捷得者往往至大官(戰(zhàn)勝)
D.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深廣)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
B.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
C.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
D.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
3.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B.科目:唐代以科舉取士,有秀才科、明經(jīng)科、進士科等名目,故稱科目。
C.有司: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D.小子:今用以昵稱男性同輩之年輕者或晚輩。這里是學(xué)生、晚輩之意。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在寫景上以山巖、古木、清池、高臺,點染出一個不染囂塵、離世遠俗的隱者之居的環(huán)境,兼有古樸與清幽之趣。
B.文章第二自然段由描寫潘木崖隱居場所的環(huán)境轉(zhuǎn)而引出對科舉制度的議論,指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并對潘木崖的做法持否定態(tài)度。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贊美河墅附近古樸、幽深、頗似世外桃源的環(huán)境,作者優(yōu)游其間,頓覺風(fēng)生水起,清幽宜人,因而深思邈遠,樂而不知其處。
D.作者歸隱山林、遁避世塵的愿望由來已久,當(dāng)看到老師潘木崖的歸隱之樂時,頓時無比歆羨并無比贊同。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yōu)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