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友協對以文化
交流現狀
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和猶太人民互相幫助的感人故事,成為中以兩國人民稱頌的佳話,奠定了兩國人民深厚的傳統友誼。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之一,多年來重視加強同以色列的民間友好交流,與以色列中國關系促進會、以色列地方政府聯合會、以色列城市經理人協會、以色列中國友好協會等多個組織保持了長期友好交往,雙方通過互訪、考察等活動,在加強兩國經貿、科技、農業(yè)和地方政府交流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中以兩國于1993年簽署了文化交流協定,但相對于雙方政治經貿而言,兩國文化領域交流的影響范圍還有待擴大,全國友協在促進中以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目前也尚處于起步階段。以色列的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和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較為成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是以色列當代文學,充分反映了猶太民族的歷史、宗教和以色列建國的歷程,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學的鮮明特點,在當代世界文壇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將著重介紹當代以色列文壇代表作家,希望對了解以色列當代文學,為我會開拓對以民間文化交流提供有益思路。
當代以色列代表作家
以色列文學自建國開始呈現三個階段特點: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以色列建國初期,體現猶太民族集體價值觀和對新生活的希冀,主要表現為文學服務于國家;第二階段是從50年末代開始的“新浪潮主義”,體現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自我價值的尋求;第三階段是從70年代后期開始的文學多元化時期,東方猶太文學開始興起,更傾向于關注個人,以“自我”為主體進行創(chuàng)作。當代以色列文壇影響力最大的是號稱“希伯來語文學三巨頭”的三位作家。
(一)阿摩司·奧茲
阿摩司·奧茲 (Amos Oz) 被譽為當今以色列文壇最杰出的作家,也是最富有國際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奧茲于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父母都是受教育程度很高、崇尚歐洲文明的歐洲猶太人。奧茲12歲時,母親自殺身亡,兩年后,他的父親再婚。家庭的變故對少年奧茲的心理產生了強烈震撼,年僅14歲的奧茲搬出了家,進入了胡爾達基布茲,并將自己的姓氏從克勞斯改為奧茲(希伯來語代表“力量”)。1960年,奧茲在基布茲結婚,后育有三個兒女。一直到1986年,奧茲全家才搬出基布茲,到內蓋夫沙漠邊的小鎮(zhèn)阿拉德居住。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奧茲發(fā)表了《我的米海爾》、《黑匣子》、《了解女人》、《莫稱之為夜晚》、《愛與黑暗的故事》等12部長篇小說,《胡狼嗥叫的地方》等多部中短篇小說集,以及《在以色列國土上》等多篇雜文、隨筆集和兒童文學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包括阿拉伯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曾獲多種英美文學獎項,并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奧茲的作品非常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長期在基布茲生活的經歷,使奧茲體會到了“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的道理,明白了可以通過記敘身邊的人和事創(chuàng)作出卓越的文學作品。他創(chuàng)作的《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年)、《直至死亡》(1971年)、《鬼使山莊》(1976年)和《沙海無瀾》(1982年)等小說,大多以基布茲生活為背景,敘述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將深刻的主題通過對微縮社會的描寫展現出來。
奧茲一貫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主張巴以通過妥協實現和解。奧茲的文學作品從多種角度展現出兩個民族是如何從相互尊重到相互仇視,甚至兵刃相見的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不僅表達出對猶太民族身世多艱的哀悼,也流露出對阿伯拉民族遭受苦難的深深負疚。在小說《我的米海爾》、《游牧人與蝰蛇》等作品中,作者運用隱喻的方式,闡述了敏感而尷尬的阿以問題,他同情這兩個民族,提出雙方要互相包容、和平解決民族爭端問題。
(二)亞伯拉罕·巴·約書亞
亞伯拉罕·巴·約書亞 (A. B. Yehoshua) 是與阿摩司·奧茲齊名的當代以色列優(yōu)秀作家,生于耶路撒冷。他的父親是第四代居住在耶路撒冷的西班牙裔猶太人,即塞法爾迪猶太人,多年致力于東方學研究。約書亞曾于1954年至1957年服兵役,繼而就讀于希伯來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學任教。1963年至1967年赴法國學習,回國后在海法大學任教,現任比較文學教授。20世紀60年代以來相繼發(fā)表了《老人之死》、《面對森林》、《1970年初夏》、《三天和一個孩子》等短篇小說,從70年代后期開始致力于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情人》、《遲到的離婚》、《曼尼先生》、《通向世紀之末的漫長旅行》等等。作為工黨中一名活躍成員,約書亞還發(fā)表許多政治隨筆,并著有隨筆集《在權力與權力之間》。
