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劉劍虹
摘 要:提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先讓人們想到的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吉祥文化,傳統(tǒng)吉祥文化包含著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與期望。我國的茶文化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承載茶的陶瓷茶具從古到今的制作素材都來源于我們平時的生活,傳統(tǒng)陶瓷茶具的制作與我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也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跟隨時代的步伐,茶具在制作方的材料運用也的創(chuàng)新進步,目前運用麥飯石這一對身體有益的礦物巖石來制作茶具也正不斷創(chuàng)新,且我國麥飯石資源豐富,運用麥飯石的特性設計茶具,并將我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融入到設計中,設計出更符合中國文化的產品。
關鍵詞:吉祥文化;陶瓷茶具;麥飯石;藝術創(chuàng)新
就我國傳統(tǒng)的物件研究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元素大多都在酒具、香爐、器具、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和飾紋等方式表現出來。也以自然界中動物形狀等原形為吉祥文化元素來表現。從最初的原始階段開始,我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便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寄托發(fā)展的越來越強大。我國人民對傳統(tǒng)吉祥文化留有美好、幸福的印象,通過傳統(tǒng)文化可以最直接、最樸實、最真實的表達人民內心的愿望及期望,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畫上了絢麗的色彩,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增貼色彩。
1 傳統(tǒng)吉祥文化
吉祥意識在原始時代便根植于人民的心理。在最初的時代里,人們生活在大自然里,恐懼來自身體的疾病及環(huán)境帶來的疾病甚至的死亡,在這個時候,人們便會借助其他事物來消除心理的恐懼及災難,以確保自身健康平安,人類求欲望的驅使使人們祈求平安幸福的意識便慢慢生成。祖先們最初用各種符號及圖形等元素來祈福,于是便慢慢出現了吉祥元素符號等。慢慢的這種符號及圖案便隨著時代的步伐逐漸形成了吉祥文化。
我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都寓意深厚。人們喜歡用一些代表吉祥的事物來表達內心的期盼。如鴿子,古時候的鴿子用來傳遞書信,鴿子傳遞書信可以讓對方知曉自己一方的情況,后來,鴿子預示著和平的意思,這是人們祈求和平的一種心理。吉祥符號、圖形等的創(chuàng)造是人們?yōu)榱思耐行睦淼那楦?,吉祥符號、吉祥物及吉祥圖案的出現是全人類的一個普遍現象,但它的存在還受不同地區(qū)的經濟、政治、習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不同的地區(qū)吉祥元素的特征也會不同。
我國人口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都有自身的特點,這樣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一種很龐大的文化。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不管在內容上。形式上、寓意上都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也是如此。我國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將其整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借助生物屬性的表達;借助文字的表達;借助想象物的表達。
1.1 借助生物屬性的表達
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表現內容豐富,其中動物、植物等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重要的表現。
動物中表示吉祥的有金魚、鴛鴦、喜鵲、鴿子等。在過年的時候,人們一般用金魚或鯉魚來表示吉祥,如鯉魚跳龍門等,反應了中國人們性格中積極進取、執(zhí)著的精神。再如十二生肖的動物,從誕生起就在人們心里象征著不同的吉祥意義。
古人曾執(zhí)著的認為,草木植物的枯榮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存、繁衍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植物,或充饑,或御寒。所以人類對植物的崇拜在無意識中便形成了。很多花草樹木等植物都有吉祥的寓意,無論從形態(tài)上還是隱喻上都無形中表露著吉祥的概念。如古人用竹子的特性表達人們傲霜斗雪的品格;用梅花表達不屈不撓、堅強不屈的精神;用松表達長壽不老的寓意等。
1.2 借助文字的表達
我國的文字結構造型精致巧妙,既能表達一種寓意又具有一定的美感。如喜子、福字、壽字等,都是借助文字來表達人們自重美好的愿望。中國的數字也有特別的吉祥寓意。如六六大順、八方來財等,都有著吉祥的寓意。
1.3 借助想象物的表達
在我國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界的兇吉在遠古時期的最初的階段,便是對自然界、外界事物有了認知和判斷,例如吉兇、禍福、災祥等一系列現象。這個古往今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甚至乎關于命運的話題,使人們在經歷了生活帶來的種種的過程時,對自然產生了崇拜和最原始的圖騰崇拜。繼而由于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最初對自然、圖騰等“靈性”想象物的崇拜漸漸地歸于理性,拜托了原始宗教的儀式,慢慢形成了一種虛擬的物象,最后慢慢的發(fā)展成了有一定寓意的吉祥元素。
2 麥飯石陶瓷
麥飯石這一巖石是我國古代的醫(yī)學家根據其外觀而得名的,因其外觀極像飯團,所以得出麥飯石這一詞。麥飯石在我國礦物藥石中應用最早,是一種風化或半風化淺成到超淺成的中酸性巖,是一種符合礦產品。麥飯石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水有強烈的吸附作用,能溶解礦物質,能雙向調節(jié)水中元素的含量和PH值,具有無毒、無害性。
