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天津市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舉行,當時天津曲藝界的名家張壽臣、馬三立、韓德全、劉文友、侯月秋、小彩舞(駱玉笙)等都參加了會演。會后,全體相聲演員合影,留下了天津相聲界珍貴的一瞬間。當時參加會演的年齡最小的演員是只有12歲的王雙福。
半個多世紀后,當年的小演員如今已是古稀之年,那個在曲藝雜技會演上獲特等獎,并受到張壽臣、馬三立、劉寶瑞等前輩悉心指導的小男孩,后來在相聲、快板、太平歌詞、竹板書、山東快書上都有頗深的藝術造詣。1974年,在紅橋區(qū)曲藝團工作的王雙福參軍,先后在總后政治部文工團、國防科委文工團、武警總部文工團任演員、曲藝指導、藝術顧問等職,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歌詞的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大半生在外地工作和演出,但對王雙福而言,天津永遠是他牽掛并時刻想回去的家,因為天津不只對他個人的曲藝學習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相聲前輩王本林曾在天津的曲藝界留下過濃重的一筆,這件關于王本林先生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就是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組織義演,并捐獻了一架“魯迅號”飛機。
為支援抗美援朝,作為紅星相聲社社長的王本林積極籌辦募捐義演,并用演出收入捐獻了“魯迅號”飛機。1953年,王本林到朝鮮前線給志愿軍演出,獲得了線志愿軍戰(zhàn)士的歡迎。
在相聲門里出生的王雙福,自幼跟隨父親學藝,也跟隨父親到各地演出。1950年王本林帶著王雙福和一些同行到達西安,在那里組建了紅星相聲社,王本林是該社的社長。那年冬天,抗美援朝開始,和全國人民一樣,王本林開始以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
在舊資料里,記者看到一份西北文聯致紅星相聲社的信函,其中有份“西北文藝界捐獻‘魯迅號’飛機捐款統(tǒng)計表”,其中記載,紅星相聲社共捐款4次,捐款總額為521400元。1951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發(fā)出通告,號召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全國人民紛紛響應號召,積極融入到“捐飛機”的運動中。王雙福說,作為從舊社會走來的藝人,新中國的成立讓王本林終于體會到一個曲藝藝人也能受到尊重,并擁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再加上王本林生性純良,他在新中國產生了對社會的愛,用不一樣的心情開始了創(chuàng)作和演出。在支援抗美援朝的行動中,在西安的王本林特別積極。他籌辦募捐義演,用演出收入捐獻了“魯迅號”飛機。
1953年,王本林帶著純樸的愛國之心,參加“西北五省赴朝慰問團”,到朝鮮前線給志愿軍演出。王雙福回憶,當時王本林只帶了相聲社的兩個人去,沒有事先告訴家里,家里人根本不知道他要去朝鮮。
在朝鮮,王本林的表演獲得了前線志愿軍戰(zhàn)士的歡迎。為了讓節(jié)目內容更加貼近戰(zhàn)士,王本林創(chuàng)作了很多新段子,一個小本子上記滿了王本林在朝鮮演出的腳本和臺詞:“眾同胞,聽我言,有一件大事來宣傳。美帝發(fā)動侵略戰(zhàn),首先下手在朝鮮,要把和平來破壞。來破壞,絕不行,中朝人民不答應;別看他的武器精,難敵中朝眾英雄……”王本林用通俗的表演和真摯的情感感染了前方的戰(zhàn)士,鼓舞了他們的斗志。他收到了很多戰(zhàn)士寫給他的信和留言,大家都稱他的節(jié)目是文藝武器,王本林也獲得了“愛國藝人”的稱號。
1958年,王本林改唱太平歌詞,是當時我國表演太平歌詞的主要演員之一,數十年的演唱,對太平歌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搶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4年,王本林回到天津。王本林擅長把當地的民俗和民情揉進他創(chuàng)作或表演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中,讓人感到很親切。
1983年,王本林去世。如今,王雙福接過父親的衣缽,傳承著太平歌詞,他在天津年過九旬的老母親白玉珍,幾十年來也一直為王本林父子整理歌詞?!疤柍鰜碚瘴逯蓿缈杖f里好旅游。祖國山河多壯麗,歷史悠久古跡留……”這些通俗易懂、字正腔圓的唱詞,從王本林當時在舞臺上表演時起,已在天津觀眾的心中飄揚了幾十年。
董巖據《都市快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