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我沒數(shù)過自己讀過的書,應(yīng)該不到一萬本。
不過,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史記》130卷52萬字,每卷也就四千字多些?!顿Y治通鑒》294卷300萬字開外,那么一卷一萬多字。
如果一卷算一萬字,萬卷就是一億字的閱讀量。我斗膽說句,我也算有萬卷這個閱讀量了,所以容我蒙混一下吧,感覺主要有兩點。
一是讀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道得少。
這不是虛的。因為閱讀是有所謂“核心區(qū)域”和“邊緣區(qū)域”之分的。有許多書,簡直是社會公認的逼著你去讀的,比如《紅與黑》《巴黎圣母院》《藝術(shù)的故事》和中國的四大名著之類。而越讀越偏,很容易看見一些你平時讀不到的東西。小時候,我看見博爾赫斯引用的那些我聽都沒聽過的英國詩人和西班牙語長詩,看見錢鐘書提的那些我字都不認識的古籍,會覺得世上已有的知識茫茫如海,沒有盡頭。
由上一點延伸出來的,則是:
初讀書時,人會有一種執(zhí)念,認定什么是特別好的,其他都次一等。比如我剛開始讀西文書時,覺得雨果是古往今來第一大賢,托爾斯泰和巴爾扎克差可比擬,其他都弱一等。但讀得越多,越發(fā)現(xiàn)大牛層出不窮,而且牛的方式不一樣,對待各類事情,就會寬泛許多。到此地步,回過頭來,看看諸如“誰誰最強”“誰誰更?!币活愒掝},就會覺得沒什么討論價值了。各人當(dāng)然還會有喜歡和傾向,但偉大的人物偉大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以上兩點綜合之后,就會承認世界廣大得無邊無際。當(dāng)然,書籍本身不止有寬度,還有時間的厚度。你會承認世上有許多事和許多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卓越之處。
當(dāng)然,書沒那么了不起,也不過是文字的載體、他人的經(jīng)驗罷了。讀書和現(xiàn)實生活,都是攝取外界的信息,給予加工。只是書籍訴諸于語言與文字,對這方面敏感的人會更喜歡一點。許多一本書不讀的人,可能依靠其經(jīng)歷收獲比萬卷書更多的信息,這很正常,也挺好。說到底,還是那句:牛人可以通過各類方式變牛,如此而已。
我有一個朋友,在上海某鎮(zhèn)上做水利工作,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長我年紀不少。如果我認識的人里有人能讀書破萬卷,差不多就是他了。他是真的提頭知尾、看書浩如煙海的那種怪物,朋友們都開玩笑說他是二腳書櫥。我正經(jīng)問過他有沒有讀過一萬本書,他開玩笑說,如果算上連環(huán)畫,那大概有了。當(dāng)然,他還是過著很普通上海人的生活:買書要被老婆管,安靜上班,喜歡去河邊吃點蝦,喝點黃酒,沒什么特別的。
要說特別,只有兩點。其一,他活得挺高興的,聊起天來逸興遄飛,因為什么都聊得起來。其二,我和朋友偶爾去他家,大家能夠坐在他家地板上,盤著腿看書,就像小時候在租書鋪門前看書似的,一看一個下午。
讀萬卷書,世界一片光明倒是未必,但看書多了,而且不跟自己為難的話,大體上,世界是會更寬敞有趣一點兒的。
(摘自《記者觀察》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