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紅樓夢》一書,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包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百科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了18世紀(jì)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詩詞瀏覽
女媧石上偈語
無材可去補(bǔ)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做奇?zhèn)鳌?/p>
(選自:第一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fēng)塵懷閨秀)
點(diǎn)讀
這是作者依托神話表明《紅樓夢》創(chuàng)作緣由的一首序詩。詩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時濟(jì)世,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zhuǎn)而著書,把自己對現(xiàn)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小說《紅樓夢》。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fù),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xiàn)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嘆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選自: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點(diǎn)讀
“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皺眉頭,命運(yùn)就這樣無情,追悔、痛苦、嘆息、遺憾,全都無用。這首曲是專門詠嘆寶玉和黛玉的。封建道德觀念在貴族之家就是天條,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案改钢藉浴币约百Z家的敗落最終隔斷了他們的緣分。黛玉這個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株柔嫩的小草在“風(fēng)刀霜劍”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寶玉的戀愛過程,始終伴隨著痛苦和煩冤,最終還是一場虛幻,“命運(yùn)”把他們大大地捉弄了一場。這出和著血淚的戀愛悲劇,不僅使作者為之“淚盡”,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們談?wù)摬槐M的話題。
作品評價
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
——吳世昌
《紅樓夢》令你覺得漢語漢字真是無與倫比。它似乎已經(jīng)把漢語漢字漢文學(xué)的可能性用盡了,把我們的文化寫完了。《紅樓夢》是經(jīng)驗的結(jié)晶:人生經(jīng)驗,社會經(jīng)驗,感情經(jīng)驗,政治經(jīng)驗,藝術(shù)經(jīng)驗,無所不備?!都t樓夢》就是人生。
——王 蒙
《紅樓夢》是一部挖掘不盡的書,隨著時代的變遷,讀者的更換,會產(chǎn)生新的內(nèi)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無價之寶,又起著聚寶盆的作用,把種種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圍,發(fā)出耀目的光輝。
——宗 璞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長篇小說中,《紅樓夢》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狀元。中國其他長篇小說都沒能成為學(xué),而紅學(xué)則是顯學(xué)。
——季羨林
相關(guān)閱讀
歸彼大荒
林清玄
每年總要讀一次《紅樓夢》,最感動我的不是寶玉和眾美女間的風(fēng)流韻事,而是寶玉出家后在雪地里拜別父親賈政的一段:“……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讀到這一段,給我的感覺不是傷感,而是美,那種感覺就像是讀《史記》讀到荊軻著白衣渡易水去刺秦王一樣,充滿了色彩。試想,一個富貴人家的公子看破了世情,光頭赤足著紅斗篷站在雪地上拜別父親,是何等的美!因此我常覺得《紅樓夢》的續(xù)作者高鶚,文采雖不及曹雪芹,但寫到林黛玉的死和賈寶玉的逃亡,文章之美,實不下于雪芹。
