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克里斯朵夫》通過描述主人公一生的經(jīng)歷去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借以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萌芽,到青年時代對權(quán)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yè)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這是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的歷險記,又是一部音樂的史詩。作者通過音樂,反映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突,把20世紀(jì)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yōu)美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那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這部書歌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萬萬人的心靈歷程的寫照:光明將最終戰(zhàn)勝黑暗,盡管其間要經(jīng)歷許多曲折。
■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多快樂呵,獨立不羈,完全自主!多快樂!擺脫了他人的束縛,擺脫了往事的糾纏,擺脫了所愛所憎的面目的騷擾!多快樂!生活而不為生活俘虜,做著自己的主人。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罷了。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于認(rèn)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于這個限度。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fù)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fù)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人生的鐘擺永遠(yuǎn)在兩極中搖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這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一個人生氣蓬勃的時候決不問為什么生活,只是為生活而生活——為了生活是樁美妙的事而生活。
■
《約翰·克里斯朵夫》中
“河”之意象淺析(節(jié)選)
□陳遠(yuǎn)剛
《約翰·克里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代表作。這部長達十卷的巨著,描寫了一位貧民出身的天才音樂家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奮斗史。小說中一個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整部小說以“河”這一意象貫串始終?!昂印边@一意象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近百次。在小說的開篇,寫克里斯朵夫出生,就對孕育約翰·克里斯朵夫成長的母親河——萊茵河,進行了聲響的描寫:“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苯Y(jié)尾又是以萊茵河為主人公一生作總結(jié)。萊茵河伴隨了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他出生在萊茵河畔,結(jié)識朋友在萊茵河畔;身處異國時,眼前浮動的是萊茵河;臨終彌留時,耳邊聽到的是萊茵河的濤聲。作者把各種現(xiàn)象比作河流,“河”之意象如同晴朗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在整部小說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把“河”與“生命”兩個詞放在一起很自然就會產(chǎn)生聯(lián)系。河的流動性正很好地表達了生命的自由涌動,人生的坎坷曲折,起伏跌宕。所以小說中一條最主要的“河”,就是生命之河。羅蘭在卷七初版序里就說了:“我覺得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條河。”作者也正是用“河”這種意象來象征克里斯朵夫一生對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河”的這種柔韌、不斷向前的特點又象征了克里斯朵夫不斷反抗、勇往向前、從不妥協(xié)退卻的奮斗精神。
