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fù)仇記》,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萊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shù)?哈姆萊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fù)仇的故事。
《哈姆萊特》是作者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來反映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xiàn)實。當時的英國,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萊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斗爭,象征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quán)代表的斗爭。通過這一斗爭,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chǎn)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quán)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quán)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也是作者對充滿隱患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選段賞析
智 斗
哈姆萊特 沒有的事,我不愿把你們當作我的仆人一樣看待;老實對你們說吧,在我旁邊侍候我的人全很不成樣子??墒?,憑著我們多年的交情,老實告訴我,你們到艾爾西諾來有什么貴干?
羅森格蘭茲 我們是來拜訪您的,殿下;沒有別的原因。
哈姆萊特 像我這樣一個叫化子,我的感謝也是不值錢的,可是我謝謝你們;我想,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專程而來,只換到我的一聲不值半文錢的感謝,未免太不值得了。不是有人叫你們來的嗎?果然是你們自己的意思嗎?真的是自動的訪問嗎?來,不要騙我。來,來,快說。
吉爾登斯吞 叫我們說些什么話呢,殿下?
哈姆萊特 無論什么話都行,只要不是廢話。你們是奉命而來的;瞧你們掩飾不了你們良心上的慚愧,已經(jīng)從你們的臉色上招認出來了。我知道是我們這位好國王和好王后叫你們來的。
羅森格蘭茲 為了什么目的呢,殿下?
哈姆萊特 那可要請你們指教我了。可是憑著我們朋友間的道義,憑著我們少年時候親密的情誼,憑著我們始終不渝的友好的精神,憑著比我口才更好的人所能提出的其他一切更有力量的理由,讓我要求你們開誠布公,告訴我究竟你們是不是奉命而來的?
羅森格蘭茲 (向吉爾登斯吞旁白)你怎么說?
哈姆萊特 (旁白)好,那么我看透你們的行動了?!悄銈儛畚遥瑒e再抵賴了吧。
吉爾登斯吞 殿下,我們是奉命而來的。
哈姆萊特 讓我代你們說明來意,免得你們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有負國王、王后的托付。我近來不知為了什么緣故,一點興致都提不起來,什么游樂的事都懶得過問;在這一種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負載萬物的大地,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這個覆蓋眾生的蒼穹,這一頂壯麗的帳幕,這個金黃色的火球點綴著的莊嚴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在我看來,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類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雖然從你現(xiàn)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這樣想。
羅森格蘭茲 殿下,我心里并沒有這樣的思想。
哈姆萊特 那么當我說“人類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的時候,你為什么笑起來?
羅森格蘭茲 我想,殿下,要是人類不能使您發(fā)生興趣,那么那班戲子們恐怕要來自討一場沒趣了;我們在路上趕過了他們,他們是要到這兒來向您獻技的。
賞析:這一部分節(jié)選文字展現(xiàn)了一群長大后的兒時好友們“智斗”般的對話。這段智斗,與大家熟悉的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與胡傳魁、刁德一的“智斗”片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每個人物都是不動聲色試探對方和保密自己,從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在語言上斗智斗勇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作品評價
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英國]本·瓊生
如果逐個理解莎士比亞的戲劇,你將會看到生命中每一個可能的重要選擇的結(jié)果,將會深刻感悟每一種高尚靈魂的特征。