從麥飯石的生物活性、吸附性、礦化性、水質調整等特性,可以證實麥飯石對人類具有保健作用。麥飯石的開發(fā)和利用是個新事物,也是科學研究工作的新領域,還有許多具有重大意義和令人感興趣的理論及實際應用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如何與陶瓷原料結合,制成陶瓷系列產品及開發(fā)設計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產品,以便這種“藥石”發(fā)揮更大作用,更好地為人民造福。設計麥飯石陶瓷飲具的優(yōu)點在于:麥飯石陶瓷飲具的造型可以更加人機、多變;燒制的陶器的麥飯石飲具多孔,可以更大面積的吸附水中雜志,能更好的優(yōu)化水;麥飯石陶瓷飲具重量較純麥飯石材料減輕,輕巧便攜;充分利用麥飯石,不浪費材料。
目前現有的都是將麥飯石大塊切割打磨成型,造型單一,浪費材料、且重量偏重,不宜攜帶。所以麥飯石陶瓷茶具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將麥飯石廢石顆?;厥赵倮?,磨成小粒目與陶瓷原料結合, 避免浪費,充分利用材料;燒制的飲具造型多變,可以制成更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的產品;麥飯石陶瓷飲具較現有麥飯石飲具重量減輕,輕巧便攜。麥飯石粒度小,比表面積大,加入水中短時間能充分與水接觸從 而吸附水中有害元素,其吸附率較切割出來的大。
相信隨著麥飯石開發(fā)研究的深入及人們對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麥飯石必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并相信麥飯石將作為一種廉價的保健品,在不就的將來即將走進千家萬戶。
3 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元素在麥飯石陶瓷飲具中設計的應用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麥飯石陶瓷飲具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傳統(tǒng)吉祥文化為基礎,用傳統(tǒng)吉祥的色彩、形式等來體現我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寓意。陶瓷飲具通過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寓意不斷的向前發(fā)展。在現代生活中,設計師要將我國傳統(tǒng)的吉祥文化發(fā)揚,可將傳統(tǒng)吉祥文化引用到麥飯石陶瓷飲具設計中,讓麥飯石陶瓷飲具展現出我國濃烈的吉祥文化內涵。
3.1 形態(tài)上的體現
一件產品的第一印象都是通過產品的形態(tài)呈現到眼前的。麥飯石陶瓷茶具的形態(tài)造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茶具,其設計與創(chuàng)造要受到功能、材料,工藝、經濟等制約,因此藝術形式的表達相對于其他產品的藝術形式表達較為復雜。麥飯石陶瓷茶具需要通過吉祥元素的形態(tài)展現出一定的氣氛、情趣,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3.2 色彩的體現
色彩的表現能夠使人直觀了解一件事物,所以陶瓷茶具的色彩作為最顯著的視覺特征,也是消費者首先能注意的。色彩是一種設計語言,不同的色彩在麥飯石陶瓷茶具設計中可以傳達人們不同的情感、期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麥飯石陶瓷的色彩取暖色色調,根據我國人心理,營造出喜慶、吉祥的氣氛,蘊含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濃厚愿望。
3.3 裝飾的體現
裝飾能反映藝術化的生活,更能體現一種設計的方式,能讓產品附屬一種別樣的美,包括工藝美、內涵美能特點。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于美滿生活、美好愿望的一種寄托,主要以吉祥圖案、吉祥紋樣、吉祥圖式來實現其表現的目的。麥飯石陶瓷茶具采用鏤空、浮雕等方式設計,表明裝飾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圖案,能讓使用者更直接的感受到設計的用意,麥飯石陶瓷飲具的設計中應用吉祥文化圖案能使飲具造型更加富有古典美,更美觀大方。
4 結語
在這個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遺忘,更多的人熱衷于外來文化,摒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學設計的我們,更有責任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現代化設計。麥飯石陶瓷茶具的設計,一方面在材質方面能更好的為人們提供對身體有益、促進身體健康的飲水素材,另一方面,麥飯石陶瓷茶具的設計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傳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江春.現代陶藝的造型裝飾[J].中國陶瓷.2006(03):71-72.
[2]呂金泉,張景輝.生活陶藝的文化變遷[J].裝飾.2004(12):11-12.
[3]劉贊愛,劉婷.傳統(tǒng)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啟示[J].裝飾.2004(06):21.
[4 ]方浩.傳統(tǒng)藝術理念在現代設計中的延伸[J].裝飾.2003(12):25.
[5]何淼,張健偉.新經濟時代科技發(fā)展與餐具設計[J].包裝工程.2011
(20):91-93.
[6]王仁湘.古代的分餐與會食[J].百科知識.2010(20):55-56.
[7]付小平.藏禮于器——中國餐具的禮儀教化功能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9(09):224-230.
[8]李莉.論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價值[J].包裝世界.
2009(03):94-95.
[9]張麗偉.簡議虛擬現實技術在中國陶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258.
[10]王洪偉.王洪偉論陶藝之二 孔相卿:以鈞窯的名義重建中國陶瓷史[J].翠苑: 民族美術.2015(02):102-108.
[11]王洪偉.反觀:以“他者”眼光重構中國陶瓷史體系——兼論方李莉中國陶瓷史研究的藝術人類學視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美術與設計.2015(01):222-231.
[12]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下)[J].全國新書目.2015(03):16-17.
[13]色音.民族視野下的中國陶瓷史[J].中國藝術時空.2014(05):36-39.
[14]桑穎新.試論中國酒具的發(fā)展及特色[J].文博.2008(05):66-71.
[15]韓榮.唐宋時期執(zhí)壺藝術比較研究[J].裝飾.2008(08):124-125.
[16]何炳欽,王秋雷.宋代景德鎮(zhèn)陶瓷器物的人文美學精神探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美術與設計版.2008(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