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zhì)和旺盛的生命力。
泉生濟南!七十二名泉享譽天下,其中最著名者非趵突泉莫屬?,F(xiàn)在,這里更成為濟南名勝的代表。
從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于濼”的春秋時期至今,趵突泉見于記載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2700年間,趵突泉有“濼”“娥英水”“溫泉”“檻泉”“瀑流泉”之別稱,而老濟南人都習(xí)稱為“三股水”。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宋代曾鞏《齊州二堂記》載:“有泉涌出,高或至數(shù)尺”。
宋代的著名詞人,也是濟南人最為自豪的老鄉(xiāng)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研究過濟南泉水,撰有一部《歷下水記》,成為研究濟南泉水最早的專門著作之一,李格非也成為系統(tǒng)研究濟南泉水的第一人。宋人張邦基所著的《墨莊漫錄》中對《歷下水記》有過記載:“濟南為郡,在歷山之陰。水泉清冷,凡三十余所,如舜泉、爆流、金線、真珠、孝感、玉環(huán)之類皆奇。李格非作《歷下水記》敘述甚詳,文體有法?!币簿褪钦f,《歷下水記》是一部敘述濟南泉水的著作。
曾鞏在任濟南知州時,對于濟南的城市建設(shè)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對濟南泉水進行過調(diào)查與研究,并將當(dāng)時的“爆流泉”正式命名為“趵突泉”,并留下了許多歌詠泉水的詩篇和文章。
他在《元豐類稿》卷十九《齊州二堂記》一文中這樣描繪趵突泉:“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fù)出也……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其顯名者以十?dāng)?shù),而色味皆同,以予驗之,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辈⒌谝淮螌ⅰ磅劳蝗敝Q用文字記載下來。
“民國”照片中的趵突泉
那么,舊時的趵突泉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幾幀“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來欣賞下那時的趵突泉景象。(如上圖)
“民國”時期的趵突泉三股水噴涌旺盛,露出“水勢若輪”之態(tài),和現(xiàn)在的大不相同。舊書中載:“……走過那座石橋,再向北去,轉(zhuǎn)過幾間布棚,便可以看到一個大泉池,那便是所謂趵突泉了。泉池差不多是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一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的。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像噴水泉一般,老是那么翻滾,只聽得‘勃勃的聲音,一股股的水從水底里直向上冒、冒、冒,冒得比水面高出二三尺,雪白的好像一座透明的玻璃柱,又好像那池底里在架著熱火燒,把池水燒開了似的翻滾?!?/p>
那時的趵突泉噴涌情形和現(xiàn)在旺水時差不多,但泉池中和周圍的景致卻有很大不同。趵突泉與觀瀾亭之間的泉池中有5通古碑,從北到南依次為“鳶飛魚躍”“小游仙”“趵突泉”“第一泉”“我愛其情”。在觀瀾亭南還有“觀瀾”石碑,外面用磚砌有護欄。
而周圍除了幾座建筑外,都被茶棚占據(jù),其外圍更是當(dāng)時濟南有名的集市。
舊書中描述:“在泉池的西面,有一所白雪亭,亭前池水中植著許多石碑,碑上刻著‘趵突‘游仙‘第一泉‘鳶飛‘魚躍‘我愛其情等字句,那白雪亭里就是一個大鼓書場,因為那亭適靠在泉水的西面,所以比較清雅一點。除了白雪亭以外,在趵突泉北面,有一所呂祖廟,廟里有文昌閣,里面開設(shè)茶肆和書場,游人們到趵突泉來的,大半在呂祖廟里歇息喝茶。那廟前有一帶廊檐,檐下有一排白石欄桿,剛好枕在泉水上面,如果在那里坐下,口喝著香茗,耳聽著潺潺的水聲,眼前注視著幾個滾流不息的大水柱,這情景也是十分夠味的?!?/p>
六股水的趵突泉
20世紀(jì)30年代的一幀人工上色的照片中,趵突泉顯得非常奇怪。
那“奇怪”的是什么呢?奇怪的有兩處,一處是照片中那一個噴著細水柱的東西,這個噴水的東西不大,露出水面也就不到20厘米的樣子,下半部為圓柱形,噴水眼很細,其用處是什么?什么時候所建?什么時候拆除的?這個東西看上去似乎應(yīng)為當(dāng)時修建的人工景觀,到底為何設(shè)施,有待考證。二是看泉池中除了東西方向的三股水外,在西側(cè)碑刻前還有南北向的泉眼正在噴涌,水勢也不小,其中有的泉眼是否人工所為?還是別的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左圖)
