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我為之一怔,自然想到周婷的文稿:《魅力語文: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設計》。一個寫的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一個寫的是小學語文教育,但兩者之間有著奇妙的照應,那就是在情與理中游走。語文、語文教育自然要有情,但只有情而無理是膚淺的;政治哲學自然要有理,但只有理而無情則是枯澀的;只有當情與理統(tǒng)一起來的時候,才稱得上魅力。我們完全可以給周婷的語文教育命名:《理性的動情——魅力語文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抑或《動情的理性——我的魅力語文沉思》。
寫下這段文字以后,我有些懷疑:是否過于牽強?是否有拔高的嫌疑?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不是牽強,不是拔高,恰恰是對魅力語文最好的表達。
這有點像周婷本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聽過周婷的課。她留給我的印象是:充滿著激情,不乏浪漫與多彩。后來準確地說,本世紀之初,又聽了周婷的課,這次留給我的印象是:多了一份理性,不乏深刻與成熟。這大概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她魅力語文的研究、形成、完善的進程,也正是她魅力語文特質從顯現(xiàn)至彰顯的進程。這里可以關注周婷文中所引用的一段話:“望著你,洋洋大觀,盡收眼底,歷史的長河被譜寫成動人的篇章;讀著你,字字珠璣,蘊意盎然,蒼莽的天穹被鐫刻上人生的真諦;伴著你,孜孜以求,明智靈秀,詩意的生命被描繪出美麗的畫卷?!敝苕弥砸眠@段文字,她心里回響著的一定是:語文的多情,語文的理性,多情的理性、理性的多情,才是對魅力語文特質的描述與揭示。
說這有點像周婷本人,是因為周婷,作為語文教師,自然地、悄悄地,然而是堅定地、緊密地把自身與語文聯(lián)系起來。魅力語文是由人的魅力創(chuàng)造的,沒有人的魅力,沒有語文教師的魅力,何來魅力語文?與其說是討論課程意義上的魅力語文,不如說是討論人的意義上的魅力語文教師。換個角度來說,語文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魅力是語文所內蘊著的,魅力語文既開發(fā)了語文的魅力,又提升了語文教師的魅力。這是一種互動,也是一種共生。
周婷的魅力語文在于她的夢想,在于她對夢想執(zhí)著地追求與堅守。她的老師們這么去描述她:“她期待:如一縷春風行走在真情而詩意的課堂,如一泓清泉流淌在真誠而率性的心河……她心無旁騖志高遠,不待揚鞭自奮蹄,執(zhí)著行走在語文教學之路上,攜一份自信,帶一份從容……”這是認同,是贊美,是對作為校長、作為特級教師的認同和贊美。老師們的結語是:“周婷,便是一個追求夢想充滿魅力的人。”
而夢想來自文化,抑或說,夢想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周婷心儀文化,追求文化,用文化來優(yōu)化自己,她還帶領大家去創(chuàng)造文化?!八纳逃闭俏幕瘎?chuàng)造中的所確定的教育形態(tài)。把教育和色彩聯(lián)系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詩意、一種魅力。周婷不斷地讀書,讀書原本就是文化行動。記得她曾送給我一本書《寶貝啊寶貝》,哲學家、教育哲學家周國平的。想必周婷讀過,而且不只是讀一本,還有許多周國平的書;又不止周國平的,還有不少大家的。像語文一樣,圖書擁有魅力,閱讀,在文化中生發(fā)魅力。周婷追求魅力是很自然的事。魅力與魅力相遇時,那是怎樣的精彩與動情?。?/p>
周婷對魅力語文的魅力作過認真、仔細的梳理和概括。這些概括是個性化的,卻有普遍意義。
一、語文教學的價值開發(fā)與提升
語文是種文化的存在,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任。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是價值觀的澄清與選擇。一篇篇的文章、一個個故事、一段段美文,還有一個個人、一個個兒童,無不散發(fā)著價值的光輝,他們(它們)告訴我們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友愛,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幫助……如此等等。周婷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體會,讓價值像美麗的種子在兒童的心靈里萌芽、生長,將來開成鮮花、長成一棵好大好美的樹,這當然最具魅力。
二、語文教學中情感的溫度
用語言文學編織成的語文滿含情感。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是情感的結晶,工具性中蘊含著人文。而兒童呢?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周婷認定: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媒介,是學習生活的潤滑劑,沒有情感,就失卻了學習的原動力,沒有情感,就無法擁有幸福;而沒有兒童情感的力量,語文教學定會“清零”,語文及其教學就無魅力可言。情感的溫度讓語文的魅力彰顯、升溫,最終成為學生一生的“暖記憶”,有“暖記憶”的陪伴,生活就有了魅力,魅力定會引向幸福。
三、語文教學的思想張力
張力,拉力也。拉力,拉拽的力量,牽引的力量,張力牽引著我們的思想,拉拽著我們的想象,充溢著我們的心靈,豐盈著我們的空間——這自然是一種魅力。張力具有隱含性特點,它需要開發(fā)和利用。語文及其教學中張力相當豐富,周婷將張力作了個大體的分類:情感的張力、思辨的張力、個性的張力等。她還對不同類型張力的教學策略和方式作了提煉,其中,關于空間維度的“向前追溯”“居中深入”“向后延展”“縱橫勾連”等頗有新意。對于思辨的張力,周婷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思辨讓學生對學習歷程充滿激動和熱情,進而有不斷探索的熱望,在認知方法上不斷糾偏,在運作取舍上不斷趨向科學、理性?!?/p>
四、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詩句:江南。春雨。杏花。一切的一切也許都在里面了。只要倉頡造字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永遠不老。周婷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母語之魅力:“漢語文化形神兼?zhèn)洹⑸耥嶏枬M,流淌著深刻的意蘊?!彼职颜Z言文字和語文之魅聯(lián)系起來:充分發(fā)掘母語文化豐富的內涵,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周婷用自己豐富的實踐證明,語文的一切之魅其實都在語言文字之中。
魅力語文不能脫離人的存在,尤其不能脫離兒童。兒童不只是語文的學習者,而且是語文的創(chuàng)造者。從兒童立場上看,魅力語文之終極意義就在于讓兒童真正成為語文的創(chuàng)造者,讓兒童過上有意義的語文生活。在諸多的語文生活中,兒童的“美讀生活”尤為重要。所謂美讀,美美地讀、樂樂地讀、自由自在地讀,從讀中發(fā)現(xiàn)美,用美引領自己多彩的生活??梢?,美讀是一種境界,美讀是讀的心境,美讀也是閱讀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周婷說得好:“美讀,就是走進語文深處,讀懂文字的背后;又能美麗轉向,領略更深切的生活內涵、更高遠的人生真義?!蔽覀兺耆梢宰鞒鲞@樣的判斷:當美讀成為兒童生活方式的時候,當語文學習成為兒童生活重要內容的時候,語文一定是有無比魅力的,一定是有無極之美的,一定是有無盡愛的。
朱光潛先生說:對一棵樹可以有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周婷非常欣賞這段話,我想,她最終想表達的是:語文是一棵樹,這棵樹的魅力在于實用,在于科學,在于美感,也在于實用、科學、美感的融合。那棵樹的意象永遠在她的語文課堂上,散發(fā)著美,觸及著兒童美麗、敏感的心靈。
愿魅力的語文之樹長得更高、更大。
(成尚榮,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210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