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有這樣一段故事。唐憲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nèi)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迎佛骨活動,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韓愈對這件事直言勸諫。想必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斗爭,最后還是大義戰(zhàn)勝了私心,終于實現(xiàn)了勇敢的“一遞”?!拔乃乐G,武死戰(zhàn)”這一奏折,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韓愈是個文學家,寫奏折自然比一般為官者也要講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別動人,文字鏗鏘有力。他說那所謂佛骨不過是一塊臟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并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正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正應了我們現(xiàn)時說的,立場不同,感情不同這句話。韓愈越是肝腦涂地陳利害表忠心,唐憲宗就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shù)胤叫」佟?/p>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12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當他到了潮州后,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那闆r比他的心境還要壞。就氣候水土而言這里還算富庶,但由于地處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習極多極重。農(nóng)耕方式原始,鄉(xiāng)村學校不興。當時在北方早已告別了奴隸制,唐律明確規(guī)定了不準沒良為奴,這里卻還在買賣人口,有錢人養(yǎng)奴成風。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連續(xù)干了四件事:一是驅除鱷魚。當時鱷魚為害甚烈,當?shù)厝擞置孕?,只知投牲畜以祭,韓愈“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興修水利,推廣北方先進耕作技術。三是贖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錢抵債,錢債相抵就給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錢贖,以后不得蓄奴。四是興辦教育,請先生,建學校,甚至還“以正音為潮人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推廣普通話。八個月就干了這四件事。我們且不說這事的大小,只說他那片誠心。當其獲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時,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難能可貴了。
人生的逆境大約可分四種:一曰生活之苦,饑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曰事業(yè)受阻,功敗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處絕境。處逆境之心也分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有為。韓愈是處在第二、第三種逆境,而選擇了后兩種心態(tài),既見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腳踏實地,盡力去為。只這一點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層高明,沒有只停留在蜀道嘆難,江畔沉吟上。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韓愈之前,潮州只有進士3名,韓愈之后,到南宋時,登第進士就達172名,是他大開教育之功。
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歷史絕不會陪你哭泣,而它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
(選自《跨越百年的美麗》 2010年Z1期,有刪改)
讀后一思
讀完本文后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說韓愈“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層高明”?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