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韻
明清時期的桌案包括方桌、圓桌、半圓桌、長方桌、長條桌、炕桌、炕案、炕幾、平頭案、翹頭案、琴桌、棋牌桌等。
桌子也分為有束腰和無束腰兩種類型。有束腰家具的做法,是在桌面下縮進一些,尤如給家具系上了腰帶。束腰下的牙板仍與桌面邊沿齊平。束腰部分有與牙板一木做成的,也有單獨安一木條的。還有一種高束腰做法,在桌面下裝矮佬(即矮柱),分為數(shù)格,四角即四腿的上端,與矮佬融為一體。桌面下和矮佬兩側、牙板上平面均起槽,中間鑲絳環(huán)板。有的在擋板板心上雕刻圖案或鏤空花紋。這類桌子,四足都裝配在四角,腿間安羅鍋棖,并配以兩組雙矮佬。如不用羅鍋棖,可在腿的內側安一“S”曲棖,俗稱“霸王棖”。如果這兩種做法都不用,則必在足下安一四邊框攢成的托泥。無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承托桌面。腿間多采用羅鍋棖加矮佬或牙板形式,用以固定四足和承托桌面。
案是長條形的,腿足不在四角,而是在案的兩頭縮進一些的位置,前后腿間大多鑲有雕刻各種圖案的板心或圈口。案足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案足不直接觸地,而是落在托泥上。案的托泥和桌子的托泥不同,是一長條形的木方子。另一種是不帶托泥的,腿足直接觸地,接地部位稍向外撇。兩種案的上部做工大體一致。案腿上端開出夾頭榫,用兩條通長的牙板把兩腿連接起來,共同支撐案面。
架幾案是清代常見的家具品種,明見未見記載及實物。架幾案一般形體較大,可擺放大件陳設品。殿宇中和第宅中廳堂常用這種家具。它由兩個特制大方幾和一個長大的案面組成。使用時將兩個方幾按一定距離放好,將案面平架在方幾上,根據(jù)這個特點,而稱其為“架幾案”。
方桌
方桌有大、小之分,大的稱大八仙桌,可坐8人;小的稱小八仙桌,常見的有一腿三方方桌、霸王棖方桌和羅鍋棖方桌。一腿三牙方桌的側腳、收分較為明顯,足端不作任何裝飾。桌面四邊用材寬,面下桌牙除橫向和縱向外,還在桌角下一小形牙板,與其他兩面桌牙形成135度角。這三個桌牙都同時裝在同一條桌腿上,共同支撐著桌面。桌腿有圓料和方料委角形兩種,俗稱“一腿三牙方桌”。
霸王棖方桌是在桌腿內角線與桌里橫帶之間安一“S”曲棖,用以加固桌腿。凡用霸王棖的桌子,面下牙條都較窄,目的在于開闊面下空間,便于人就坐時,腿在桌下活動自如,而使人胸部貼近桌面。霸王棖桌大多都有束腰,四腿亦多用方材,足端削出內翻馬蹄,沒有明顯的側腳和收分。
羅鍋棖方桌在無束腰方桌類中較常見,是在四面腿間安一拱形橫棖,兩端低、中間拱起,上部用矮佬或卡子花與桌面或牙條相連。羅鍋棖的作用也是為了開闊面下空間,增加使用功能。
清代末期,這三種形式已日漸稀少,代之以透雕各種吉祥圖案的花牙條,美觀但不太實用。
圓桌與半圓桌
圓桌是廳堂中常用的家具。一張圓桌五個圓凳或坐墩組成一組,陳設在廳堂正中。圓桌一般屬活動性家具,常用以臨時待客或宴飲,因此,大多為組合式。有的圓桌采用獨挺立柱方式,面下裝活動軸,桌面裝好后可以來回轉動。
半圓桌又叫月牙桌,一般都成對,兩個拼合起來即為圓桌,平時也可分開對稱擺放。月牙桌多數(shù)都左右對稱分開使用,組合的情況不多。清代中期又出現(xiàn)一種合拼起來呈六角形的桌子,俗稱“梯形桌”,仍屬于半圓桌范圍。使用方式與半圓桌相同,多在寢室和較小的場合使用。
長方桌與長條桌
長方桌、長條桌有明顯的界分。長方桌多指長寬之比為1.5:0.5,如果長寬之比超過寬度的兩倍以上,多稱其為長條桌。這種情況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