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山人等,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向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他由于家世的關(guān)系,很早就卷入晚明殘酷的政治斗爭旋渦,可以說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長起來的。中年以后,他又碰上了一次改朝換代。內(nèi)憂外患,讓他的一生歷盡劫難……
19歲為報父仇而殺人
黃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親名叫黃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擔(dān)任過監(jiān)察御史,這是一個監(jiān)督百官、控制輿論的重要官職。在他為官之時,朝政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所控制,而他則屬于與閹黨對立的東林黨。他很有智謀,是東林黨中比較具備政治智慧的人,是“東林七君子”之一。在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中,他的每一次出拳,都能擊中閹黨的要害,因此被閹黨記恨在心。
1626年年初,已被罷官還鄉(xiāng)的黃尊素被人誣告貪污,閹黨豈肯放過這個機會,魏忠賢立刻下令將他押解到京城受審。黃尊素被押解到京城后沒幾天,就被拷打至死,享年只有43歲。黃尊素死后5天,尸體才被人從監(jiān)獄中抬出,全身已經(jīng)腐爛,以至于無法辨認(rèn)。當(dāng)時,年僅17歲的黃宗羲一直在獄外等候。作為長子,他陪著父親從家鄉(xiāng)一路到京師。父親的被殺,使他痛不欲生。他第一次認(rèn)識到了政治的無恥與黑暗,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一心想要報仇雪恨。
兩年以后,新登基的崇禎皇帝清除了魏忠賢等閹黨,開始為東林黨平反。黃宗羲聞訊后,立刻進京訟冤。血氣方剛的他在袖子里藏了一根鐵錐,在與仇人對質(zhì)于刑堂時,竟一見仇人,便撲上去,將他刺得遍體流血,直至氣絕。報仇之后,又于堂前“狂哭”不止。這時,仇恨已使他整個人陷入了一種瘋癲的狀態(tài)。崇禎皇帝聽說這件事后,也感慨說黃宗羲是“忠臣孤子”,不僅沒有治他的罪,還下旨追封了黃尊素為太仆寺卿。
曾為抗清走上戰(zhàn)場
在為父親報仇雪恨之后,黃宗羲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惜沒有考中。不過,作為忠臣之后,他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樂意提攜他。
黃宗羲先是加入了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團復(fù)社,并參加了復(fù)社與閹黨余孽阮大鋮(就是《桃花扇》里被李香君幾番痛罵的阮胡子)之間的斗爭。當(dāng)然,那個時候的他資歷尚淺,基本上只是跟在別人的后面搖旗吶喊。他還遵照父親的遺命,拜了當(dāng)世大儒劉宗周為師。在讀書之余,他不斷結(jié)交各地的讀書人,以擴大自己的影響。
1644年,明朝滅亡,滿人入主中原。作為忠臣之后,他義無反顧地和老師劉宗周一起加入了在南京的南明朝廷。然而,掌握南明朝廷權(quán)力的卻是阮大鋮,他在殺死了一些忠臣良將之后,又將屠刀伸向了黃宗羲。幸虧得到朋友的幫助,黃宗羲才得以逃離南京。
時局一天比一天動蕩,清軍長驅(qū)直入,江南的城鎮(zhèn)一個個淪陷。一天,黃宗羲去紹興探望已被排擠出南明朝廷的老師劉宗周,看到已經(jīng)絕食20多天的老師已經(jīng)瘦得沒了人形。原來劉宗周眼見大明江山不保,而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在朝廷中不能有所作為,最終選擇了絕食殉國。
黃宗羲望著奄奄一息的老師,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卻不敢放聲大哭,唯恐驚擾了虛弱的老師。劉宗周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能說話,只是對著黃宗羲點了點頭。黃宗羲離開后沒多久,劉宗周就過世了。對于黃宗羲而言,他生命中最尊敬的父親和老師,都為了國家和江山社稷,心甘情愿地付出了生命。他們成為了黃宗羲心中的榜樣。從老師家出來以后,黃宗羲馬上回到家鄉(xiāng),和兩個弟弟一起拉起了一支數(shù)百人的隊伍,堅持抗清數(shù)年之久。后來,明宗室魯王在紹興又建立了一個小朝廷,他前去投奔,被魯王授予監(jiān)察御史等職。
1646年6月,清軍攻陷紹興。城破之時,黃宗羲率3000兵士且戰(zhàn)且退,終于在折損大半人馬之后,逃到了四明山中。經(jīng)過一日休整,他又親自下山打探魯王消息。盡管他在臨行前,反復(fù)叮囑手下不得騷擾山中的百姓??墒撬蛔撸窒氯司烷_始大肆搶糧,結(jié)果導(dǎo)致營寨被山民半夜燒毀,全軍覆滅。
四年以后,黃宗羲才終于在一個孤島上找到了魯王。大臣們每天生活和辦公,都在小船之上,景況十分凄涼。但為了抗清的理想,黃宗羲卻對這樣的生活甘之如飴。那年冬天,他又冒著生命危險,東渡扶桑,希望日本方面能夠出兵幫助魯王抗清。也不知道黃宗羲在日本遇到了一些什么情況,只知他從日本返回中國之后,就“歸順”了清朝,從此再也沒有公開參加過抗清活動,但也至死沒有做過清朝的官。不過,他還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悄悄營救了許多抗清志士。
1659年,鄭成功率領(lǐng)23萬聯(lián)軍、8000艘戰(zhàn)船,沿長江北上,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這一年,黃宗羲已經(jīng)50歲了,他覺得自己老了,再也沒有精力抗清了。從此以后,他開始埋頭著書,為明朝痛定思痛,他在他的《明夷待訪錄》一書中,不光激烈地批評了明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攝天子”、“公其是非于學(xué)?!钡戎鲝垺_@也是他后來被尊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最主要原因。
