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治國理政總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影響深遠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穩(wěn)步推向前進,千頭萬緒,其中最緊要的就是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改革規(guī)律、發(fā)揮好黨的核心領導作用。
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改革的方向決定改革的成敗,決定社會主義中國的命運;改革的方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的根本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這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論斷。他再三指出,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排除各種干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當然要高舉改革旗幟,但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這些論述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改革的方向問題上,是十分清醒、明確和堅定的。
改革的方向、立場、原則決定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法。有什么樣的方向、立場、原則,就有什么樣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堅持改革的方向、立場、原則,與改革本身并不矛盾,不能因為我們強調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立場、原則,就說中國的改革是有選擇性的,有些方面的改革是滯后的,甚至說成不改革。
針對關于改革開放一些錯誤理解和一些人開出的各種改革藥方,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們要洞若觀火,要有主張、有定力,不能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搖旗吶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對此,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不能籠統(tǒng)地說中國改革在某個方面滯后;在某些方面、某個時期,快一點、慢一點是有的,但我們黨領導的改革歷來是全面改革;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不能把這說成是不改革。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那就是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xiàn)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xiàn)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這一點,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頭腦清醒。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內在規(guī)律
方向確定后,就是方法的選擇問題了。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問題,他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yè),必須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堅持正確的方法論。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分析處理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系統(tǒng)、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guī)律、積極運用規(guī)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學哲學、用哲學,是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分別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進行系統(tǒng)學習,凸顯了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重視。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學習貫徹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和要求,要防止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系統(tǒng)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huán)節(jié)、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政策統(tǒng)一性與政策差異性、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又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既不能以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辦事,學會在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
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這既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一條成功經驗,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改革只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本,始終堅持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和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也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克服各種思想障礙和利益藩籬的束縛,才能在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否則,再科學的改革方案、再美好的改革措施,也都將難以推行。
全面、統(tǒng)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lián)動和集成。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同時,改革開放也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系,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筑,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xié)同配合。特別是經過30多年改革,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現(xiàn)階段改革必然涉及深層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牽動既有利益格局變化,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改革的關聯(lián)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xié)同配合。如果不能全面、統(tǒng)籌推進改革,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抵觸,全面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這就要求我們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把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改革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有機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3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國家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我國的基本國情依然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經濟建設仍然是我們黨的中心工作,發(fā)展仍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因此,只有緊緊圍繞發(fā)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只有緊緊扭住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帶動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此外,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來講,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邁得最大,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經濟領域還存在不少制約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發(fā)展以及對其他領域改革的影響和牽動作用,還有很大釋放和挖掘的空間。這些都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絲毫不能動搖的。
把握和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重大關系。這六個關系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這六個關系是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經驗、深入把握改革開放內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十分珍貴。把握和處理好這六個關系,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結合具體問題和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掌握好火候和分寸,避免走向極端,互相配合,發(fā)揮每一項舉措的最大功效,形成改革合力。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zhàn)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領導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也在黨。領導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是一個新的考驗,對做好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要圍繞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zhàn)著重做好如下幾點:一是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zhí)政方式,完善黨內制度體系特別是民主集中制,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增強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理想信念的堅定性,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二是搞培訓、提素質,選干部、配班子,育人才、聚賢能,抓基層、打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倡廉潔、懲腐敗,都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來定任務、添措施、建機制,都要用保證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成效來檢驗。三是要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學習和調研,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動員組織能力、駕馭復雜矛盾能力。四是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tǒng)籌協(xié)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真正使改革方案設計好、制定好、落實好。
我國改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改革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和時代特征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每推進一步,都必然涉及深層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牽動既有利益格局。在這種情況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矛盾之多、難度之大,可以想見。
怎么辦?這就要求全黨同志和各級領導干部在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前提下,敢于擔當,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跳出條條框框限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長遠和當前的關系,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掣肘。習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要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只要有利于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
當然,政治勇氣和智慧絕不單單是勇往直前、猛沖猛打那么簡單。“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痹趫猿帜懽右蟮耐瑫r,步子一定要穩(wěn);戰(zhàn)略上要勇于進取,戰(zhàn)術上則要穩(wěn)扎穩(wěn)打;既要敢于突破,又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扎穩(wěn)打向前走,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從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從戶籍制度改革到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從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到黨的紀檢制度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建的一系列關鍵性改革方案已經開始陸續(xù)推進,2014年成為名副其實的改革元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如何攻堅克難、披堅執(zhí)銳,進一步突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既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和挑戰(zhàn),也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待和希望。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統(tǒng)籌謀劃和整體安排,我們一定能夠“蹄疾而步穩(wěn)”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而為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