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
摘要:許昌地處中州腹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繁多,其中有四通碑刻歷史與書法藝術(shù)價值較為突出,即繁城“三絕碑”——(《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受禪表碑》)、《敬史君碑》和《尹宙碑》,不僅都具有較好的補史之效,且書法藝術(shù)精湛,被后世所推崇。
關(guān)鍵詞:許昌;繁城“三絕碑”——(《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受禪表碑》);《敬史君碑》;《尹宙碑》
許昌地處中州腹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先人在此留下眾多璀璨的遺跡,且各具特色,其中優(yōu)秀碑刻也有幾十通,在此將歷史價值與書法藝術(shù)價值最為突出的四通碑刻介紹如下:
一、繁城“三絕碑”
在河南省漯河市繁城鎮(zhèn)漢獻帝廟內(nèi)豎立著兩通石碑,自從問世以來,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guān)注,到此瞻仰和鑒賞的歷史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文學(xué)家等絡(luò)繹不絕,受到了歷代書法愛好者的推崇。這就是記述東漢末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稱帝過程的《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受禪表碑》。
二碑同刻于公元220年,同高3.22米,寬1.02米,圭形碑額,有碑穿,正面碑文22行,每行49字,碑文均為隸書陰鐫,碑額篆書陽文分別為“公卿將軍上尊號奏”與“受禪表”,《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的背面鐫10行碑文,每行49字。
這兩通碑被世人稱為“三絕碑”,由唐代劉禹錫起,《劉賓客佳話》中說:“繁城受禪碑為王朗文,梁鵠書,鐘繇鐫刻,堪稱三絕?!币辉晃谋斫^,由東漢時期博學(xué)多才的司空王朗撰文,從堯舜禪德,史有前例,到魏王德高望重,遠近臣服;由漢室氣數(shù)已盡,理當代漢,到獻帝主動讓賢,曹丕謙遜再三。文詞婉轉(zhuǎn)巧妙,論述深刻有力,氣勢磅礴雄健,層次井然嚴密,而且語言簡潔流暢,詳略得當,不枝不蔓,無蕪可芟,可以說添一字則余,去一字則損,不枝不蔓,無懈可擊,將當時的歷史完整而又深刻的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二曰書法絕,由擅八分書知名的曹魏時期著名書法家尚書梁鵠手書,兩碑并稱,同出一手,字體均甚方正,漸開唐隸之門,筆法遒勁,如斬釘截鐵,實為我國書法寶庫中的珍品,也是研究隸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三曰石刻絕,由東漢著名書法家“楷書鼻祖”侍中鐘繇鐫刻,由他鐫字,更是錦上添花。以《受禪表碑》為例,全篇八百九十九字,字字一格,毫厘不差,中規(guī)入矩,不犯不離,刀法圓潤,字形方整竣厲。
兩碑的隸書,結(jié)體謹嚴,筆力剛健,字體方正,中規(guī)入矩,這正是漢末隸書的風(fēng)格。漢隸至漢獻帝時期趨于方整,靈活精巧的意味減少了,質(zhì)樸剛健之氣濃厚了,及至魏晉,更加平板刻畫?!豆鋵④娚献鹛栕啾泛汀妒芏U表碑》,上承前代篆書的規(guī)則,下啟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的風(fēng)范,實為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為研究漢代隸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兩碑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又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
二、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全稱《禪靜寺剎前銘敬史君之碑》,據(jù)碑文記載,此碑刻石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主要記述了敬顯?。淳词肪┑纳?、履歷和功德,贊頌了其擔(dān)任地方官時治理有方,勤政愛民的諸多事跡。
