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峰
摘要以環(huán)江縣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監(jiān)測和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jiān)測結果數據為基礎,采用對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在監(jiān)測間隔期內的石漠化狀況、石漠化程度、演變類型、變化原因等動態(tài)變化情況,得出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石漠化的趨勢已基本得到遏制,整體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等結論。
關鍵詞環(huán)江;巖溶土地;石漠化;動態(tài)變化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4-200-03
巖溶石漠化是指巖溶地區(qū)由于人類對土地資源不合理的經營活動,造成森林植被嚴重破壞,巖石大面積裸露,土地資源退化殆盡,生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極端退化的特殊石山類型[1]。巖溶土地石漠化狀況的現狀評價指標體系、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考慮的角度不一,劃分的標準也不同。目前,在林業(yè)上應用較廣泛的巖溶土地石漠化狀況分類是依據其基巖裸露度是否達到30%結合相應的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劃分,可分為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在石漠化土地中,又根據相應土地利用類型的植被綜合蓋度劃分為石漠化土地和潛在石漠化土地[2-3]。
1巖溶土地石漠化概況
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石漠化狀況在2005年第一次監(jiān)測時,全縣共有巖溶土地面積328 697.7 hm2,分布在12個鄉(xiāng)(鎮(zhèn))和木論自然保護區(qū)內,其中有石漠化土地面積38 933.4 hm2,占巖溶土地面積的118%;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117 513.3 hm2,占巖溶土地面積的35.8%;非石漠化土地面積172 251.0 hm2,占巖溶土地面積的52.4%。石漠化土地、潛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之比為1∶3∶4.4。
在2011年第二次巖溶土地石漠化監(jiān)測時,全縣共有巖溶土地面積328 697.7 hm2,分布范圍界線與第一次監(jiān)測范圍相同,即12個鄉(xiāng)(鎮(zhèn))和木論自然保護區(qū)內,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29 176.6 hm2,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124 483.6 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積175 037.5 hm2,分別占8.9%、37.9%、532%。
2研究方法
以2005年第一次監(jiān)測與2011年第二次監(jiān)測數據為基礎,即在同一范圍內相同監(jiān)測方法的兩期不同數據,采用對比分析法揭示該地區(qū)的石漠化狀況、石漠化程度、演變類型、變化原因等動態(tài)變化情況,為探索當地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
3結果與分析
環(huán)江縣第一次本底調查與第二次監(jiān)測面積都為328 697.7 hm2,即是在同一范圍內進行的調查與監(jiān)測。2005年第一次監(jiān)測時是采用空間分辨率不大于30 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信息源,外業(yè)調查手圖比例為1∶50 000[2];2011年第二次監(jiān)測是采用分辨率為2.5 m的ALOS數據和1∶25 000的外業(yè)調查手圖[3]。兩次同一范圍界線的監(jiān)測面積無誤差,可直接用于動態(tài)變化對比分析[4]。
3.1石漠化狀況變化
3.1.1面積變化。
環(huán)江縣2011年石漠化面積為29 176.6 hm2,比2005年石漠化面積38 933.4 hm2減少9 756.8 hm2,減少25.1%;2011年潛在石漠化面積為124 483.6 hm2,比2005年潛在石漠化面積117 513.3 hm2增加6 970.3 hm2,增加5.9%;2011年非石漠化面積為175 037.5 hm2,比2005年非石漠化面積172 251.0 hm2增加2 786.5 hm2,增加1.6%(表1)??傮w上石漠化面積減少,潛在石漠化面積增加,說明環(huán)江縣基本遏制了土地石漠化現象,呈趨好方向發(fā)展(圖1)。
3.1.2石漠化狀況演變。
石漠化狀況的動態(tài)變化是石漠化土地、潛在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之間相互轉移而引起的變化[3]。環(huán)江縣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闈撛谑恋孛娣e12 292.2 hm2、占原來石漠化土地面積的31.6%,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榉鞘恋孛娣e98.5 hm2、占原來石漠化土地面積的0.3%;潛在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槭恋孛娣e2 167.5 hm2、占原來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的1.9%,潛在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榉鞘恋孛娣e4 406.8 hm2、占原來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的3.8%;非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槭恋孛娣e466.4 hm2、占原來非石漠化土地面積的0.3%,非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闈撛谑恋孛娣e1 252.4 hm2、占原來非石漠化土地面積的0.7%。動態(tài)變化上,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闈撛谑恋孛娣e最大,變化量也最大,其中重度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闈撛谑恋刈疃?,中度石漠化土地轉變?yōu)闈撛谑恋卮沃?,分別為9 061.1、2 900.6 hm2,占所有石漠化土地轉變面積的73.7%、23.6%(表1)。
