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宋力
摘要:本文就竹林七賢磚畫進行研究,主要對竹林七賢磚畫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內涵進行分析。通過對竹林七賢磚畫藝術語言分析,使人們全方面了解它的風格特征并從藝術的角度體會魏晉時代審美,這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磚畫;魏晉六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發(fā)掘太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時發(fā)現(xiàn)一座大墓。此墓從墓室結構上看,年代在東晉末年和南朝初年之間,此墓的主人認定為劉宋的第四個皇帝孝武帝劉駿。帝陵是當時社會風貌的一面鏡子,它能夠很好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生活以及文化。在這座帝陵中發(fā)掘了鑲嵌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像的拼鑲磚畫,使得以往僅憑借摹本來推測后世繪畫藝術發(fā)展的狀況有所改觀。它是對魏晉六朝藝術史研究最直觀、最豐富的實物材料。在這一時期之前并沒有傳世的繪畫作品,因此這些畫像磚的出土,在某種意義上填補了六朝藝術的空白。
魏晉六朝的繪畫在繼承漢代藝術風格的基礎上,使畫家更善于用線條表現(xiàn)所作內容,造型更準確,能夠把握空間透視的規(guī)律。東漢末年政治局勢不穩(wěn)定,文人雅士為躲避政治的禍患,他們清談玄學,進行人物品藻。畫家把對這些高士的仰慕之情作為藝術題材刻畫出來,政治、文化的因素對藝術創(chuàng)作者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
南京西善橋大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拼鑲磚畫是研究六朝時期繪畫的重要作品資料。該墓長8.95米,寬有3.1米,高度在3.3米。兩邊磚畫各長2,4米,寬0.88米。由于江蘇夏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造成墓室內比較潮濕,考慮到在墓室內壁上直接繪畫不易保存的因素,因此用模印的磚畫便可以永久的保存下來,豐富的畫面內容很難在一塊磚上面表現(xiàn)出來,每邊采用300塊青磚拼鑲而成。畫師先繪出畫稿,然后制作成磚用模具,印胚燒制成磚后,在墓室的兩側拼接組合成為一幅完整的圖。墓室南側壁畫自外向內依次為嵇康、阮籍、山濤和王戎四人。北側壁畫自外向內依次為向秀、劉伶、阮咸和榮啟期四人。其中榮啟期為春秋時期的名士,他與七賢具有共同之處,所以放在一起。畫面整體氣勢宏大,左右人物對稱,采用純線條的刻畫手法,線條挺勁。人物之間用樹木相隔,樹木品種多樣,有銀杏、松樹、槐樹和垂柳十株。人物均為坐姿,神態(tài)刻畫傳神并穿著不同的服飾。圖中八人神態(tài)雖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秀骨清像”的特色。嵇康與阮籍相對而坐于豹皮褥,頭上梳雙髻,赤足,雙手撫琴,神情傲岸,眼神中又流露出他矛盾著的精神狀態(tài)。他曾有詩句“手揮五弦,目送歸鴻”[1],圖中他的形象與這兩句詩不謀而合。顧愷之在論畫中將嵇康這兩句詩改成“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2]作為繪畫理論,提出作畫想要抓住人物的外在動態(tài)是輕而易舉的,而想要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內在卻是很難的。阮籍側著身子目光朝向嵇康,頭上帶巾幘,赤足,左手支撐在豹皮褥上,右臂撐在右腿膝蓋處,手握酒杯并作蘭花狀,身旁放置一把帶把酒器,酒器下墊一個碟子,酒器內有一只鴨子,可能為觀賞之物??谧鏖L嘯狀,眼中流露出一種微醉的神情,表現(xiàn)出阮籍嗜酒成性的特征?!稌x書·阮籍傳》中曾經描述他為“嗜酒能嘯”,傳說嵇康善于撫琴,阮籍善于“嘯”二人的故事被后世稱作“嵇琴阮嘯”[3],此圖中二人神情動作印證了史書的記載。山濤與王戎相對而坐,山濤頭上包著巾幘,赤足坐在豹皮褥上,膝蓋彎曲,右臂環(huán)抱膝蓋,左手執(zhí)酒杯,右手輕輕挽起左臂的袖口,做出將要喝酒的樣子,神情怡然自得。他身旁也放置一把帶把的酒器。王戎頭上梳雙髻,赤足,斜身靠在一張案幾旁,左腿翹起搭在右腿上,左臂支撐在案幾上,右臂支撐在右腿上,右手把玩一件玉如意,身旁放置著一把帶把酒器和一個酒杯,酒器中同樣有一只鴨子。