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我愛收集道家之書等中國古籍,例如《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列子》等,對中國“道”文化很熟悉,但是讓我一直很好奇心的是唐朝的《封氏聞見記》和劉貞亮在《飲茶十德》提出的“茶道”跟以上的書到底有什么關系。
茶道對茶界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詞,而對一般的人來說,都認為指日本茶道,非中國文化。我自己都感覺很困擾,所以才發(fā)現(xiàn),必須先了解茶然后了解道。雖然道家之書沒有含一個“荼”、“茶”、“茗”、“橫”、“荈”、“蔎”字,但是一直感覺應該跟茶有些關系。
從三本書里,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易經(jīng)·撃辭上傳·第十章》: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二章》: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莊子·大宗師·二》: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列子·仲尼第四篇·十五》: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
在表面上都相似深奧的哲理,而且住在城里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可是在加拿大的農(nóng)村時,我這個人每天都感受到什么才是大天大地,而一個人感覺很小。夏天有藍色的天空翠綠的樹葉,冬天有灰色的天空白色的雪地,在兩個季節(jié)當中情景不一樣,可是一樣人總能體會天感受地。
茶葉是從茶樹采摘的,茶葉需要天提供的雨水和陽光來生長,還需要地的礦物質當作營養(yǎng),甚至需要人加工來做好茶。茶葉本來已經(jīng)含三才:它受了天地人的照顧。習慣用袋泡茶的飲茶者可能遠離這種感受,但是每天碰到茶樹的茶人會比較敏感。我從無茶的地方雖然看不見茶樹但是還會體會茶道,就是所謂:“可得而不可見”,甚至連茶葉都不要碰,為了更好地了解茶葉加工,我有自己采野生薄荷葉,讓它萎凋手工揉捻成顆粒狀,很像鐵觀音。當然,我不覺得這是茶,但是至少能耍朋友說是茶。
從大自然能學到茶道包含天地人的互相關系,又有陰與陽、有剛與柔、有仁與義。茶道也許不好描述,不用耳不用目不用心來學或擁有它,而應該去領悟它,領悟大自然,也自然會領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