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山之子
李廣田
自“斗母官”以上,山道逐漸陡險,費了很大的力氣攀到“中天門”,猛然抬頭,才知道從此上去卻仍有一半更陡險的盤路特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若嘆了。
下午兩三點鐘,香客們陸續(xù)下山,他們從山上帶下平安與快樂,帶來許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從哪里得來的,覺得很稀奇。
忽然從霧里傳來一聲尖銳的招呼,原來是我這幾天在山上結識的兩個小朋友。
“呀!獨個兒在這里不害怕嗎?”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們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訴你,啞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澗里?!彼麄兊穆曇糇兊煤艿汀?/p>
這話頗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們打聽那個啞巴是什么人物。他們說那啞巴就住在上邊“升仙坊”一旁的小廟里。這使我突然回憶起一個情景,內心有些喜悅,也有些悵惘。于是我急忙說道:“我知道,我知道,我見過他,我見過他?!?/p>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時,看到許多人停在那兒聽一個啞巴講話。一個高大結實的漢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頂上,以洪朗的聲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語言,說著一個別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壯觀啊!我當然也不懂他,可我卻懂得了另一個故事:泰山的精靈在宣說泰山的偉大,正如石頭不能說話,我卻自以為懂得石頭的靈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個地方,便是一幅絕好的圖畫了:向上去是“南天門”,“南天門”之上青天一碧,兩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間夾一線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視一氣,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們的山之子就筆立在這兒。
兩個孩子還想說什么,我急忙止住:“你且慢講,我告訴你。”但是我將告訴他們什么呢?說那個啞巴在山上說一大篇話卻沒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嗎?說風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廟將是怎樣的飄搖嗎?
然而我卻不能不懷一個悶葫蘆,到底啞巴說了些什么?
“告訴我,他到底都說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這樣問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說他爹爹是因為到山澗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樣摔死了。”一個孩子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兩個孩子告訴我:百合花。
他們繼續(xù)講啞巴的故事。啞巴的爸爸是一個結實的山漢,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賣給香客。懸在山崖上掘一株百合須費很大工夫,且十分艱險,因此一株百合也賣得一個好價錢。凡進香人都樂意帶百合花下山,于是啞巴的哥哥也做這件事。然而父子倆都遭了同樣的命運;爸爸在濃霧天里墜入山澗,哥哥被山風吹下懸崖。從此別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們的山之子——這個勇敢的啞巴——卻不得不拾起這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時去采摘百合,來奉養(yǎng)他的老母和寡嫂。
霧漸漸收起,卻又吹來了山風。我們都覺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辭。
一個晴朗的日子,我決定下山,兩個孩子前來送行。忽然他們招呼道:“啞巴,啞巴來了!”
不錯,正是那個啞巴。他手上攜一個大柳筐,筐里有一把鏟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著,啞巴卻同別人打開了招呼。旅館中人問他是否下過山,他就大聲啞啞地回答著,并指點著山下,指點著他的筐子,又指點著“南天門”。我們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剛上來。我很想從這個人身上有所發(fā)現(xiàn),但也不知道要發(fā)現(xiàn)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還仿佛聽見那個啞巴的咿咿呀呀。
(選自《圈外》,有刪改)
1.作者回憶啞巴在“升仙坊”講話時,為什么“內心有些喜悅,也有些悵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處寫到百合花,這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刻畫啞巴形象時,多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請分別從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結合全文,探究文題“山之子”的豐富意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燈下草蟲鳴
潘纖云
倚燈夜讀.有蟲聲從院角黃菊叢內傳來,時停時續(xù),忽高忽低,帶點詩詞里的平仄音律,不緊不慢地在秋夜里彈唱。“燈下草蟲鳴”(王維《秋夜獨坐》),想著這幾個字,指尖慢慢滑過書頁,伴著秋蟲的淺吟讀書,心里更覺溫暖得很。
古人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我覺得,這四種聲音里,春的鳥聲和夏的蟬聲過于激烈,浮躁張揚了些,冬的雪聲又過于清寂,單調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蟲聲里,聽蟲們一唱三嘆的唧唧聲,不緊不慢,清越激昂,猶如詩人們的雅集聚會,內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來,或捧卷展讀,或邀友煎茶,才不負這詩意秋聲。
“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里描述了季節(jié)的轉變。西風起,月冷霜寒,蟲鳴斷續(xù),伴著搗衣的砧聲,夜風中的簫聲,思婦遠望征人,秋蟲的低吟亦如她的心聲: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頭觀天,雁陣穿過暗夜的云朵長鳴而去:她俯首聆聽,草叢里秋蟲聲聲低語,天地間響徹它們的叫聲。大雁知道南飛,蟋蟀知道歸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燈里愈發(fā)孤凄。
這種意象定格在詩書里,便是一幅幽凄傷情的畫卷,極富文學里的抒情美,如葉圣陶所言,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是無上的美的境界,讓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蟲聲,又是另一首音韻動人的美好詩篇。幼時在鄉(xiāng)下,跟著嬸嬸到田野里守秋。我們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盡收眼底。紅薯、山藥、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靜靜地伏在野地里。伴著習習的涼風,有新稻的清香從遠處飄來。嬸嬸略有睡意,讓我注意有無田鼠野獾出來偷食。我靜靜聆聽,耳中灌滿的卻都是蟲聲,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螞蚱,哪是蟈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豎琴,有的若風笛,仿佛一場絕妙的交響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當時頭頂上有金黃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莊稼,草棚里有醒著的我,我們都是蟲們肅穆的聽眾。那晚我著迷于這秋之天籟,到黎明方才睡去。