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在《樂府·對酒歌》中寫過“山簡竹籬倒,王戎如意舞”的詩句[4],用來表現(xiàn)王戎醉后的憨態(tài)。此磚畫正好刻畫了“王戎如意舞”的主題。圖中王戎昂首挺胸,眼睛中流露出了一種高傲而又貪婪的神情。北側壁畫中的向秀頭上戴著巾幘,赤足,身穿寬袍大袖,一個肩膀坦露在外面,倚靠著旁邊的大樹,雙目緊閉,似有沉思。曾在《晉書·向秀傳》中記載向秀好老莊之學,此圖正是他閉目悟道的真實寫照[5]。劉伶以酒聞名,很多史料中都記載過他嗜酒如命、狂放豪飲的故事,圖中可以看到劉伶寬松的衣服隨意披在身上,一條腿裸露在外面另一條腿屈膝,坐在豹皮褥上,眼睛緊緊地盯著手中的酒杯,其中一根手指沾酒品嘗的細節(jié)刻畫,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愛酒癡狂的性格特點,從他隨意的穿著以及嗜酒不惜命的性格中我們感受到他不看重外在形象甚至生命而只重視內在放達的精神。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根據《晉書·阮咸傳》記載他為“妙解音律,善彈琵琶”,[6]相傳古代有一種琵琶是他創(chuàng)造出來并以阮咸的名字來命名。圖中的阮咸赤足盤膝而坐,兩袖口挽起,全神貫注地彈撥著手中的樂器,神情超然物外,連頭上帶的巾幘都隨音樂的律動飄于腦后,這一細節(jié)刻畫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超造詣。榮啟期披散頭發(fā),留著長長的胡須,腰間系繩索,盤腿而坐,一把五弦琴放置膝處,低頭撫琴,悠然自得的神情猶如世外仙人。圖中八人雖然都衣著寬袍大袖赤足坐于皮褥,但卻表現(xiàn)出了八人各不相同的內心世界,可謂畫家技藝之高超。人與人之間雖然用樹木間隔開,看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八人之間動作、神情的呼應又把這幅圖貫穿成為一個整體。從繪畫風格來看,六朝時期的繪畫既保留了東漢時期用線的特點,又吸收了印度佛教笈多式造像中的衣紋處理的技巧,較東漢時期粗放簡樸的用線來說更加圓潤流暢,衣服質地為半透明的薄紗,寬袍大袖舒適飄逸;人物造型都是“秀骨清像”,但通過眼神的刻畫表現(xiàn)出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征。這幅磚畫采用了中國古代繪畫中傳統(tǒng)的散點透視法構圖從而打破了空間的局限性,從多個角度進行描繪。南側和北側壁畫中各四個人物使畫面構圖左右對稱,獨具匠心。與東漢時期注重外形、布局美感的磚畫相比,六朝磚畫更加注重內在美的表現(xiàn)。在選材方面,人們欣賞的是七賢的才氣和品貌,以至于可以忽略掉高士們縱酒享樂、衣衫邋遢的生活細節(jié),而追求他們放浪形骸之外的那份灑脫。從磚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六朝時期人們對內在精神的追求,反映了這個時期思想文化的進步。
【注釋】
[1]“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是出自晉嵇康《贈秀才入軍》的句子.
[2]顧愷之從繪畫角度總結為“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3]出自唐,房玄齡等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阮籍傳》.
[4]出自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庾子山集》,對酒歌.
[5]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向秀傳》.
[6]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阮籍傳》附《阮咸傳》.
【參考文獻】
[1]李春青.魏晉清玄[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蔡志忠.世說新語·菜根譚:六朝的清談與人生的滋味[J].時報文化,2006
[4]王順鎮(zhèn).竹林七賢[J].實學社,1998
作者簡介:
劉穎,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宋力,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