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婉茹
摘要:名諱回避制度是任官回避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短坡墒枳h》中多處記載了唐代有關(guān)職官選任過程中名諱回避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就制度層面而言,唐代名諱回避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執(zhí)行,也對社會風俗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名諱;回避;冒榮居官
名諱回避本屬于社會禮俗中的內(nèi)容,隨著其不斷發(fā)展,唐代職官選任方面也出現(xiàn)了官員任官過程中需要回避名諱的規(guī)定,從而烙上了政治制度的印記,成為任官回避制度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根據(jù)《唐律疏議》卷3《名例律》規(guī)定:“免所居宮諸府號、官稱犯父祖名,而冒榮居之?!苯又痔岬剑骸案栒?,謂省、臺、府、寺之類。官稱者,謂尚書、將軍、卿、監(jiān)之類。假有人父祖名常,不得任太常之官;父祖名卿,亦不合任卿職。若有受此任者,是謂‘冒榮居之。選司唯責三代官名,若犯高祖名者,非?!?/p>
《唐律疏議》卷10《職制律》也提到了關(guān)于名諱回避的規(guī)定:“諸府號、官稱犯父祖名,而冒榮居之……徒一年?!苯又痔岬剑骸案姓?,官有名稱。府號者,假若父名衛(wèi),不得于諸衛(wèi)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長安縣職之類。官稱者,或父名軍,不得作將軍;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類。皆須自言,不得輒受。”
由上可知,唐代對名諱回避制度的規(guī)定相當嚴格。在任職過程中,一旦所擔任的官職名稱中,有與父祖名字相同之字,不得擔任此職務(wù),但可以不回避高祖的名字。而且也注明了相應(yīng)的懲罰措施,一旦未按照規(guī)定進行回避,不但會被免官,而且要接受“徒一年”的懲罰。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官員任職也會受到名諱回避的一些影響。首先在科舉考試中,名諱回避有時也成為學子進入仕途的阻礙。唐代著名詩人李賀雖然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但因其父名為晉肅,“晉”與“進”字同音,按照避諱的規(guī)定,就失去了應(yīng)進士科的資格。即使韓愈為此事特意撰文《諱辯》,尖銳地指出:“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但李賀最終還是未能應(yīng)進士科。白居易是唐代詩人與政治家,一生留下著作無數(shù),但在李商隱為白居易撰寫的《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銘》中云:“公字樂天,諱居易,前進士避祖諱選書判拔萃,注秘省校書?!薄卑拙右鬃娓该蹋c“宏”同音,所以不能應(yīng)博學宏詞科。由此可見名諱回避對于舉子科考的回避。
即使己經(jīng)參加了科舉考試,仍可能因家諱問題受阻。唐制規(guī)定:“凡進士入試,遇題目有家諱,即托疾,下將息狀求出?!狈差}目中遇到家諱必須稱病停止考試。士人參加科舉,還要注意回避主考官的名字,《容齋續(xù)筆》云:“咸通年中,盧子期著《初舉子》一卷,細大無遺。就試三場,避國諱、宰相諱、主文諱。”有的主考官甚至以名諱問題為難考生?!案咤|為禮部侍郎,典貢舉。德融入試,鍇曰:‘伊父諱皋,而某下就試,與及第,困一生事?!?,裴德融只好另謀出路。
一般情況下,一旦在任官過程中沒有嚴格回避父祖之名,冒榮居官,便會遭到輿論的譴責?!疤崎L慶、太和中,王初、王哲,俱中科名。其父仲舒顯于時。二子初宦,不為秘書省官,以家諱故也。既而私相議曰:‘若遵典禮避私諱,而吾昆弟不得為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列部尚書。乃相與改諱,只言仲字可矣。又為宣武軍掌書記。識者曰:‘二子逆天忤神,不永。未幾相次隕謝?!比藗儗⑵洹安挥馈迸c不避家諱聯(lián)系起來,反映了當時避諱觀念已深入人心。
《新唐書》卷101《蕭瑀附蕭復傳》中有“進復戶部尚書、統(tǒng)軍長史。舊制謂‘行軍長史,德宗以復父諱更之”的記載,因唐代“衡”與“行”同音,蕭復不得擔任行軍長史?!缎绿茣肪?58《韋皋附韋聿傳》載有韋聿“遷秘書郎,以父嫌名換太子司議郎”,因唐代“賁”與“秘”同音,故韋聿因名諱回避改官。
以上兩例似乎說明,在真正實行過程中,官員任職不但要回避與父祖之名相同的字,連讀音相同的官職也需要回避。
關(guān)于這一問題,《舊唐書·懿宗紀》載曰:“咸通二年八月,中書舍人衛(wèi)洙奏狀稱:‘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號內(nèi)一字與臣家諱音同(洙父名次公),請改授閑者。敕曰:‘嫌名不諱,著在禮文,成命已行,固難依允?!庇炙坪跽J為音同字不同不需要回避?!杜f唐書》卷190中《賈曾傳》中:(賈曾)“拜中書舍人,以父名忠,固辭。議者以為中書是曹司名,與曾父名音同字別,于禮無嫌,乃就職。”景云二年(711)賈曾被授中書舍人之職,賈曾以父親名為忠,‘忠與‘中”同音,為避家諱,“固辭,乃拜諫議大天”。開元中,朝廷又復拜他為中書舍人,賈曾依例再次固辭。玄宗于是命朝官集議。當時議者認為中書是曹(名,不是官名,又與曾父音同但字不同,所以“于禮無嫌,曾乃就職?!庇纱丝芍?,中書曹司之名與舍人官稱有所差別,字犯官稱必須回避,嫌名犯機構(gòu)之名,且同音不同字。從社會習俗來看應(yīng)當回避,若從禮法規(guī)定“于禮無嫌”,亦可以不避。
以上幾例屬于官員主動提出避諱而朝廷不允的情況??芍谡G闆r下,按照當時的社會習俗,父祖名與官稱同音應(yīng)該避諱。但并無法律規(guī)定,只是一般情況下的一種慣例。以上這幾例可能因官員政績卓著且朝廷求才,而特許出現(xiàn)的特殊之例。
名諱回避在唐代職官選任過程中有具體的規(guī)定與懲罰措施,并在唐代得到了認真執(zhí)行。因為兼顧流俗常情與制度規(guī)定,也導致出現(xiàn)了遵循習俗應(yīng)當回避,按照制度“于理無嫌”的現(xiàn)象。名諱回避有利于整頓禮法民風,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官員的求仕任官,本質(zhì)上是統(tǒng)治階級控制臣民、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唐]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唐]李冗.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宋]洪邁.容齋續(xù)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宋]周密.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宋]錢易.南部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0][清]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