3.2石漠化程度變化
環(huán)江縣石漠化土地兩次間隔期內共減少9 756.8 hm2,減少25.1%,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減少1 045.9 hm2、變化率為37.8%,中度石漠化面積減少5 401.0 hm2、變化率為54.2%,重度石漠化面積減少6 980.3 hm2、變化率為27.6%,極重石漠化面積增加3 670.4 hm2、變化率為413.9%。環(huán)江縣石漠化土地在石漠化程度上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增加,變化量最大;輕度、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均減少,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率最大,說明石漠化土地在程度上整體趨好,局部仍有惡化(圖2)。
3.3石漠化演變類型分析
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石漠化演變類型分為三大類5個類型,其中穩(wěn)定型面積304 654.2 hm2,占92.7%;明顯改善型面積12 394.6 hm2,占3.8%;輕微改善型面積2 516.2 hm2,占0.7%;退化加劇型面積2 889.8 hm2,占0.9%;退化嚴重加劇型面積6 242.9 hm2,占1.9%(表2)。環(huán)江縣石漠化演變以穩(wěn)定型為主,順向演變大于逆向演變,說明土地石漠化發(fā)展整體趨好。
3.4石漠化變化原因分析
3.4.1順向演變原因。
巖溶土地石漠化順向演變的原因有工程建設、其他因素、治理因素3類,其中工程建設因素推動石漠化順向演變的面積有75.2 hm2,其他因素有4 430.1 hm2,治理因素有14 835.6 hm2,分別占0.4%、22.9%、76.7%(表3)。
工程建設因素推動石漠化順向演變主要體現在征占用集體或國有的土地用于建筑、開采礦藏、修建道路等工程,改變了原有的土地類型而發(fā)生變化;其他因素包括前期誤判和技術因素,這兩類因素不是推動石漠化順向演變的實質內因,而是因調查的人員和監(jiān)測技術手段的改進引起的;治理因素是推動石漠化順向演變的主因,包括封山管護、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耕作等。
據統(tǒng)計,環(huán)江縣從2008年被列為全區(qū)12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以來,加大了治理的力度,共新增封山育林面積8 762.2 hm2,人工造林64.2 hm2,人工種草125.6 hm2等,同時加強公益林、珠防林和石漠化土地造林的管理力度,有力促進了巖溶土地石漠化的順向演變。
3.4.2逆向演變原因。
影響環(huán)江縣石漠化逆向演變的因素主要有人為因素、災害因素和其他因素3種,其中人為因素面積8 872.7 hm2,為最主要的原因,占83.4%;災害因素面積260.0 hm2和其他因素面積1 507.7 hm2,分別占2.4%和14.2%(表4)。
環(huán)江縣盛產菜牛,俗稱“香?!?,是當地有名的特產之一。當地群眾有放養(yǎng)牛羊等牲畜的習慣,過牧是造成土地石漠化逆向演變人為因素的主要原因,占逆向演變總面積的665%;引起土地石漠化逆向演變的前期誤判和技術因素嚴格來說不是推動演變的因素,是由于前期調查時人為誤判以及技術改進和調查用圖精度的提高造成的;天氣干旱造成石山植被枯死、植被綜合蓋度大幅降低是災害性氣候造成土地石漠化逆向演變主因。
4結論
(1)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石漠化的變化趨勢已基本得到遏制,整體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兩次監(jiān)測間隔期內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9 756.8 hm2,減少了25.1%,比監(jiān)測間隔期內全區(qū)石漠化面積縮減率19%[5]高,環(huán)江縣石漠化土地動態(tài)變化水平高于全區(qū)水平。
(2)環(huán)江縣石漠化土地在監(jiān)測間隔期內的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第一次監(jiān)測的7.1∶25.6∶65.0∶2.3變化為第二次監(jiān)測的5.9∶15.6∶62.9∶15.6,中度石漠化和極重度石漠化土地變化較大,其中中度石漠化土地較第一次監(jiān)測降低10個百分點,極重度石漠化增加13.3個百分點。
(3)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石漠化演變類型以穩(wěn)定型為主,順向演變大于逆向演變。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穩(wěn)定型面積304 654.2 hm2,占92.7%;順向演變型面積14 910.8 hm2,占4.5%;逆向演變型面積9 132.7 hm2,占2.8%。
(4)環(huán)江縣巖溶土地演變原因分為順向演變原因和逆向演變原因,治理因素是推動石漠化順向演變的主因,占76.7%;人為因素是推動土地石漠化逆向演變的主因,占83.4%。
參考文獻
[1] 梁建平,許奇聰.廣西巖溶地區(qū)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J].林業(yè)科技管理,2005,2(1):66-67.
[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巖溶地區(qū)石漠化監(jiān)測技術操作細則[S].2005.
[3]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巖溶地區(qū)第二次石漠化監(jiān)測實施細則[S].2011.
[4] 鄧必玉,馬一琳,許仕道,等.廣西馬山縣巖溶土地石漠化動態(tài)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分析[J].廣西林業(yè)科學,2012,41(4):365-369.
[5] 國家林業(yè)局.中國石漠化狀況公報[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