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看看這樣的事實:中國飛奔進老齡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呈現4個老年人、1對夫婦和1個孩子的“421”結構。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后將呈現“8421”結構?!梆B(yǎng)兒防老”成為空話。調查中九成80后反映無法承擔養(yǎng)老之責。
想當年,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親對兒子說,要再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配做公務員。這位母親在三十年后估計不會再發(fā)這樣的議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古人的命運方程式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還有六名七相八敬神。
傳統(tǒng)社會是所謂先賦社會,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F代社會是所謂自致社會,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革開放三十年,自致社會復又墮回到先賦社會。找工作就是比爹。
做青年導師的前提,是言行合一??鬃娱T徒三千,足可敵國,卻安于游走布道。他的青年導師范兒,為萬世表率。中國還有王守仁的門徒,魯迅的門徒,各有各范兒。
再后來,即上世紀80年代曾出現過一撥德育導師,李燕杰、曲嘯、彭清一曾在改革開放前沿蛇口與當地青年辯論過一場,并引發(fā)了所謂“蛇口風波”。德育導師將“淘金者”與“創(chuàng)業(yè)者”對立,認為淘金者“為了個人利益,特區(qū)不歡迎”,引發(fā)青年反感乃至當場反駁。再后來,在王朔小說中,在電影《頑主》里德育導師被徹底解構了。時代變了,年輕人只接受《編輯部里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樣的朋友。
學生們會說,“老師,您說的豪氣干云,讓我們熱血沸騰,但一走進社會全不是那個意思”。一進社會就是另一套規(guī)則,一種無能為力感迎面而來,導師們的話總被雨打風吹去。
嚴格地說,失去人格力量的人不堪為人師。過往的青年導師,無不以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為大旗。今天的青年導師沒有范兒,他們只會兜售《成功學》及顯擺殷實的銀子——這便是他們的導師資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變局下,青年導師又能向新世代灌輸什么?
其實,從來就沒有什么成功人生可以復制,要改變命運只有自己摸索。馬克·扎克伯格沒有復制比爾·蓋茨,沒以誰為榜樣,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校園生活搬到網上。中國青年當羨慕扎克伯格,這位Facebook的創(chuàng)始人,憑簡單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錢,是順帶的結果。
“后喻社會”中兒子尚能教老子新技術新玩法,老子輩又能教兒子輩什么?潛規(guī)則、厚黑學嗎?若把這個世界搞得這么糟,環(huán)境污染、社會不公、腐敗盛行,有何臉面教導下一代、做其導師?更何況,近年來我們目睹了一個個老師的倒掉。
新生代面臨的大問題,不是哪個青年導師能回答得了的。這是時代的結癥,不是新生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