——[美國]阿蘭·布魯姆
只要莎士比亞仍然在英國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個中心的位置,那么這個文化就會保留和延續(xù)那些使它具有獨特性的價值:寬容、多元、妥協(xié)以及民主的認同。
——[英國]杰曼·格里爾
相關(guān)閱讀
哈姆萊特:一個永恒的孤獨者
傅光明
“有一千個讀者(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闭者@句話,我們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千分之一個“哈姆萊特”。這非常好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他身上看到躲藏在靈魂深處的自己。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哈姆萊特。
即便我們不能說《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劇作中最偉大、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但可以明確,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最永恒的一個戲劇人物。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像莎士比亞一樣,不僅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千秋萬代。只要人類存在,他的靈魂便永遠不朽。莎士比亞在他身上挖掘出了人性深處最豐富、最復(fù)雜的隱秘世界。在我看來,莎士比亞是要把他塑造成一個永恒的生命孤獨者。
不管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哈姆萊特父親幽靈的靈感從何而來,其在劇中的作用非同尋常。因為剛出場時的哈姆萊特只是一個被自殺念頭所籠罩的憂郁王子。試想,如果他父親是自然死亡,他無疑就有可能很快自殺。理由很簡單:身強體壯的叔叔當了國王,短時間內(nèi)他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這不能不使他十分郁悶;欲火難耐的母親迅速改嫁,整日與叔叔放蕩不羈地沉浸在情欲的快樂之中,這使他異常憤怒。莎士比亞當然清楚,在極度的郁悶和憤怒之下,隨便哪個肉體凡胎選擇自殺,都沒有什么稀奇,何況一個氣質(zhì)憂郁的年輕王子。
因此,莎士比亞把幽靈的出現(xiàn)設(shè)定為整個戲劇沖突的導火索,換言之,哈姆萊特之所以成為哈姆萊特,便在于這個幽靈,在于這個幽靈只對他一個人傾訴了被當今這個頭上戴著王冠的、邪惡的國王叔叔謀殺的真相,激起他復(fù)仇的意念和決心,使厭煩了周圍一切的他有了活下去的理由。然而,無論他怎樣臥薪嘗膽,最后得以殺叔報仇,當上國王,這樣的復(fù)仇都僅僅是“福丁布拉斯式”和“萊歐提斯式”的復(fù)仇。莎士比亞在劇中寫這兩人的復(fù)仇,或許是要有意保留一些“復(fù)仇悲劇”的影子,更重要的當然是為哈姆萊特的復(fù)仇作陪襯。
在劇中,福丁布拉斯的父親被哈姆萊特的父親所殺,他理應(yīng)復(fù)仇,正如哈姆萊特要為被叔叔殺死的父親復(fù)仇一樣。但兩者截然不同。老福丁布拉斯是在丹麥、挪威兩個國王間認賭服輸?shù)难鹤Q中,被對手公開殺死,屬于公仇結(jié)怨。而當福丁布拉斯王子的叔叔、現(xiàn)任挪威國王獲知此情后,對他進行訓誡和責罰時,他便發(fā)誓痛改前非,不再與丹麥為敵。最后,主動放棄復(fù)仇計劃的福丁布拉斯,在哈姆萊特死后繼承了丹麥王位。而哈姆萊特王子的叔叔、現(xiàn)任丹麥國王克勞狄斯,是謀害王兄的殘暴兇手、奪權(quán)的邪惡奸賊、娶嫂的淫蕩亂倫者。這既是家仇私怨,也是國仇公恨,這樣的復(fù)仇自然絕無絲毫放棄的可能。
再來看萊歐提斯的復(fù)仇。不管是否誤殺,他的父親波洛涅斯確實為哈姆萊特所殺。當克勞狄斯告訴他真兇是哈姆萊特后,他怒不可遏,立刻發(fā)誓復(fù)仇。而且,為能殺死仇敵,他竟逾越人性底線,認可了國王“毒劍+毒酒”的陰謀,直到最后被自己的毒劍所傷,才良心發(fā)現(xiàn),道出實情,在悲憤、悔恨中死去。
事實上,福丁布拉斯和萊歐提斯,兩人都是一種血氣方剛、毫不猶豫、情急忘智、無所顧忌、直截了當?shù)墓粡?fù)仇,或說是符合“復(fù)仇悲劇”的那種血腥、殘忍的復(fù)仇。當然,如果莎士比亞只讓哈姆萊特去簡單完成這樣的復(fù)仇,那他也不過是一個“復(fù)仇悲劇”的寫手而已。莎士比亞的偉大恰恰在于,他把老舊的哈姆萊特從具有北歐海盜式或中世紀色彩的復(fù)仇英雄,變成了一個嶄新的文藝復(fù)興時代溫文爾雅的、高貴的人文主義者。在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富于理性和啟蒙的人性光輝,直到今天,還在熠熠閃爍。
因此說,哈姆萊特并不孤獨,我們會時時與他相伴。
(選自《光明日報》2013年9月20日,有刪節(jié))
讀后一思
本文以獨特的視角對“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解讀,作者從“探索人性的隱秘世界”分析,得出“哈姆萊特并不是一個永恒的孤獨者”。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完本文,你對“哈姆萊特”有什么新的認識,請簡要談?wù)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