有時覺得,塵世蕭瑟的秋里,因了蟲音而生動起來。一個秋夜經過小區(qū)的桂樹下,聽幾個女子唱小曲。他們都是鄉(xiāng)下來的保姆,夜晚得閑,唱一些做姑娘時的俚曲消磨時間。在桂花香的包圍中,我坐在她們中間,陶醉地聽。其中一個唱著唱著,卻突然靜默下來,我發(fā)現(xiàn)她眼里有淚花閃爍。問原因,她說,聽到草叢里的蟲子叫,想起年輕時一個秋天的晚上,和鄰村的二牛哥在田埂頭唱《摘石榴》,當時蟲子就這樣唧呀唧呀叫個不停。她的臉上閃過一絲羞澀笑意,又繼續(xù)唱:“聽說下?lián)P州正中我心頭,打一個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沒有和她的二牛哥下?lián)P州,我沒有問;但陣陣蟲鳴,讓她記憶中的愛情倏然被喚醒,讓她回到了曾經的某個美好時刻,已使得這個秋夜溫馨滿滿。
我鐘情秋天的蟲聲,還因為它們譜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內心充滿寧靜。我品味著劉墉的這句話:“秋蟲聲就是要這樣聆聽,在那細小的音韻中感觸,即使到了極晚秋,只要以心靈觸動,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響?!蓖ǔ?,在這樣的細小音韻中,沏一杯滾燙的茶,捧一本心儀的書,窗前的燈影里,我在閱讀,窗外的草叢里,秋蟲們在吟唱。它們的話語和我心靈的聲音匯合,那是無比美妙的體驗。 (選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刪改)
1.文章是從哪些角度表現(xiàn)“秋蟲之聲”充滿詩意的?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文本,談談本文以“燈下草蟲鳴”為題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只取千燈一盞燈
喬忠延
江南水鄉(xiāng)的眾多古鎮(zhèn),我獨鐘千燈。于是,坐飛機,乘汽車,趕去尋訪。
千燈果然有燈。清水滋潤的河邊是一條古舊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邊的店鋪中間,有一座古屋,里面陳列著很多的燈,據(jù)說,真夠上千盞了。那些燈有陶捏的,有瓷質的,有鐵鑄的,有銅制的。品類眾多,造型各異,幾乎每一盞燈都閃射著人們心靈中智慧的光芒。
無疑,千燈在江南水鄉(xiāng)里是亮色獨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卻不是這聚合起來的文物拼盤。流動的河水,飛翹的屋檐,都能夠標示本土文化的輝澤。流動的河水名為尚書浦,因為曾經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書夏元吉,尚書名氣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員竟然是比他名氣還要大的海瑞。這河流豈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輩出,有江南絲竹的首創(chuàng)者、陶淵明的后裔陶峴,有世人尊為昆曲鼻祖的顧堅,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陳先鋒,還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狀元衛(wèi)涇……一個小鎮(zhèn),孕育出這么多的人杰精英,實屬罕見。更罕見的是,明清以來考中的進士居然多達35人!
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令人陶醉,也令人叩問:是否千燈這方水土當真不凡?當真有千盞明燈輝映著人們的心智?我遠道造訪,莫非就是奔這智慧的明燈來的?其實不然。我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闊大,花園不能算精巧,陳設不能算豪華,不要說和山西的喬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莊的沈園,同里的退思園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這個院落令我頂禮膜拜,因為這里走出了一個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武。
顧炎武原來叫繼坤,改名炎武是因為清兵南下,社稷將傾。為了抵御外侵,他決心投筆從戎,抗擊敵寇。只是,寡難敵眾,失敗后他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遠走北國。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決不屈膝為官。顧炎武四處游走,嚴謹治學,撰出《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著作,成為名聲顯赫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在明末清初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學說有多么縝密,如果缺少了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缺少了照亮心靈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說他筆下那浩瀚的論著,就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便具有晴天霹靂的震驚效應,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給了我新的啟迪。我知道這不是他的原話,這話是梁啟超為之合成的。
我把顧炎武尊為補天者,他要補的天是仁愛的蒼穹,道德的星空。是的,仁愛是天,一旦失去仁愛,人和獸還有何種差別?若是世道真的淪為“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那可是最為恐怖的災難??!這災難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這人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顧炎武已明確指出:“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是的,匹夫有責,匹夫履責,才會民風和洽,才會其樂融融,才會重現(xiàn)堯天舜日的美景。
顧炎武點起了一盞燈,一盞照亮人心的明燈!顧炎武就是一盞燈,一盞閃爍在中華大地的思想明燈!
我在千燈的清流秀水邊徘徊,我在千燈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尋訪的就是顧炎武這盞明燈.我不敢貪婪,若是千燈容許我?guī)ё咭槐K燈,那我就帶走顧炎武這一盞!
(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1月20日,有刪節(jié))
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列舉干燈鎮(zhèn)的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眾多古鎮(zhèn).作者獨鐘干燈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本內容及現(xiàn)實.探究作者為什么在“干燈”中只取顧炎武這一盞明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