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之變是永恒的、必然的。作為專業(yè)人員的教師,參與、推動課堂變革是專業(yè)性的體現。然而,變革未必是美好的,有時,可能會把現實引向更糟,即所謂的“變未必比不變更好”。
古往今來,有多少圣賢或普通教師在尋求課堂之變,其方式、方法、策略豐富多彩,然而,課堂變革的終極價值只有一個,那就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增值。只有學生的學習因某項變革在動力值、方法值、知能值、意義值上增加了,我們才能稱該項變革是正確的、先進的,也是值得傳播的。否則,所謂的課堂變革只能說是由于變革者的盲動而“瞎折騰”,或者是因變革者自身名利的驅使而禍害師生。此兩類的變革都是我們深惡痛絕的。
課堂變革要實現學習增值,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基于班級教學的“在學習、真學習”——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讓每位學生經歷真正的學習。由于普及教育的需要,班級教學的優(yōu)勢無庸置疑,近四百年來,班級教學盡管經歷了相伴隨的持續(xù)責難,但它依然是當前世界各國中小學教學組織方式的主流。然而,“一(教師)對多(學生)”的班級教學最易導致的兩大問題也是明顯的:一是疑似學習,通俗地說,有部分學生經常處在“人在心不在”的狀態(tài),充當濫竽充數的角色。二是虛假學習,即教師只看到“習得的結果”(如答案、分數、作品等),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導致學生“虛學習”;更嚴重的是,有些教師經?!坝貌坏赖碌姆绞浇痰赖隆薄坝貌豢茖W的方法教科學”“用無語言的方式教語言”,導致學生“假學習”。諸如此類,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能否破解班級教學中的這兩大難題,這才是課堂教學變革的關鍵所在。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教研室孫朝平團隊在學習別人相關的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四年扎實的課堂探索,憑借自身的經驗與理論工作者進行持續(xù)的對話后,形成了“基于標準的循環(huán)—差異教學”。本人非常有幸,一直是該團隊的對話者,現就自己膚淺的認識,對“基于標準的循環(huán)—差異教學”的合理性談兩點看法。
一是理論上的合理性。如果我們把課堂教學過程當作一種信息傳遞或互動的過程,那么,從教到學,標志著教學信息的第一次轉換——人際轉換;從學到學會,標志著教學信息的第二次轉換——自我轉換。教學信息只有實現了兩次轉換,教學過程才算完成。教師的專業(yè)性恰恰表現在教師能夠“把握住”教學信息兩次轉換的完整過程,以換來教學有效性的證據,而不是只考慮信息的第一次轉換?!盎跇藴实难h(huán)—差異教學”以教師精心準備的學案為載體,依靠學生自學、同伴討論、教師講解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獲得信息的第一次轉換,然后又依靠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在教師或同伴幫助下的自我監(jiān)控,實現信息的第二次轉換,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了上述的兩次信息轉換。此或可說是破解基于班級教學的“在學習、真學習”難題的答案之一。
二是實踐上的合理性。盡管我國聲勢浩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持續(xù)十多年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形式的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的實質變化不大。反思其原因,可能是我們描述了一個“新課程”的藍圖,卻沒有很好地描繪出“新教學”的框架,培訓與專業(yè)支持力量也沒跟上,導致至今還有教師振振有詞地說“不看課標,我照樣把課上好”“目標是寫給教研員看的”等?!盎跇藴实难h(huán)—差異教學”就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探索出來的“一種”新教學,它要求教師如何依據內容“按圖索驥”地尋找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然后通過分解等目標具體化的技術,確定該內容的課堂學習目標。在設定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實現的共同目標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同伴討論、教師釋疑解難等三次整體的循環(huán)學習,以及課外的補償學習,實現有差異的或基于班級教學的個性化的學習。這也許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實踐的一種創(chuàng)舉。近年實驗校在考試成績上所取得的進步,也是一種合理性的證據。
誠然,“基于標準的循環(huán)—差異教學”只是破解“在學習、真學習”難題的一種答案,也可以說是一種模式,任何模式都具有針對性、局限性。模式本身沒錯,只要基于證據地自圓其說,錯的是使用模式的人將其模式化了。此模式在實施或推廣過程中一定會有好多問題有待改進或再創(chuàng)造,他們已經認識到并開始了繼續(xù)的思考和變革。
謹以此向孫朝平等課堂教學變革者表示最誠摯的敬意!
(崔允漷,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所長,200062)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