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媽媽我今年45歲了,換句話說,我到“更年期”了。當然,我也記得很清楚,你今年16歲了,用你的話說,“別忘了我也是青春期”。
我知道你不希望我用一個詞——“叛逆”,你覺得這個詞本身就不公道,就界定了你做的事總是錯的,你喜歡用“青春”。你說,是你的“青春期”倒霉地遇上了我的“更年期”。
孩子,“青春”這個詞媽媽也喜歡,意味著活力,潑灑著激情,——是不是也可能有迷失方向的茫然或精力過剩的浮躁?但絕不意味著不辨對錯是非、時時處處都跟大人唱反調(diào)!
“你是不是不說我就不自在?你是不是看我啥都不順眼?你是不是覺得人家的娃都比我好?你是不是都后悔生了我這么一個犟嘴的兒子……”
呵呵,孩子,你一跟媽媽開口說話,似乎習慣了反問語氣,而且一反問起來就氣勢磅礴形成排比,咄咄逼人。
我也常常問自己:這應該是一個孩子對媽媽說話的語氣嗎?這就是我辛辛苦苦引導培養(yǎng)的孩子嗎?我究竟做錯了什么惹得他如此對我……我覺得自己快要被太多的疑問與不理解所淹沒了。
“再不要說為我好,為我好就不要老說我!”你似乎還是滿腔怒火。
你的火氣很大,跟媽媽說的話就像一塊一塊砸來硬梆梆的石頭。
是的,我是老說你。我說你該剪頭發(fā)了,可我連續(xù)說了三周,你依舊讓它如女生的長發(fā)般在風中瀟灑地飄揚著;我說你該將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房,你是一直答應著,可依舊到處亂丟……
我是一直在說,你也一直在答應??陕犚娏舜饝耍⒉辉涞綄嵦?,我為什么就不能再次提醒?我說“趕早不趕遲”“提前準備好,不要落下什么”。你是答應著,卻從不提前做好準備,總是在慌亂勿忙之中丟三落四,而后喊我給你送東西下樓。
孩子,你為什么就不能心平氣和地跟媽媽說話呢?煩躁是種惡劣的情緒,會像瘟疫般使人人受傷。你是青春期,可青春期不是不理智的借口,也不是做事情邋邋遢遢有始無終的理由,更不可以目無尊長!倘若你對自己至親的人都缺少耐心與愛心,不能做到心平氣和,何談對別人?
請你心平氣和地說話,從跟媽媽開始吧。
(選自《壽光日報》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