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一個文身之國,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身上刺著各種野獸圖像,甚至額頭上也刺著花紋。人們根據(jù)額上花紋的直或曲可以判斷這個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貴賤?!端疂G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身上文了九條龍。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激勵他抵抗外侮、收復失地。現(xiàn)代,文身則演變成青年人追求時尚的一種行為。
甲骨文“文”和金文“文”形體基本相同。從字形來看,像是一個胸腔特別寬大,并且在身上刺有花紋的正面站立的人。字的上端是頭,向左右兩邊伸展的是兩臂,寬闊的胸前刺有美觀的花紋:下部是兩腿。不過金文“文”字胸前的花紋看上去比甲骨文的花紋更復雜、更美觀。
“文”最初的意義是紋理、花紋。后來“文”字原本所表示的紋理、花紋之意由“紋”字代替。由本義引申,“文”有若干層含義:其一,指包括語言文字在內(nèi)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如《論語·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其二,“文”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yǎng)之意,與“質(zhì)”“實”相對。所以《論語·雍也》中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引申指美德善行。
“文”字一撇一捺相互交叉,寓意文化是多元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如今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的現(xiàn)象,我們不僅要保持本土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還要學會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的成果并為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