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卿 曾秉輝
摘 要:人文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是人在生活中習得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從多方面影響大學生能力素質、專業(yè)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目前,中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尚有不足,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大學生自身方面、高校方面都應采取相應措施。
關鍵詞:人文素質;大學生成才;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1-0025-03
一般地說,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fā)展程度。人文素質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喜好、氣質等方面均有體現(xiàn)。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三個方面。人文知識是形成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人文素養(yǎng)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從人文知識中提煉出來的人文知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最高體現(xiàn),主要是以人為本的精神。
大學生的素質,可以分為能力素質、專業(yè)素質、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這些素質共同決定大學生能否成才。人文素質對大學生成才有廣泛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人文素質對其余四種素質都有影響。
一、人文素質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
1. 有利于提高能力素質和專業(yè)素質
(1)提高表達能力。大學生如何將自己的能力展現(xiàn)出來?很多時候,這取決于表達能力。專業(yè)課程只講授專業(yè)知識,并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人文素質恰好彌補了這點。通過人文課程,大學生練習各種文體的寫作,并在討論、交流中獲得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人文素質好的人可以把專業(yè)知識說得通俗易懂,具備這種良好的表達能力的大學生在生活中必然更容易成功。
(2)開拓視野。在專業(yè)課上,大學生主要學習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知識學得很深,但是知識面比較狹窄,這種知識結構就像一口深井,只有深度,沒有寬度。人文知識包羅萬象,天文地理,社會百態(tài)。一旦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知識結合起來,大學生的知識網(wǎng)絡就鋪展開了,這時大學生就會明白自己專業(yè)的市場在哪里,前景在哪里。另外,現(xiàn)代社會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人文課程訓練出來的良好的速讀、精讀能力使大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新資訊,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3)增加創(chuàng)造力。人文知識豐富了大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大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橫向思維能力大幅度提高。橫向思維的特點是跳躍性思維,能想到一些似乎不相關的東西,能打破常理,沖破慣性思維,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東西。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廣闊的知識面為跳躍性思維提供了豐富的“起跳點”,多方面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面鋪開。再者,人文素養(yǎng)對這種跳躍性思維方式也有直接影響。比如畢加索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大量的幾何圖形的堆積、人物強烈扭曲、變形,這些是只能靠跳躍思維去意會的,為什么能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痛苦?沒有什么直接的原因,但我們確實覺得畫中的人是痛苦的。這就是一種跳躍性思維的訓練,經(jīng)過這些訓練,大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動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還有,人文精神使大學生學會關愛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別人的舒適與快樂成了大學生強大的動力,在這樣動力的驅使下,大學生積極探索每一個問題,可以將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致。
2.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1)抗挫折。人文素養(yǎng)高的大學生對待挫折能坦然處之。他們能正確認知挫折,知道“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愿望而已。他們知道挫折只是達到目標的阻礙,對于這個阻礙,他們心里早有準備,不會手忙腳亂,他們能鎮(zhèn)靜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尋求解決方法。當他們面對很大的挫折時,他們不會退縮,他們會運用獨到的判斷能力尋找前進的方向,用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并在挫折中成長。
(2)情緒控制能力提高。情緒是人的心靈窗口,是人的認知和信念在突發(fā)事件誘發(fā)下的外在表現(xiàn)。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使人思想正派高尚,從根本上使人的情緒定位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在這個基礎上,痛苦、憂慮等不良情緒對他們的影響力大大減弱,即使是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仍能使他們壓制住憤怒,拖延憤怒爆發(fā)的時間,以此讓大腦有理性的思考時間,讓憤怒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時間爆發(fā),從而將憤怒爆發(fā)的破壞性降低。
(3)人際交往能力加強。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大學生提高了社會閱歷,接觸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交往方式,學會了用客觀的標準來評價人際關系,正確地對待別人的贊揚、批評,正確地調整交往時出現(xiàn)的妒忌、自卑、自傲、多疑等不良情緒,對社 會、對周圍的人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正確地選擇和引導人際關系往有益的方向發(fā)展。
(4)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員流動頻繁,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人文課程豐富多樣,使學生對社會有客觀的認識,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認清環(huán)境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和變化趨勢。同時人文課程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通過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素質,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減少了大學生的理想和現(xiàn)實情況的差距引起的不適應,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提升。當外界環(huán)境產生變化時,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大學生能降低環(huán)境改變產生的不良影響,迅速適應環(huán)境,發(fā)揮出最佳水平。
