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只剩下一兩家人可以吃到的,是“炒糕粿”。
糕粿是將白米打成漿,放進鍋中,再用蒸籠蒸熟,待其成型,切成小塊而成,每塊大小,像半個舊火柴盒。
炒糕粿時,一定要用一個平底鍋,像煎蠔烙那一種。豬油放入鍋中,待油冒煙,加糕粿,待煎得一面略焦,翻之,得仔細地煎完四面,不可粗心。之后下魚露待其咸,加黑醬油取其甜。味調好,就能打蛋進去,最后加韭菜,兜一兜,即成。這是最普通最地道的潮州吃法,汕頭人生活水準比府城人提高了,就要加鮮蝦、豬肝、生蠔等昂貴的食材了。
炒完的糕粿外脆內軟,若口味重,不夠咸的話可加魚露,不夠甜則請店家給你多加一點黑醬油,加上蛋香、豬油香,細嚼之下,滿腔甜汁,忽然咬到爽脆的口感,是剛炸好的豬油渣,這碟糕粿能讓你上癮,一碟未吃完,忍不住叫第二碟。當今得到皇后街街市二樓熟食中心里的“曾記粿品”還能找到。其余有賣此物的攤口,有待各位的介紹了。
“咦,賣南洋食物的店里,也都不是有炒粿這道菜嗎?”一些友人向我這么說。
不錯,但是他們用的,是蘿卜糕,而且只是炒,不是先煎后炒的,通常搞得一塌糊涂,看到樣子就不想吃了。
有些潮州館子也說有,叫了出來一看,竟然像干炒牛河方式來處理,我想師傅連炒糕粿是什么東西也不知道,當然也沒吃過。
如今,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小鎮(zhèn)還有一些小檔,就算去到汕頭或府城去找,也沒有我們小時吃的那么美味了。
編輯 / 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