約書亞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主要受到希伯來語作家阿格農、猶太作家卡夫卡和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影響,而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思{。他的小說多以社會邊緣人物為主人公展開敘述,善于運用象征主義手法,反映出對以色列國家內部某些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的思考。
約書亞的作品關注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為他們呼吁平等權利。他的經典作品《面對森林》以本土以色列青年護林經歷為主線,描寫與主人公朝夕相處的阿拉伯人的生活。小說通過象征手法,指出年輕一代以色列猶太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國家,理解民族的歷史與未來,以及年輕一代以色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應該如何交往等問題。
不同猶太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是約書亞深入探討的問題。在小說《五季》中,作者通過描述作為東方猶太人的主人公與歐洲猶太人后裔的妻子結合產生家庭的矛盾,表達了接受過文明熏陶的歐洲猶太人,將自己的文化灌輸到整個社會時,對東方猶太人帶來的莫大壓力,探討了歐洲猶太人對東方猶太人文化的影響,指出許多東方猶太人在期盼獲取歐洲文化的同時,忽略了爭取人格平等的重要性這一事實。
(三)大衛(wèi)·格羅斯曼
大衛(wèi)·格羅斯曼 (David Grossman) 是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文壇的一位舉足輕重的作家,與阿摩司·奧茲、約書亞被譽為當代希伯來文學三巨頭。大衛(wèi)·格羅斯曼1954年生于耶路撒冷,父親在1936年從波蘭移居巴勒斯坦,母親是本土以色列人。格羅斯曼從小熱愛閱讀,從九歲起就為以色列廣播電臺做少年記者,成年后在以色列電臺做了多年編輯和新聞評論員,1988年因不滿報道自由受限而辭職。他育有三個兒女,次子烏利在軍隊服役期間于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戰(zhàn)爭中喪命,年僅20歲。
格羅斯曼從8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擁有廣泛國際影響,曾獲多種國際獎項,并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主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羔羊的微笑》、《證之于:愛》、《一起奔跑的人》、《我的身體明白》、《躲避消息的女人》等;隨筆集《黃風》、《在火線上沉睡》、《獅子蜜》,以及短篇小說、木偶劇和兒童文學作品。
格羅斯曼在小說中試圖用理性的方式來對待大屠殺記憶和民族歷史。他的經典小說《證之于:愛》打破了以色列社會政治話語中形成的只有大屠殺幸存者才能描寫大屠殺,采用現實、想象、奇幻等手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一個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的生活描寫,反映出一代人對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格羅斯曼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長期以來,他都試圖通過政論、小說和訪談等形式剖析以色列充滿沖突的現實,呼吁巴以兩個民族回歸和平,并親身參加了許多倡議國際和平的抗議活動。他曾親自到訪巴勒斯坦難民營,隨筆集《黃風》如實反映出難民營貧困破敗的生存狀況,受到國內外極大關注?!对诨鹁€上沉睡》則將視角投向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居民區(qū),提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狀況遭到忽略的問題。
中以文化交流展望
奧茲曾于2007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邀請,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周的訪問,其間, 在北京、上海兩地接受了新華社、國際臺、《人民日報》、《南方周末》、《東方早報》等多家媒體專訪,與出版過奧茲作品的上海萬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譯林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以及知名文化界人士和媒體見面,并在社科院和北京大學等機構做了多次演講。奧茲訪華期間表示從小就一直向往中國,讀過沈從文和莫言的書,十分喜歡中國,而且他還與作家莫言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就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奧茲訪華的媒體宣傳覆蓋力度空前,該活動在加強中以學術交流,促進民族文化發(fā)展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也對全國友協今后對以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以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fā)展已經邁入了第三個十年。在兩國經貿關系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如何在傳承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基礎上,擺脫相隔萬里的地域障礙,將對以民間外交“向深處做、向實處做”,對全國友協今后對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學介紹是文化交流的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向中以兩國人民更多地介紹兩國文學,加強人文交流,不僅有助于發(fā)展雙邊文化交往,更有利于兩國人民了解彼此國家和社會,進一步拉近雙方民眾心與心的距離。今后全國友協還可以探索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展覽在內的文化各領域與以開展合作,續(xù)寫中以民間文化交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