在1932年8月出版的《華年》雜志第一卷第十七期上,刊登了老舍先生的一篇《趵突泉欣賞》,其中寫道,“新近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鐵管,做成六個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我還是愛原來的那三個?!?/p>
《濟南史志》第一卷的“大事記”中找到證據(jù),在“大事記”的1931年條目下,有這樣的記載:“4月20號,趵突泉治理工程開工。10月9號竣工。深挖泉池一米,四周砌石護欄,并鑿新泉三眼,每秒增加流量0.4立方米?!?/p>
在1934年出版《濟南大觀》一書中,在記錄“趵突泉”的條目中這樣記載:“呂祖殿前三泉涌出,浪花漂越,若有激使然者,故民俗‘三股水。近又人工造六泉,一在橋西,一在橋東。小花浪涌,較原三泉為高。水繞殿北,會東流水、入小清河。”
通過這段記載,可以得知當(dāng)時的趵突泉最多時出現(xiàn)過9股水,其中6股是人造的,其中3股在來鶴橋的橋西,3股在來鶴橋的橋東。如此,老照片中6股水,應(yīng)當(dāng)是3股水是自然的,另3股水是人造的。
另外,“噴著細水柱的東西”應(yīng)該也是人造的,據(jù)老人說,這個東西叫做“鐵蛤蟆”或“銅蛤蟆”,也是當(dāng)時的一個人造景觀。
曾經(jīng)干涸的趵突泉
現(xiàn)在很多人在欣賞趵突泉噴涌不停的美景時,很難想象趵突泉也曾幾乎無水涌出,池底呈干涸之狀。
筆者藏有一份非常奇特的宣傳畫,是1981年手工繪制的。宣傳畫為四開,主題為《保泉節(jié)水工程》,內(nèi)容是當(dāng)年濟南市有關(guān)單位根據(jù)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濟南視察時的指示做的保泉節(jié)水規(guī)劃和實施措施。
1981年5月4日,胡耀邦在濟南出席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的地、市委書記會議時發(fā)表講話,對山東工作提出了四點希望,并做了保護濟南泉水,一至三年恢復(fù)泉群冒水的指示。
這份宣傳畫的內(nèi)容采取了連環(huán)畫的形式,第一幅畫就是胡耀邦在做指示時的情景,所配文字為:“胡耀邦同志來濟時,對保護和恢復(fù)泉水問題非常關(guān)心和重視,指出‘從前幾年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現(xiàn)在趵突泉沒水了。什么時間趵突泉再恢復(fù)?一年能不能恢復(fù)?一年恢復(fù)不了兩年,兩年恢復(fù)不了三年,三年差不多了吧?”
后面幾幅畫反映的就是當(dāng)時濟南市有關(guān)單位和部門根據(jù)這個指示在進行郊外引水、引黃工程等工作,使趵突泉在1982年9月恢復(fù)噴涌。
這幅宣傳畫是1981年趵突泉停噴和復(fù)涌的實物資料,也體現(xiàn)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對泉城、對濟南泉水的關(guān)心和重視,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
早在宋代熙寧六年至熙寧七年(1073-1074年),就有記載稱:“泉水干涸,明年雖雨而泉不作,又明年夏大雨,泉始復(fù)發(fā)。”可見當(dāng)時趵突泉曾經(jīng)停噴,泉池也已干涸。
明萬歷、崇禎年間,以及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都有趵突泉因天氣干旱原因停噴的記載。
清末民初,也曾有過趵突泉因水位下降,幾乎停噴的情況。這個可以從一張清末的照片中明顯看出來,當(dāng)時泉池內(nèi)水深只及兒童腳面,可見趵突泉水量之小。
到了1938年,因整個北方大旱,趵突泉再次停噴。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地下水開采增多,加上天氣原因,趵突泉停噴多次。1972年,黃河斷流,供水量不斷增加。其年6月,趵突泉首次出現(xiàn)斷流;1981年開始,趵突泉連續(xù)3年在3月至9月間斷流,被人們稱作“半年泉”;1986年5月,趵突泉停噴,時間長達15個月;20世紀(jì)80年代末,趵突泉停噴時間延長,曾連續(xù)停噴約30個月;1989年到1994年間,趵突泉持續(xù)噴涌了6年后出現(xiàn)停噴。1994年到1997年間,趵突泉每年都會出現(xiàn)停噴的情況;1999年3月14日停噴,停噴時間長達926天;2002年3月3日至2003年9月5日,趵突泉停噴548天。
濟南市在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力度并采取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來,趵突泉已經(jīng)恢復(fù)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而且一直“堅持”到當(dāng)下。
趵突泉噴涌不停,再現(xiàn)“水涌若輪”的雄奇景象,是所有濟南人最希望的!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