“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痹谟晏烊R茵河的波濤聲和教堂柔和的悠悠鐘聲中,克里斯朵夫在偉大的音樂宇宙中出生了。在他生命流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他6歲那年受到伯爵夫人的侮辱,一股怒潮洶涌的力從此滋生,克里斯朵夫走上了他為生命自由而反抗的道路。在他第一次登臺演出后,他拒絕向觀眾飛吻和向大公爵表示敬意,他厭惡這種行為,認(rèn)為這是在用音樂討好觀眾和公爵,而在他心里,音樂是神圣的,演出不是為了取悅別人。“這個時期正是他閉著眼睛對幼年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時期……人生有一個時期應(yīng)當(dāng)敢把不公平,敢把別人佩服的、敬重的東西——不管是真理還是謊言——一概摒棄,敢把沒有經(jīng)過自己認(rèn)為是真理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否認(rèn)……少年時期的第一個責(zé)任就是要把宿食嘔吐干凈。”克里斯朵夫的這段少年生活就是他生命之河的源頭,河水潺潺流出,漣漪層層,清澈明凈,滌蕩塵寰。
當(dāng)他經(jīng)歷了友情和愛情的波折后,他的生命之河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上游。在這一段流程里,他開始了為追求生命的自由的強有力的反抗。他對自由的追求特別體現(xiàn)在他對音樂的理解上。他對音樂的理解不是迎合大眾口味,也不是附和音樂界的那群人物,而是完全憑自己的喜好,因此他常常任意恣肆地抨擊德國音樂界的各種人物,甚至瞧不起音樂大師的作品,而有時又對小人物的作品大加稱贊。在日耳曼民族的洪水中,他看到了德國人的虛偽和德國藝術(shù)的謊言。因此他離開德國來到他所向往的巴黎,然而這也并非是他想象中藝術(shù)的天堂,他所看到的法國藝術(shù)是腐朽與墮落,心靈之中藝術(shù)女神的水晶之尊,頓時散落成碎片,刺痛了他的心。在這一流程中,他勇往直前的沖勁和反抗的力量,正似上游之水,波濤翻滾,沖向險阻,濺起起朵朵浪花,這是年輕生命盛開的活力之花、自由之花;他思想情感的變化,正似上游之水,奔流而下,由源頭潺潺流出,奔騰翻滾,文明向腐朽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約翰·克里斯朵夫?qū)崿F(xiàn)了由少年時代的覺醒到青年的行動的轉(zhuǎn)變。
在《反抗》與《節(jié)場》之后,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之河進入第三個階段——中游。在經(jīng)過了上游的肆意奔騰后,到此緩緩而流,如泣如訴??死锼苟浞蜻M入了一個心靈休憩的階段,安多納德與奧利維的出現(xiàn)使他由激烈的反抗轉(zhuǎn)向了深情的呼喚,試圖喚醒世界人民追求生命自由與和諧的意識。在這一階段中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之河里開始有了和諧之音,追求自由的生命里注入了生命的和諧。這一點與安多納德和奧利維的出現(xiàn)是分不開的。
在第四段流程中,河流走向下游,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也接近尾聲,在萬種支流匯入大海時,生命的質(zhì)量與厚度呈現(xiàn)了出來??死锼苟浞蛟诮?jīng)歷了一次靈魂的重生之后,內(nèi)心的風(fēng)暴平靜了,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在他即將離開人世時,耳邊又想起了萊茵河的濤聲:“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p>
“河”的意象始終伴隨主人公,象征了他一生的奮斗,對自由的追求。因此,作者通過“河”想傳達給我們的是他對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他在談到他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時說:“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沉悶的,古老的歐洲在重壓和腐朽的空氣中麻木了,一種卑鄙的物質(zhì)主義重重地壓在思想上面……世界在它謹(jǐn)慎的和卑鄙的物質(zhì)主義中窒息,打開窗子吧!讓新鮮的空氣吹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
克里斯朵夫與奧利維在性格上互補,克里斯朵夫是一個行動者,奧利維是個思索者,合在一起就是和諧。葛拉齊亞這條支流是一股山泉,汩汩流出,源源不斷,滋潤著克里斯朵夫暮年的心田。葛拉齊亞高尚純潔的愛使克里斯朵夫的生命趨向完美,“這愛情有股宗教般的熱誠感染了克里斯朵夫,使他能永久保持和平的心情”。
正如茨威格在《羅曼·羅蘭傳》中說的:“奧利維是陪伴他游歷了塵世煉獄的維其略,葛拉齊亞是向他指明了通向偉大和諧天堂的貝亞德:歐洲的三重奏從來沒有以如此高雅的三種象征演出過。這三種象征是德國的放蕩不羈,法國的高雅,意大利的柔美?!笨死锼苟浞虻摹傲Α?、奧利維的“理性”和葛拉齊亞的“美”三者的完美結(jié)合,使這條生命之河意韻豐厚,“德意志的那種親切、深奧、富有神秘氣息的思想,意大利的那種熱情的曲調(diào),法蘭西的那種細(xì)膩而豐富的節(jié)奏,層次極多的和聲,都被他融合在一起了”。
(選自《時代文學(xué)》2007年第2期)
讀后一思
本文作者解讀《約翰·克里斯朵夫》的角度較為新穎,從意象入手,抓住“河”這一貫串全書的重要意象,揭示克里斯朵夫的生命歷程與精神走向,匠心獨運。關(guān)注意象、營造意象,這對于我們閱讀和寫作是不是很有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