該碑通高2.50米,寬0.84米,厚0.28米,碑文共26行,行51字,字跡保存基本完好,為由隸到楷過渡的魏書體,清人輯入《金石萃編》。碑額雕刻六條倒首蟠龍,中間為一龕,龕內(nèi)造像為釋迦佛,佛兩邊為二弟子二菩薩,后邊為二飛天,下邊為九位供養(yǎng)人,碑側(cè)為夔龍紋圖案,雕工精細,是研究我國古代石雕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現(xiàn)立于長葛市老城鎮(zhèn)第十四初級中學(xué)校內(nèi),2013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上承魏體之精華,下開唐楷之先河,結(jié)體近方,筆畫略呈弧形,方中帶圓,筆畫短促而明快,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字體扁而勻稱,圓潤含蓄,古厚精勁,其書法婉雅樸厚,古氣磅礴,此碑背面留存有乾隆十四年移置時的一段銘文,文中對碑刻的書法藝術(shù)也大為推崇:“書則自晉趨唐,為歐褚前驅(qū)。”是書法藝術(shù)由魏碑向唐楷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與《張黑女墓志》有相契合處,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編》有所記載。書法界公認為是魏碑中的精品,“龍門二十品”之外的“品外之品”。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筆精雅而圓融,一派恬靜安詳?shù)囊鈶B(tài)和趣味,在起收筆中方圓兼具,以內(nèi)斂筆致見長,不求張揚,顯得為碑品中的“逸古厚精勁,正如楊守敬《平碑記》中說的:“六朝人正書多隸體,此獨有篆意,古厚精勁,不肯作一姿媚筆,自是老成典型?!憋@示出了成熟期魏碑書法的獨特魅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列品上”、“靜密茂穆之宗”,并一再稱道:“圓勁遒厚,以渾逸開生面,若閑鷗飛鳧游戲汀渚,實即石如楷書所從出”。
據(jù)碑文可知,敬顯俊曾從渤海王大將軍高歡(北齊高祖),掃平胡人之亂,因功勛卓著,晉封為永安侯。后被派職秦隴(甘肅省附近),當時,戎虜擾邊,民受其毒,朝廷于是任命敬顯俊為晉州刺史,在任期間,蕩平戎虜,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后來燕地(今河北省中北部)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敬顯俊奉命討伐,他的業(yè)績?yōu)閺浹a史闕增添了寶貴的資料。
三、尹宙碑
《尹宙碑》全稱《漢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碑高2.09米,寬96厘米,有碑穿,碑文14行,行27字,碑額篆書“漢豫州從事尹公銘”8字,現(xiàn)孔右端僅存“從、銘”二字,碑陰有元皇慶三年題記,今存河南省鄢陵縣初級中學(xué)校內(nèi)。
《尹宙碑》書法方整渾穆,清代學(xué)者萬經(jīng)《分隸偶存》中把《尹宙碑》評為“漢碑之尤者”。結(jié)體內(nèi)緊外拓,筆畫細瘦圓健,整篇碑文為隸書,體勢近似楷書,元明以來書家多稱之。字體風(fēng)格俊逸灑脫,頗具秦小篆之遺風(fēng),清代書法家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其書云:“漢人隸書,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約多以古勁方拙為尚,獨《尹宙碑》筆法圓健,于楷為近?!焙笫烂慷嘁源吮c《孔宙碑》并稱“二宙”。清代書法家、文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翁方剛《兩漢金石記》謂:“《尹宙碑》字較諸碑稍大,而沖和有度,正與《孔宙碑》可同玩之?!鼻宕W(xué)多藝、擅長書法的郭尚先雖以為《尹宙碑》比《孔宙碑》“不及遠甚”,但他臨寫“二宙”時,仍說“筆下覺有秦篆氣”,并說《尹宙碑》“其神逸固不及《史晨碑》、《韓勑》諸石,而圓到整麗,要非魏人所能仿佛?!保ā斗紙责^題跋》)。至乾隆時,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后拓本,泐字漸多。筆法圓健,與楷相近,書法風(fēng)格工整中透出灑脫,統(tǒng)一中富于變化,行筆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氣,結(jié)體顧盼有神,若群鶴起舞,堪稱漢碑中的上乘之作,古代書家給以較高的評價:“無一字不生動,無一字不規(guī)矩”,《尹宙碑》是漢隸高峰期的碑刻,1963年尹宙碑被正式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博通經(jīng)傳,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亳縣)從事。官場生涯中,尹宙始終“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歷時?!辈灰怨俾毜娘@赫卑微為榮辱,以一顆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zé)和義務(wù)。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四月他因病逝世,終年62歲。這通《豫州從事尹宙碑》主要記述了尹宙的家世、履歷及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