3.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1)提高政治素養(yǎng)。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參政,但是政治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人文教育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政治素養(yǎng)形成和提高的機會。一個大學生要是不懂法,他很難成為社會的人才。通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這樣當同學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才能保護自己,也不會在無意識中損害他人利益,做出違法的事情。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使大學生了解我國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了解我國國情,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性,使大學生更深刻地解讀時事、政策,堅定黨的路線,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抵抗不良思想侵蝕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2)提高思想素質。大學生要成才,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人文課程讓大學生明白生命的美麗與可愛,讓大學生學會關愛生命,珍愛生命,從而減少大學生輕視生命的行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多元化,一些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低俗思想的影響。人文課程一方面讓同學們接觸到各個領域的偉人及他們的高尚思想,偉人們或是為了民族的自由,或是為了人類的健康,或是為了技術的騰飛,淡泊名利,放棄了很多與親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 光陰年華。有了這些偉人作為榜樣,大學生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并為這個理想不懈地奮斗。另一方面,人文課程讓同學們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方式,看清低俗思想的本質,從根本上使同學們遠離低俗思想。
(3)加強道德品質??茖W技術是中性的,有好壞之分的是人,武器可以用來制造戰(zhàn)爭,也可以用來維護和平。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決定了他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大學生接觸到儒家仁愛的思想,學會了博愛眾生。學習大學之道,知道了要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經(jīng)典文化熏陶著大學生,使同學們道德品質不斷提升,最終使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二、中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人文素質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高校已經(jīng)開展了十多年的人文素質教育,但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仍然不容樂觀。以下是造成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低下的原因。
1. 學生自身方面
(1)思想功利。上人文課程僅僅為了混學分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有的大學生中很嚴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高分低分及格分分分都看重,英語證駕駛證計算機證證都比拼”。有的大學生關心的是如何找到好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電腦、外語、專業(yè)知識等有關應聘的硬性指標成了學生學習的“指揮棒”,人文知識似乎“沒有用處”,常被學生忽略。在選擇選修課時,很多學生都選擇和專業(yè)有關的,對人文類的課程不屑一顧。選擇了人文課程的同學,很多都不重視,有些人逃課了,有些人去上課就是為了簽到,混學分,浪費了學校的教學資源,對人文素質的提高沒有起到什么效果。
(2)被動學習,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人文課程很多都是普及型、概論型的課程,學習的彈性很大。老師在課堂上能講的東西比較有限,老師課堂上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俗話說,師傅引入門,修行在個人。然而,很多學生的學習顯得很被動,上課時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沒有思考,沒有提問、質疑、交流,沒有拓展學習。
(3)只注重人文知識的學習,缺少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關系,就像樂器和音樂的關系。學習樂器的目的是為了音樂,同樣,學習人文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人文精神。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人文知識就是終極目標。他們從人文課上記住了一堆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卻不去分析事件的意義和原因,記住了畫家的代表作,卻不去體會畫面中作者的情感,記住了某篇文章,卻不去想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
2. 學校方面
(1)人文教育未受重視造成人文素質缺失。學校要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對專業(yè)理論和技能要求很高,專業(yè)課程在客觀上優(yōu)先于人文課程。這造成了學校從上至下對人文課程的不重視:有的校領導不重視人文課程建設,對人文課程開設的效果很少過問,對人文課程的質量也毫不關心;人文課程教師不重視人文課程教學,認為人文課程不重要,上完課就萬事大吉了,不在意學生是否認真聽講,甚至對學生逃課也持默許態(tài)度。有些學校,為了迎合用人單位和家長的錯誤需求,將高等教育等同于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出僅僅是某種“工具”的人,培養(yǎng)的只是一個技術的載體,使學生喪失了人的性質。
(2)教學方法單一使人文教育失去光彩。說教有著耗費教學資源少、操作簡便、知識系統(tǒng)等優(yōu)勢,是教學中運用最廣的教學方式。不可否認,說教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但是,若只靠說教,人文教育的質量將大打折扣。打個粗淺的比方,說 教是大米,其他教育方式是各式菜肴。大米只提供基本的營養(yǎng)和能量,菜肴進一步提供補充的維生素、優(yōu)質蛋白、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物質,并且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使進食成了人生一大享受。所以,人文教師成天只用說教的方式教學,學生必將感到厭煩,人文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3)人文課程開設過少,人文教育流于形式。一方面,相對于專業(yè)課程,人文課程課所占學分太少。有學者調查了國內幾所高校,清華大學人文課程學分占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的11% ,西安交通大學占10%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占16.2% ,北京大學占36%,中國人民大學占23%,均比西方同類院校的低。這使得學生只能修很少數(shù)量的人文課程,人文知識不成體系。另一方面,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種類太少,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好些學生不得不去上自己不太感興趣的課程,上課心不在焉,下課更不會花時間拓展學習。這些不足使得人文課程的教學走過場,流于形式,學生應付考試了事。
三、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對策
1. 學生自身要努力提升人文素質
(1)重新認識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如果將人比作一部電腦,那么專業(yè)素質是硬件,人文素質是軟件。硬件性能再好,也要有優(yōu)秀的軟件才能正確發(fā)揮。人文素質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這種潛在影響有時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表現(xiàn)出來。但是,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論述的那樣,這種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這種影響也最終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有的人成為愛因斯坦那樣令人稱道的偉人,有的人成為希特勒那樣遺臭萬年的罪人,也有人一生默默無聞。
