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
所謂“感情真摯”,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夠自發(fā)、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情感的流露要給人以真實感、真誠感;要以我手寫我心,寫我見,寫我聞,寫我想,寫我感;要用自己的心靈之火去點燃別人的心靈之火,用自己的心去觸動別人的心。文章所表達的是自己對社會、人生、生活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無病呻吟。真摯的情感不是游離于文章內(nèi)容的黏合劑,而是在素材選擇和情感表達過程中的自然流露。
下面,從素材的選擇和情感的表達兩方面具體談談如何使文章情感真摯。
一、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實的事情不僅包括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事,還包括作者虛構的事情。我們強調(diào)事件的“真實”絕不是說不能虛構,而是說虛構的情節(jié)也要合乎實際,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是現(xiàn)實中“可以”發(fā)生、“可能”發(fā)生的事,具有合理性。題材“假冒偽劣”,其蘊含或者引發(fā)的情感常常也是虛假的;題材真實自然,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染讀者。
二、情要真
要抒發(fā)有真切體驗的情感。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情感經(jīng)歷都不可能太豐富,因此,如果不是真正有感而發(fā),或有過相近的情感體驗,一般很難寫出真情實感。特別在考場作文中,如果寫作時“為文造情”,就會顯得矯揉造作,虛情假意。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必須調(diào)動起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喚起一種真切的感受,將“我”真正融入文章中去。當然,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注重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的積累,注意觀察生活,因為深層意義上的真情實感必須在對客觀事物反復認知、反復體察的基礎上才能獲得。
三、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審美情趣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說來,即使面對同一事物,由于人的個性和心境的差異,他們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樣。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有真情實感就可以入文。只有高尚的真情實感,才能讓讀者產(chǎn)生良性的共鳴。因此,要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須是積極、健康、向上的,要符合社會價值觀、倫理觀、是非觀、美丑觀,杜絕消極、低沉、偏執(zhí)、極端的情緒。
四、情要濃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濃烈深摯的情感來源于主體深刻的體驗。這就要求我們選那些自己被深深打動了的材料。自己先被打動了,才能打動別人。情濃,方可意切;意切,方可動人。
在作文中要做到上述四點,具體方法如下:
一、體察真情
學生要善于體驗自身所享受的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感受生活中的閃光點、動情點,發(fā)現(xiàn)和領悟人間的真善美。這樣,才有可能把自己豐厚的情感袒露在讀者的面前,才可能與讀者產(chǎn)生情與情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這就要學生平時善于感受、挖掘、積累生活中的真情。這些人間真情的獲得,還可以借助于閱讀這一渠道。閱讀那些感情真摯的優(yōu)秀作品,不僅可以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而且會深化我們的情感認知,使我們獲得觸類旁通的感悟。
二、巧妙傳情
文章要打動讀者,打動閱卷老師,不光要注意選材的精當,還要注意表達技巧。表達得好,可以使動人的題材倍增其情。反之,本來有濃烈感情的材料也會變得寡淡。為此,構思文章時,既要選題材(便于承載情感),又要選體裁(便于傳達情感);既要謀劃全篇,又要注重細節(jié)。敘述,要簡明扼要;描寫,要濃墨重彩。文章如果既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又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既沒有線索可尋,又沒有章法可依;平鋪直敘,詳略不分……那么讀者必然難以卒讀。為此,在記敘、描寫中還要運用恰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尤其是要運用好細節(jié)描寫和景物描寫。
三、文采彰情
“感情真摯”和“富有文采”是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千萬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沒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沒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難具有穿透力和征服力。因此,考生要注意語言的訓練,確立適合自己實際的語言目標,掌握方法,認真訓練,從而使文章展現(xiàn)出亮麗的色彩,把真摯的情感表達得更加深沉雋永,更加酣暢淋漓。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用詞要生動形象,盡量選用含義具體,富有張力的詞語。二是善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韻味。三是注意句式變化,整句和散句、長句和短句靈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語言搖曳生姿,產(chǎn)生出特殊的美感。四是展示文化底蘊,增加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
真實是文學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運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腦海中恣意流淌,讓真情在筆下縱情傾瀉;才能讓文章吸引讀者,感染讀者。
【例文展示】
目 送
□仇 越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龍應臺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見父親的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個午后。
奶奶的六個兒女圍在病床邊,密密地遮擋住了午后那耀眼的陽光——當年考上大學卻因貧困而輟學的父親也在其中。我想父親一直以來的遺憾也在這一刻煙消云散了。奶奶最后將手指向了父親,父親輕輕地握住了她顫抖的手,將耳朵貼在了她的唇邊。說完了最后的遺言,奶奶帶著一絲微笑離世,留下了噙著淚花目送著她離開的父親。父親說奶奶的遺言是——“該上學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兒時總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學。也許,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當年;也許,讓父親輟學是她一生的遺憾、歉疚和解不開的結(jié)。最終,任憑父親感傷與哭泣,奶奶還是走向了一個未知的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世界。
二
父親將我送到了模擬考試的考場外,在我即將進入考場時卻叫住了我。他只說了“東西”兩個字,瞧我不耐煩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親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擔心著我卻又害怕影響我的心情,所以將自己的情緒一直壓抑著。最終,父親平時嚴肅的面龐上露出一絲笑容,故作輕松地說:“考完試又能放幾天假了?!笨伤搁g快要燃到指縫的香煙,香煙上長長的灰燼卻泄露了他內(nèi)心的不安。我也向他報以微笑,而后轉(zhuǎn)身離開。
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親擔憂而又期許的目光,它會尾隨著我直至我的背影消逝。但我只能離去。
三
讀龍應臺的《目送》時,我想象過父親送我上大學的場景。父親一定也會等待女兒給予他深情的一眼,可我總是不回頭,一次也不。就像不會告訴他我??极@得了高分一樣,我害怕他期望過高。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來高興地向他描述沿途的風景。這是一次一個人的探險,父親目送我奔赴的是一個陌生的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會漸漸成長。因此我不會回頭,不會讓父親看到我眼中對未來的迷惘和凄惶,我只會留下一個筆直的故作堅強的背影,離開他的視線,告訴他:我會過得很好,不必追。
龍應臺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身后一個個消逝的身影捂在心口,終生不忘。
“目送”是一個富有特殊意味的動作。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很多時候你也只能選擇“目送”他們遠行。本文正是選擇了“目送”這樣一組獨特的人生場景,寫出了“父親”作為一位兒子和一位父親的復雜的情感世界以及自己對此的解讀。無論是敘述還是描寫,無論是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刻畫,都飽蘸深情,令人動容。文章首尾處引用的龍應臺的話是作者情感的觸發(fā)點,亦傳神地表達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