是真歸順,還是用心良苦?兄弟、朋友紛紛離他而去
然而,黃宗羲的突然“歸順”,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當(dāng)時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受他的影響,才參加抗清的,而他自己卻“歸順”了清朝——他在此后撰寫的文章里,不僅采用了順治、康熙的年號,還稱清朝為國朝,甚至“本朝”。對于康熙帝,他也是多有贊美之辭。其實,他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已經(jīng)看清了以武力推翻清朝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只能在文化上對它進行改造,他要培養(yǎng)一批學(xué)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tǒng)治機構(gòu)發(fā)揮作用。可是他的這些想法卻很難被包括他的兩個親弟弟在內(nèi)的朋友們所理解,他們最終都紛紛離他而去了,甚至反目成仇。
黃宗羲的兩個親弟弟一個叫黃宗炎,一個叫黃宗會,他們都曾和大哥一起出生入死,抗清多年??墒乾F(xiàn)在他們的大哥每天只是埋頭著書,絕口不提抗清之事,還和姜希徹等清朝官員一起在浙江創(chuàng)辦了一個書院,這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變節(jié)。
還有明末清初的另一個著名思想家呂留良原來和黃宗羲是好朋友,也因黃的“歸順”而與之絕了交。呂曾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就是因為受了黃的影響,才放棄了清廷的科舉。正當(dāng)他想在反清事業(yè)中大展拳腳的時候,黃卻開始教育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呂因此而大罵黃“議論乖角、心術(shù)鍥薄”,而黃則稱呂是“石門一狂子”。兩人的分道揚鑣也成為必然。兄弟、朋友的紛紛離他而去,無疑讓黃宗羲感到非常痛苦。但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再如何艱難,他也只能孤獨地走下去。
堅持裸葬,只為死后尸身能速朽
黃宗羲死于1695年,享年86歲,在那個時代,可謂高壽。但早在1687年,他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對后事的安排還引來了一場軒然大波。
可能是他一生抗清,晚年從事學(xué)術(shù)文化活動,又不被人理解,所以內(nèi)心十分痛苦。正是這種痛苦使他對自己的葬禮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想法。
—般人去世之后,都會穿上壽衣,放進一口木制的棺材里下葬。黃宗羲卻希望自己死后將頭發(fā)散開,全身赤裸,僅蓋上一條單被,放在—個石頭棺材里下葬。清朝入關(guān)后,老百姓都要扎辮子。散發(fā)表示不愿惹再扎辮子,不再當(dāng)清朝的老百姓。這是當(dāng)時很多遺民的做法,倒不稀奇。但尸體不穿壽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被蟲蟻啃噬而迅速腐爛,這種下葬方法就大大違背了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
據(jù)說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在聽了父親對后事的安排后,非常為難,于是就請自己的族叔前去和父親商量,看能不能讓他改變主意。結(jié)果黃宗羲非常不高興,還特意寫了一篇名為《葬制或問》的文章批評兒子,說是對于父親的遺囑,做兒子的都要遵守,否則,“平日之為逆子無疑矣”。而且,作為兒子,不能陽奉陰違,一邊答應(yīng)父親,一邊又想著在父親去世以后,仍按照世俗的葬法來葬父。
那么,黃宗羲又干嗎非要堅持裸葬呢?雍正時期,曾有個人寫了一篇《黃梨洲先生裸葬說》的文章,說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的父親黃尊素被害后全身腐爛,他一直對此耿耿于懷,所以也希望自己死后能很快爛掉,才敢去九泉之下見父親。這當(dāng)然是胡說八道。
不過,黃宗羲之所以要堅持裸葬,確是為了求得死后尸身的速朽。因為在他心中,他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作為一個亡國之人,雖然他也戰(zhàn)斗過、抗?fàn)庍^,但畢竟沒能戰(zhàn)死沙場;自己晚年的事業(yè)也不為世人所理解,實在沒臉去九泉下見父親、老師和朋友。再者亡國之恨,也一直纏繞在他的心頭,所以他要散發(fā),以示自己并非清朝的子民;所以他要裸葬,為的是不穿滿人的壽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著尸身的迅速腐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黃宗羲一生著述甚豐,涉及史學(xué)、經(jīng)學(xué)、地理、律歷、數(shù)學(xué)、詩文、雜著,共計50多種,300余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xué)案》、《宋元學(xué)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xué)象數(shù)論》、《明文?!?、《行朝錄》、《今水經(jīng)》、《大統(tǒng)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木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