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宗遠先生的山水畫行筆用墨,皆多變幻:時而濃墨勾勒山石,時而以大斧劈皴、折帶皴、縱橫皴,增強了山石及水瀾的意趣與美感,營造出浩氣磅礴的山水意蘊。值得一提的是,郜先生的畫作多不署畫題,僅是簡而又簡地落歲時款及姓名款,其下鈐作者名章。我猜想,這與其說是作者的簡易癖性所致,不如說是作者有意以墨色的妙變寓其主題,留待讀者自我品讀,所謂“題在墨中”是也。
論及郜宗遠先生的用筆,必然要兼其用墨、運線而言;然其墨色與線條,又全然從筆法而出。他的筆法同樣透露出高超的變化理念。山石積陰處,深墨如漆,神氣爽朗;峰巒飄霧處,淡墨清靈,平遠悠逸。他作品中破墨、積墨、焦墨交互使用,兼皴帶染、淺渲重抹的筆法交變,由此可感受到他觸目而來的筆之老辣、墨之蒼潤的藝術技法,以及呼之欲出的佳美畫境。
傳統(tǒng)的中國畫多以墨寓色,西畫則注重敷色成彩。唯中國古畫亦有設色者,與西畫頗異其趣,如宋明青綠山水,峰巒多綠,沙石皆赭。郜宗遠先生早期學過西畫,有著扎實的色彩基礎,他將西畫重光線、講色彩的特點運用到中國畫中來,使色彩充滿豐富的變化之調(diào)。我賞讀他的《夕陽紅》、《千巖秋艷》、《峽江秋曙》等作品,曾陶醉于畫中奪目多變的紅色,那種鋪染,使秋色和晚霞展現(xiàn)出奇幻的景致。由此可知,他不是一味照搬西畫的色彩表現(xiàn),而是巧妙地用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筆墨來處理色彩變化。盡管他的色彩運用較前輩畫師有了質(zhì)的變化,采用了西畫隨光賦彩的技法,但人們?nèi)匀徽J為它是地道的傳統(tǒng)中國畫。這種通過敷色涂渲、反復皴擦,以強化色彩變化而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無疑是中國畫色彩改良的成功范例。
約而言之,郜先生山水畫“因形趨變”的藝術風格,集中體現(xiàn)于氣韻、運線、墨色、筆法、用彩等方面的多端變化,終使他的作品生機勃勃,神氣沖盈。宋儒戴復古詩云:“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苯栌脕肀葦M郜先生的山水畫,應該是十分恰當?shù)摹?/p>
畫品之高,根于人品;畫技之精,基于學識。郜宗遠先生道德敦厚,文學淵深,這自然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之所以能達到高遠境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