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初入世,以天性為善,看待萬事萬物都是美好而單純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心中所悟就都是善良的,沒有罪惡心,這是一種樸素的悲憫情懷,悄無聲息地注入我們靈魂的每一個角落。
善的源頭便是悲憫這種情愫,每個人都有這種普通而雅致的情感。首先,我們需要的是珍愛自己,一個人若不能做到愛自己,那么也難懂得愛他人。人一生的思想觀念會隨著身邊的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如那些患先天性遺傳疾病的藝術家們,也并非從幼時就知曉自己的痛苦,而是在苦難中不斷磨煉后,才懂得要更加愛護自己,要用自己的信念戰(zhàn)勝病痛,不放棄,笑對生活。
悲憫表現(xiàn)于懂得關心他人,換位思考。比如面對日本的地震,我們也應該懷有悲憫之心。雖然我們痛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徑,但是侵略者不等同于普通民眾,我們應該關心那些無辜的難民;悲憫是超越民族、超越國界的大愛。正如二戰(zhàn)期間,奔走在中國戰(zhàn)場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大夫、保護了上千名猶太人生命的德國人辛德勒,不都是超越了國界而舍身救人的英雄嗎?他們使那些從戰(zhàn)地醫(yī)院康復的士兵重獲生命,使那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猶太人得到平安,使他們感受到了戰(zhàn)火間人性的溫暖。與此同時,世界也會永遠記住了這些擁有悲憫之心的大愛無疆的人。
包容的品質,也含在深深的悲憫情懷之中。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長存悲憫之心,這樣百姓才會安居樂業(yè);一個高尚的民族,也需要悲憫作根基,這樣民族的力量才會集中。反之,就像幾年前從小悅悅身旁路過的十八名路人、老人摔倒不肯扶卻在一旁圍觀的群眾、手持砍刀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等等,他們心中是沒有悲憫的,他們自身也是可悲的!發(fā)達的科技建立起來的不應該僅僅是堅固的高樓大廈,還要有雷鋒式的高尚情懷。讓我們摒棄冷漠,一起去堅守善良正義。
在當今繁忙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僅僅要有悲憫之心,更要永持悲憫之懷。愛護自己是最基本的,在這之上,便是要學會關心家人,讓暖暖的溫情常在,不要因為雜亂無章的忙碌,打亂生活節(jié)奏。家在外地,不時打個電話,也會使老人們感到萬分幸福,多關心身邊的朋友,雖然只是一些零碎的小事,卻暖人暖己。
人性向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一生追求的。懷悲憫之心,凈化靈魂,珍愛自己,也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才會使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溫馨。
這是一篇詮釋明確且情理并重的議論文,文章立意鮮明,議論精當,發(fā)人深省。語言表達嚴謹周密,行文銜接巧妙自然,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本文選材豐富,正反對比,內容豐滿,充實。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高中部高三年級G1310學生,指導并置評: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