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課改,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被刪減時有發(fā)生,每次都會在社會上引起熱議。有人說,教材所選篇目不再以意識形態(tài)劃分,而是讓語文教材回歸到語文、回歸到人文。這種“魯迅作品大撤退”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思,難道魯迅的作品與人文不和諧了嗎?
原因分析
一、教材不該承擔更多的文化批判
教材中調整魯迅的文章是語文學科回歸其本身的一種現(xiàn)象。語文教學的根本是應用,而不是承擔文化批判,教材中任何文學作品的增減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只是一直以來,魯迅作品在語文中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含義,大家對魯迅作品的賞析也摻進了太多其他的因素,關注度過高,才導致了時下所謂的“教材不再偏愛魯迅”的說法。
二、魯迅已被“妖魔化”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張閎指出,如今在被閱讀過程中,魯迅已從神壇走下,并矯枉過正被“妖魔化”。在課堂上,教學者解讀魯迅時,往往都特別放大了他作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滿著人文氣息的魯迅作品,淪為了政治概念和社會批判的載體。例如,魯迅回憶少年生活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原本都充滿著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師往往著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這一主旨,甚至將不屬于作者本意的觀點強加進去。這導致青少年原本應該從中體味魯迅語言的精妙、靈活,卻只能在這樣的閱讀“重壓下”,覺得索然無味了。
三、魯迅與我們不同時代
有人指出,先前教材選用的文章里,魯迅作品有一部分的文字深奧拗口,含義難以理解。如果沒有深厚的歷史知識,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是很難讀懂的。而時代變遷,許多當時的社會因素已不復存在,造成不僅學生讀不懂,連老師們都理解甚難的窘況。這可能是如今教材酌情減少魯迅作品的重要原因。
不少專家認為,教材應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調整,部分理解難度較大的魯迅作品退出課本,屬正常調整,可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對魯迅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課外閱讀,并不苛求學生老師都是“魯迅迷”。
魯迅不應離我們遠去
一、魯迅,我們不能回避
作為現(xiàn)代白話文經典,魯迅的作品無論在文學上還是思想上都有其重要價值。就像我們學習古文往往要學《論語》、唐詩宋詞,中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漢語過程中同樣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魯迅。
二、我們從魯迅作品中學習社會責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與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讓中學生接觸了解一點魯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選編必須重視魯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說,魯迅是語文的靈丹妙藥,特別是作文的靈丹妙藥。
魯迅是歷史的,但魯迅絕非只是個歷史上的小說家,他傳達的社會責任早已經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地域。而“與時代脫節(jié)”這個說法更是荒謬。從更為深廣的角度來看,魯迅與我們是同時代的人,他對現(xiàn)實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鑒之處。他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在的,更是將來的;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類的。所以,作為英雄的魯迅應當被人銘記,用郁達夫的話說就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三、語文教材撤走魯迅,本身就是一種阿Q精神
美國當代一位著名的課程專家在批評傳統(tǒng)人文主義學派時說,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在竭力追求課程內容的純而又純的同時,卻使自己衰敗到最為狹隘和最為貧乏的地步。這對我們的語文教材選編都不無啟發(fā),也是“讓語文教材回歸到語文”給我們的啟示。就像魯迅所說的:“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币粋€明明是需要反思、需要進步的社會,如果拒絕批判,這本身就是一種阿Q精神。
結語
魯迅的作品,不應該被放在歷史的角落。至少,他的作品,要比吟風弄月、拂花撥柳的不痛不癢作品,更能給人以思想的震撼,更能給人以良心的發(fā)現(xiàn)。
今天,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味魯迅作品?同濟大學的黃昌勇教授認為,應將研究魯迅的最新成果與教學第一線對接。學術界對魯迅生平、作品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解讀等,如果能選擇合適學生接受的內容予以介紹,青少年在課堂上認識的,可能就是一個更加真實、豐富的魯迅,對魯迅作品的解讀也就不會靜止僵化,也不會再“三怕周樹人”了。
(摘編自《今日視點》第5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