(2)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學習,再好的老師都沒辦法傳授知識。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文知識對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的作用,端正學習態(tài)度,學好課內知識,杜絕逃課、上課睡覺等行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學生應當享受學習人文課程的學習過程,積極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學習,查閱資料、和老師討論,使自己在人文課程中真正學到知識。
(3)注意知識向素質的內化和提升。人文課程的意義在哪兒呢?人文知識是其次,關鍵是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應該用心領會其中的人文思想,用人文思想去指導人文知識的學習,用人文思想建立做人的準則。就拿儒家思想來說,經(jīng)典書籍有四書五經(jīng),相關書籍不計其數(shù)。應該如何學習呢?將這些都背下來? 顯然沒有必要。我們要做的是領會其中“仁”“義”的思想。有了這些思想,儒家經(jīng)典也就讀透了,我們也因此為我們精神的大廈添磚加瓦。
2. 學校應采取措施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1)增設人文素質課程,使人文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和諧統(tǒng)一。人文課程教會大學生怎樣做人,專業(yè)課程教會大學生怎樣做事。如今的大學教育過于注重專業(yè)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這樣的教育本末倒置,買櫝還珠。要達到人文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和諧統(tǒng)一,首先,應增加人文課程的學分,使人文課程在大學課程中占有適當?shù)谋戎亍F浯?,要增加可選擇的人文課程數(shù)量,優(yōu)化人文課程結構,使人文課程覆蓋文學、哲學、歷史、心理健康、語言、藝術等方面,且每一個領域都有足夠多的課程給學生選擇。再者,提高人文課程的質量,開設學生感興趣的課程,使開設的人文課程切切實實地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堅決杜絕濫竽充數(shù)的“人文課程”。
(2)轉變教師觀念,讓人文教育滲透進入每一門課程。首先,應轉變人文教師的思想觀念。很多大學教師同時擔負教學和科研的工作,教學工作中又分為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教學,本科生教學中有專業(yè)課和選修課之分,因此,作為選修課的人文課程,在某些人文教師的心里顯得很不重要,對自己擔任的課程馬虎對待,講課呆板,內容陳舊,對學生毫無吸引力,直接導致了學生逃課等不良后果。人文教師應重新定位人文課程,重新認知人文課程對大學生成才的作用,將人文教學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其次,要轉變專業(yè)教師的思想觀念。所有學科專業(yè)(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學者都可能成為人文知識分子,都可以在人文教育中作出自己的努力,關鍵看我們是否具有內在的人文體驗與問題意識。專業(yè)教師陪伴大學生度過了大部分的課堂生活,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專業(yè)教師適當?shù)囊龑⑵鸬绞掳牍Ρ兜淖饔谩H缭诼殬I(yè)道德這方面,專業(yè)老師的示范性顯然比人文老師的說教更直觀更具說服力。專業(yè)教師在授課之余,講一些本專業(yè)的名人科研事跡,學術文化,對大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遠大的理想大有裨益。專業(yè)教師要意識到自己在學生文化素質培養(yǎng)中的特殊作用,并在適當?shù)臅r機悉心引導學生,使他們在學術上和精神上同時受到熏陶。
(3)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使人文課程煥發(fā)光彩。人文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的特點,靈活采用小組討論、辯論賽、查找文獻、觀看錄像、實地考察、采訪、情景模擬、現(xiàn)場操作、問題式、體驗等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學到人文知識,使人文課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享受。
(4)加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氛圍。校園文化建設分兩方面。一是文化設施要齊全,在校園中適當?shù)牡胤綐淞⑷宋慕ㄖ?、雕塑,在教學樓等建筑內布置名人字畫、藝術品,使校園中充滿文化氣息,這些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的建設是必備的文化設施。圖書館要具有一定的藏書量,使學生能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有條件的圖書館,還可以建立電子閱覽室、電子書庫,大幅度提高藏書量。學生活動中心最好能配備禮堂、排練廳、社團辦公室等學生活動的必備場所。二是搭建各種文化交流、傳播的平臺。定期舉辦人文講座,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鮮的專業(yè)的人文知識,也讓同學們有機會接觸各方面的成功人士,領略他們的人格魅力。舉辦演講比賽、舞蹈大賽、辯論賽、百科知識競賽、文藝匯演等活動,讓同學們在參與中學習和鞏固人文知識,讓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們有機會聚在一起交流切磋,讓人文知識深厚的同學大放異彩。
(5)注重社會實踐,拓展人文教育陣地。社會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大學,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講,“任何教育活動都是一種社會活動,構成教育領域中所有現(xiàn)象和過程的基本要素或‘細胞,都是社會活動的基本因素”。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應該浪費了社會上存在的人文教育資源,大學生應當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如參觀歷史古跡、博物館,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區(qū)服務、專業(yè)實習等。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大學生接觸到了一個與校園不同的世界,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對社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鍛煉了自身能力,檢驗了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并獲得了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動力。
(6)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研究,建立人文素質評價體系。如何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是一門學問,必須要有人來研究,總結人文教育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并制定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對新的教育方法進行客觀評價。
參考文獻:
[1]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01).
[2]李海林.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
[3]謝定國.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
[4]王瑞云,侯文龍,魯艷麗.探析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J].中國科技信息,2007(21).
[5]潘福妮.中西方高校人文教育的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6]張祥云.人文學科人文學者人文精神——論大學人文教育的內在困難與可能[J].江蘇高教,1999(02).
[7]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