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抑揚法”,就是根據(jù)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將生活素材抑揚交錯地組織在一起,通過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抑”是批判、貶損,“揚”是褒揚、贊美;而“抑揚法”則將貶抑與褒揚在塑造人物、渲染氣氛、抒發(fā)感情等方面對立統(tǒng)一起來,把對生活的錯覺、誤會與正確認識等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之中,使之兩相對照,相互映襯,形成波瀾起伏之勢,從而增強文章和作品的表達效果。
運用抑揚法進行寫作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構(gòu)思:
一、欲揚先抑
即明抑實揚,要褒揚、贊美,先批評、貶抑。想褒揚某個人物,先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轉(zhuǎn)折之后,揚得更高。《戰(zhàn)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fā)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后面的揚。
使用欲揚先抑的方法時,一要注意抑揚前后應(yīng)具有對照性,二要注意對于抑揚兩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yīng)該重在后揚。抑,起的是陪襯作用。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過不斷的寫作實踐去細細地體會、揣摩。
二、欲抑先揚
即明揚暗抑,是指本要批評指責的對象,可在開頭以贊美頌揚的口氣來寫,最后給人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覺。先揚后抑時,轉(zhuǎn)折之后的貶損或否定更為有力。我們可以在描寫對象自身的反差中,暴露其弱點或丑陋的一面。李紳的《憫農(nóng)》詩即是如此:“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播種的希望和豐收的喜悅暗含其中;“四海無閑田”再進一層,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美好的想象,結(jié)尾卻驟然來了一個反轉(zhuǎn)——“農(nóng)夫猶餓死”。觸目驚心的事實讓讀者的希望變成了絕望,喜悅變成了沉痛,在抑揚對比中揭露了尖銳的社會問題。
使用“欲抑先揚”的方法時,褒揚的內(nèi)容一定要蓄足勢,這樣與貶抑的內(nèi)容才會形成強烈反差,所謂“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在上面兩種技法中,抑揚總是一前一后出現(xiàn)。無論是先貶后褒,還是先褒后貶,都是假意在前,真意在后——我們先虛晃一槍,以假意將讀者引入反向思維,誘入迷陣,然后借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讀者恍然大悟。
三、以揚寫抑
就是表面是揚,實質(zhì)為抑。從文字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贊揚筆下人或事物,細細一品,實際是在貶損筆下人物。以表象之美,反襯本質(zhì)之丑;表象越美,人或物的丑陋本質(zhì)就越突出。如茅盾的《有志者》,寫一個“有志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寫一部作品,嫌愛人、孩子干擾,獨身搬入環(huán)境幽靜的古廟,模仿巴爾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試驗了西方眾多文豪的各種寫作習慣,假期過半,咖啡喝完,錢袋用空仍未能寫出作品,最后喟然長嘆“難道社會就這樣不寶貴一個意志堅強的天才么”,表面褒揚,實則貶抑,抑以揚出,喜劇色彩濃郁。
使用“以揚寫抑”的方法時,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活潑,幽默風趣,這樣文章才能以喜劇的手法達到諷刺揭露的目的。
四、以抑寫揚
與以揚寫抑正相反,從文字表面上看,作者始終是在批判、指責筆下人或物,深入思考,實際是在贊美筆下人或物。這種方法是以表象之丑,反襯本質(zhì)之美;表象越丑,人或物的美好本質(zhì)便會越發(fā)突出。以《不肯死去的心》為例,文中的外婆患了老年癡呆癥,她經(jīng)常走失,不讓外公上她的床,把自己的外孫當作野孩子,客人吃飯時她偷拿食物,等等,這些細節(jié)無不寫出了外婆病況的嚴重,但人物的癡呆背后,卻是“永遠不死的母親的心”,以抑顯揚。文章處處抑制,讀者卻在人物“丑態(tài)”的背后,讀出了一個母親的美麗心靈。
使用“以抑寫揚法”時,要注意素材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定位與主題思想的高度須一致,否則揚之不足,抑之有余,會沖淡作文的主題。
在以上兩種技法中,“抑”和“揚”同時呈現(xiàn),一個為表,一個為里,寫表的同時表現(xiàn)里。表為虛,里為實:或以表之美反襯本質(zhì)之丑,突出反面形象;或者以表之丑,反襯本質(zhì)之美,突出正面形象。
運用抑揚法時,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抑揚有度。也就是要注意抑揚轉(zhuǎn)化的“火候”。抑未盡意,就開始揚,起不到反襯作用。
2.轉(zhuǎn)變自然。人的情感、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總是有過程的,情感轉(zhuǎn)變不可能立竿見影。由抑到揚或由揚到抑的過程要自然合理。
3.巧用對比。抑與揚形成鮮明的對照,對比強烈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詳略得當。要安排好抑揚的輕重、主次、詳略?;蛞致該P詳,或揚略抑詳,切不可詳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輕重倒置、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