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看到日本對于射藝傳承的那么好時,心里總會有不甘的情緒?!敝袊浼齾f(xié)會傳統(tǒng)弓創(chuàng)會理事鄭海亭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這么說,的確,雖然中國作為射藝的發(fā)源地,但是在我們平常人的生活里卻很難看見傳統(tǒng)射藝的身影了。
如今,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傳統(tǒng)弓箭在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也令其逐漸成為現(xiàn)代的新的貴族運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轉向這項看起來有一些“神秘”色彩的運動。
射藝人生
中秋節(jié)剛過,馬伯軍就來到了位于濟南大明湖邊的尼山書院射圃,他告訴記者,在去年,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自己接觸到了射藝,自那以后,他便迷戀上了這項運動,“起先,我對于射藝的認識只是存在于能夠身穿漢服,瀟灑的搭弓射箭這么一個直觀感受,但是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之后,我才開始慢慢領悟到射藝的精髓?!?/p>
馬伯軍認為,以前自己遇事總是很急躁,然而自從邁入射藝圈子之后,射藝帶給馬伯軍的更多的是一種能夠時刻平復“心情”的“安定劑”,如今,馬伯軍每次來到射箭場之后,都要向負責教習他的老師鞠躬致敬,仿佛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
“20歲正是心浮氣躁的年齡,馬伯軍能夠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瘪R伯軍的授藝老師鄭海亭說。
同馬伯軍沉迷射藝一樣,今年45歲的趙萍已經(jīng)是全國范圍小有名氣的弓手,如今,趙萍回憶起三年前自己和老師鄭海亭在濟南的文廟相遇的情景時,還記憶猶新。
“當時我在彈古琴,鄭老師在演習射箭,后來鄭老師就拿著他的弓和箭來到我面前,我們就那么認識了。”
起初趙萍認為射箭是一項偏向“男人”的體育運動,并不愿意一試,后來隨著鄭海亭的深入講解,使得趙萍對于射藝又有了新的認識。
趙萍發(fā)現(xiàn),射藝并不是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它其中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非常的豐富。”
因為酷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趙萍很快便喜歡上了射藝,她的生活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如今,趙萍除了擔任由鄭海亭創(chuàng)建的奎虛射圃首席講師,還經(jīng)常外出參加全國性的射藝比賽。長期的從事弓箭運動,也令趙萍的身體更加的康健。“射藝真的是改變了我的人生!”趙萍說。
“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
射箭是一項頗具儀式感的運動,因此對于服飾的要求異常嚴苛,總體秉承了兩漢時期的風格傳統(tǒng)。這些服飾也在不斷進化,譬如適合弓手穿的圓領袍衫雖然起源于隋唐年代,但它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風格。
至于弓箭的材質,制作工藝自古以來就頗為講究。
在清朝時期,就有專門從事弓箭制造的相關部門,這一時期的弓箭大院屬于皇家特設的兵工場(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yè)者大多為皇親,并以滿族為主,其產(chǎn)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
鄭海亭告訴記者,到了民國時期,隨著洋槍火炮的發(fā)明引入,再加上由于弓箭制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弓箭作坊逐漸的消亡,到最后真正精通中國傳統(tǒng)弓箭制作的只剩下一個叫做楊福喜一個傳人了。
出于對弓箭傳統(tǒng)技藝的熱愛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楊福喜放棄了原有工作,經(jīng)過他的潛心研制,楊福喜的弓箭甚至還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項,并多次邀赴香港參與亞洲射藝交流活動。
射藝有著相應的硬件要求,鄭海亭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奎虛射圃學員在禮射之時所穿服飾都是由國內(nèi)專業(yè)制作漢服的漢服中心所提供,“有些做工精良的漢服都會使用手工制作”,而使用的弓箭則是中國傳統(tǒng)的“漢弓”居多,此類弓的特點就是物美價廉,能夠較好的滿足普通的射藝練習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有資深的弓友花費上萬元,去買牛角弓來參加我們的禮射活動?!?/p>
“射”是君子之藝,鄭海亭所推廣的傳統(tǒng)射藝,除了一些外在的硬件要求,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要求。
在尼山書院的射箭場上,靶心旁書寫著“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幾個大字,鄭海亭解釋說,這句話的原句出自《孟子·離婁上》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p>
每當鄭海亭的學生在射箭時,他都要教導學生這一句話,意思是如果射出去的這一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要怨天尤人的去埋怨弓的不好或是天氣的原因,要多從自身找原因。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射箭一直以來都是“六藝”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射箭除了被當作是儒家文化的傳承們的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工具”,更是“仕者”階層所鐘愛的一項運動。
“有些人認為射箭是一項體育運動,而我卻說射藝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因為現(xiàn)代的體育競技講求的是結果,而傳統(tǒng)的射藝則是更加看重中國禮文化的內(nèi)涵傳承?!?/p>
“同現(xiàn)代的體育競技一樣,現(xiàn)代射箭更多的是追求結果,人們更多的是關注于弓箭的材質,想方設法的從技術上提升弓箭射出的命中率,而對于成績的追求,往往會令人忘記弓箭這項運動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東西?!?/p>
鄭海亭告訴記者,射藝講求的是“互相尊重,相互學習”,強調(diào)孔子的“射藝觀德”,通過在射箭過程中的每一項細節(jié)和禮儀,從而體現(xiàn)儒家的“修身”思想。
如果說射藝能夠在表面上給人帶來凝神靜氣般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一個人“正射必中”一般的浩然正氣。
在今天的日本相關射藝的書籍里面,開篇無一例外的都是關于《周禮》、《禮記》以及“漢射文化”的詳細介紹。由此可見,射藝本身所賦予的文化含義。
“可以說,自從弓手只要踏入到射藝圈的那一天起,穿上傳統(tǒng)的射服,拿起傳統(tǒng)的弓箭,就必然會接觸到這些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p>
從弓道至射藝:
君子之藝的社會化推廣
近些年來,孔子學院在世界特別是在歐美地區(qū)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瓶頸,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日韓的“弓道”卻備受歡迎,鄭海亭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不能只僅僅依靠“說教式”,更應當通過對于像“射藝”這樣的“具象”來進行更多的“體驗式”傳播。
“日本的弓道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射藝,而現(xiàn)如今我們只有依靠學習日本的弓道來一點點找回我們那些曾經(jīng)遺忘的東西?!?/p>
八年前,鄭海亭通過自己孩子接觸到了日本的弓道,自此他便致力從事于射藝在中國的傳播,這個過程比較艱難,“以前都是自己投資建設相關場館,義務去給大家講解射藝?!?/p>
令鄭海亭欣慰的是,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氛圍非常的好,由于國家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提倡與保護力度加大,射藝“又被很多人所關注起來?!?/p>
如今,鄭海亭除了在濟南市區(qū)擁有了四家射箭場之外,“還有很多單位特別是青少年單位表達出強烈的合作意向”。
最近,鄭海亭和濟南市勝利大街小學、堤口路小學以及大金莊小學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可以預見,在以后,將會有很多的孩子們將能夠接觸到射藝?!?/p>
然而面對著大眾對于“射藝”需求的日益增長,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又成為了鄭海亭急需解決的問題。
鄭海亭說,曾經(jīng)西方學者說過的“在東方,一個國家的儒家文化的傳承度與經(jīng)濟程度是成正比的”令他印象深刻?!霸陧n國,弓箭運動往往被稱作是“國弓”運動,他們的普及程度令我們難以想象?!?/p>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射藝能夠真正的普及開來,讓大眾認識到它的獨特魅力?!编嵑Mふ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