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雷諾 董晨晨
1942年7月的一個傍晚,殘陽似血,18歲的法尼亞·蘭道被納粹送進了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恐懼、茫然的情緒包圍了她,就在剛才,她看見納粹將一個男人拖出隊伍,那人臨死前用目光掃過人群,深深地看了法尼亞一眼,大喊道:“一定要活下去!”雖然那人外表憔悴,法尼亞還是一眼認出他是自己兒時的鄰居,誰能想到幾年未見,竟是在這殺人就像呼吸一樣簡單的地獄里。
集中營里條件異常艱苦,溫飽已經(jīng)成為不敢想象的奢望,焚尸爐日夜不停地冒著濃煙,囚犯唯一的價值就是成為納粹的苦力或是用做人體實驗。法尼亞在集中營的一家軍工廠工作,12小時一班的高強度勞作讓她形容枯槁。在辛苦勞作的間隙,有時她也會想:活下去是為了什么呢?她越來越不敢期待明天了,真不知道明天又有誰會命喪此地,不知道活下來的人算不算“幸運”。
不知不覺,兩年多過去了。12月12日就要迎來法尼亞的20歲生日,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活了那么久,要知道,和她一個班組的女孩都比她年齡小。
生日那天,法尼亞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盤子里多了一片面包。這片面包被撕成好幾層,疊在一起就像一塊小小的生日蛋糕,盤子旁邊擺放著一顆紫色的“心”。
這顆“心”原是一本疊成心形的小冊子,外表被一層紫色的布所包裹,布上繡著法尼亞名字的開頭字母。輕輕展開書頁,她的手心里瞬間綻放了一朵紫色的雛菊花——每張書頁都呈花瓣狀,寫上了同班組女孩的祝福,有波蘭語、德語、法語、希伯來語,還有其他法尼亞無從辨認的語言,19句祝福像彩虹鋪展在法尼亞的心間,點亮了她的世界。她想起小時候每一個生日的早晨,滿屋的彩帶和禮物,還有親朋的笑臉。這一瞬間,她突然在這個冬天里感到了太陽的溫暖。她想,自己還是一個女孩子啊,一個被人愛著、一個正常的女孩子。
法尼亞摩挲著書頁,無從想象她們是用什么方法弄來的紙筆針線,要知道,納粹一直監(jiān)視著大家,每次進出工廠均需接受搜身檢查,一旦違紀被抓,就有失去生命的可能。
“喜歡嗎?”將盤子拿給她的茲拉特卡問。法尼亞看見她的衣服上開了一片天窗,明白了“書皮”原來是這件舊外套的一部分。法尼亞點點頭,淚水模糊了她的眼睛,掉在了一行用波蘭語寫下的祝福上,那是三個簡單的詞匯:自由、自由、自由。這三個詞仿佛敲醒了法尼亞沉睡的心靈,她想起鄰居死前對她說的,“一定要活下去!”法尼亞小心翼翼地把小冊子塞入內(nèi)衣,把朋友用愛為她搭建的天堂揣在內(nèi)心深處。
我在、書在,愛在、人在,肉體可以被摧殘,精神卻不能被摧毀!就是憑著這樣的信念,法尼亞熬過了集中營里最凄慘的時光。
1945年1月,在蘇聯(lián)軍隊到來前夕,奧斯維辛集中營開始組織犯人進行死亡遷徙。六萬名囚犯被迫遷往其他集中營,長途跋涉讓1.5萬人死于途中。在這個過程中,法尼亞一直把小冊子夾在腋下,只有一次,她當著別人的面冒險拿出了小冊子。那是一個女孩在瀕臨死亡時,用盡最后的力氣問周圍的人:“誰有紙?我要記下自己和男友的名字!”法尼亞沒有猶豫,將小冊子遞給她,女孩顫抖著將自己和男友的名字記在上面,從此,這本書里多了一段愛情。
1951年,小冊子隨法尼亞來到加拿大。1988年,她把小冊子捐給了蒙特利爾大屠殺紀念中心。雖然它是紀念中心尺寸最小的藏品,但卻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人們都想看一看這朵在地獄里用愛澆灌出的花朵。
(牟大裕薦自《知音集結(jié)號》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