賈寶玉原是女媧煉石補(bǔ)天時,在大荒山無稽崖煉成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的頑石之一,沒想到女蝸只用三萬六千五百塊補(bǔ)天,余下的一塊就丟在青埂峰下,后來降世為人,就是賈寶玉。他在榮國府大觀園中看遍了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最后丟下一切世俗生活,飄然而去。寶玉的出家是他走出八股科考會場的第二大,用考中的舉人作為還報父母恩情的禮物,還留下一個腹中的孩子,走向了自我解脫之路。
我每讀到寶玉出家這一段,就忍不住掩卷嘆息,這段故事也使我想起中國神話里有名的頑童哪吒,他割肉還母,剖骨還父,然后化成一道精靈,身穿紅肚兜,腳踏風(fēng)火輪,一程一程地向遠(yuǎn)處飄去,那樣的畫面不僅是美,可以說是至莊至嚴(yán)了?!督饎偨?jīng)》里最精彩的一段文字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覺得這“色”乃是人的一副皮囊,這“音聲”則是日日的求告,都是有生滅的,是塵世里的外觀,講到“見如來”,則非飄然而去了斷一切塵緣不能至。
何以故?《金剛經(jīng)》自己給了注解:“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常想,來固非來,去也非去,是一種多么高遠(yuǎn)的境界呢?我也常想,賈寶玉光頭赤足披紅斗篷時,脫下他的斗篷,里面一定是裸著身的,這塊充滿大氣的靈石,用紅斗篷把曾經(jīng)陷溺的貪嗔癡愛隔在雪地之外,而跳出了污泥一般的塵網(wǎng)。
賈寶王的出家如果比較釋迦牟尼的出家,其中是有一些相同的。釋迦原是中印度迦毗羅國的王子,生長在皇室里歌舞管弦之中,享受著人間普認(rèn)的快樂,但是他在生了一子以后,選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私自出宮,乘馬車走向了從未去過的荒野,那年他只有十九歲(與賈寶玉的年紀(jì)相仿)。
想到釋迦著錦衣走向荒野,和賈寶玉立在雪地中的情景,套用《紅樓夢》的一句用語:“人在燈下不禁癡了?!?/p>
歷來談到寶玉出家的人,都論作他對現(xiàn)世的全歸幻滅,精神在人間崩解;而歷來論釋迦求道的人,都說是他看透了人間的生老病死,要求無上的解脫。我的看法不同,我覺得那是一種美,是以人的本真走向一個遙遠(yuǎn)的、不可知的,千山萬疊的風(fēng)景里去。
賈寶玉是虛構(gòu)的人物,釋迦是真有其人,但這都無妨他們的性靈之美,我想到今天我們不能全然地欣賞許多出家的人,并不是他們的心不誠,而是他們的姿勢不美。他們多是現(xiàn)實生活里的失敗者,在挫折不能解決時出家,而不是成功地、斷然地斬掉人間的榮華富貴,在境界上大大地遜了一籌。
我是每到一個地方,都愛去看當(dāng)?shù)氐乃聫R,因為一個寺廟的建筑最能表現(xiàn)當(dāng)?shù)氐木衩婷?,有許多寺廟里都有出家修道的人,這些人有時候讓我感動,有時候讓我厭煩,后來我思想起來,那純粹是一種感覺,是把修道者當(dāng)成“人”的層次來看,確實有些人讓我想起釋迦,或者賈寶玉。
有一次,我到新加坡的印度廟去,那是下午五點(diǎn)的時候,他們正在祭拜太陽神,鼓和喇叭吹奏出纏綿悠長的印度音樂,里面的每一位都是赤足赤身又圍一條白裙的苦行僧,上半身被炙熱的太陽烤成深褐色。
我看見,在滿布灰鴿的泥沙地上,有一位老者,全身烏黑、滿頭銀發(fā)、骨瘦如柴,正面朝著陽光雙手合十,伏身拜倒在地上,當(dāng)他抬起頭時,我看到他的兩眼射出像鉆石一樣耀目的光芒,這時令我想起釋迦牟尼在大苦林的修行。
還有一次我住在大崗山超峰寺讀書,遇見一位眉目娟好的少年和尚,每個星期日,他的父母開著賓士轎車來看他,終日苦勸也不能挽回他出家的決心,當(dāng)賓士汽車往山下開去,穿著米灰色袈裟的少年就站在林木掩映的山上念經(jīng),目送汽車遠(yuǎn)去。我一直問他為何出家,他只是面露微笑,沉默不語,使我想起賈寶玉——原來在這世上,女媧補(bǔ)天剩下的頑石還真是不少。
這荒野中的出家人,是一種人世里難以見到的美,不管是在狂歡或者悲憫,我敬愛他們;使我深信,不管在多空茫的荒野里,也有精致的心靈。而我也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靈石,差別只是,能不能讓它放光。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刪節(jié))
讀后一思
林清玄從《紅樓夢》寶玉出家后拜別父親一節(jié)中汲取文題“歸彼大荒”,運(yùn)用獨(dú)特視角寫出寶玉出家是一種富家公子看破紅塵,瀟灑而去的美,近而贊美如釋迦牟尼、超峰寺小和尚等這些放下榮華看破紅塵高境界人物的釋然,與現(xiàn)代社會因失敗而出家者形成對比。讀罷此文,你對“歸彼大荒”有何看法,簡要談?wù)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