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談從“邈影如生”到“恍恍如生”

      2015-04-29 12:01:44柳慶齡
      敦煌研究 2015年2期

      柳慶齡

      內容摘要: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寫真邈真贊,是以寫真肖像和撰寫贊文相結合的形式,為后世子孫緬懷之用?,F藏于甘肅省榆中縣博物館的《方氏像譜》,是明清時期的一本族譜,里面有一篇思親懷舊之文。其形式和內容,應歸于“寫真贊”,和敦煌寫真邈真贊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關鍵詞:寫真像;寫真贊;留影存真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5)02-0102-04

      Abstract: In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Dunhuang portrait eulogies were a kind of literature that combined portraits with eulogies, and were mainly used to help later generations in remembering and honoring their ancestors. The Pedigree of the Portraits of Family Fang now kept in Yuzhong county museum in Gansu Province is a genealogy form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ontains an article recalling relatives and old acquaintances 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ortrait eulogy according to its style and content,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rtrait eulogies of Dunhuang.

      Keywords: portrait; portrait eulogies; memorial portrait

      一 “邈其影像,銘記千春”

      蘭州市榆中縣博物館藏《方氏像譜》中繪有九世祖方思遠寫真全身像(圖1),畫面中,九世祖頭戴烏紗帽,身著大紅補服,補紋為描金麒麟,配以祥云、山石圖案,腰系金帶,右手置于右膝,左手扶腰帶,端坐于交椅上。右榜題云:

      九世祖公,崇禮之子,思遠,字后池,系陜西都司,柳泉有墓志。

      從面相上看,像主臉方形略帶圓,下巴尖;一字眉,長度較眼睛稍長;淡墨勾出鼻形,鼻梁兩側淡墨皴染,增強了鼻子的體面感;八字須、山羊胡;兩耳輪廓分明,長度在眉鼻之間。墨赭色勾勒出五官、面部皺紋,淡赭石略施暈染,給人以沉穩(wěn)持重之感。

      在這幅畫像后面,附有一篇順治年間撰寫的寫真像贊文。這篇贊文未有標題,但從內容可推知為九世祖方思遠寫真像之贊文?,F標點移錄如下(圖2):

      1.羨之別我

      2.岳翁也,今忽十三年矣,居恒思,我

      3.翁未嘗不形諸夢寐。傾回,恢來、顯來二室兄于兵燹后修家

      4.譜,予時無容效力,旁瞻我

      5.翁遺像,恍恍如生,殆不勝有今昔之感!云爰述績,悃謬成鄙,韻書

      6.于冊末。

      7.憶昔結縭事,我翁轅前趨步拾遺風,功名善后惟守拙,孝友承

      8.先與古同。衛(wèi)篆數年誰匹耦,條戎邊膠開細柳。投醪挾纊入軍心,

      9.兵士歡呼名不朽。無端謗匣夢中傳,解甲歸來臥柳泉。數畝

      10.良田娛丘壑,一泓曲水弄潺湲。忽焉厭絕人間事,當日乘螭

      11.即歸去。彼時母去已有年,屈指數來已為廿。如今又復幾

      12.變更,凄其風景悼無聲。幸翁門第猶如故,有子有孫各

      13.擅名。雙雙桂萼自芬芳,尕尕蘭蓀玉樹光。異日翮豐摶萬

      14.里,泉臺一片有余香。吁嗟兮!滄海竟為田,陵阜又成谷。

      15.我翁昔視予猶子名也,半子實也。恧偶睹

      16.遺像神愴然耶!獻短歌當痛哭。

      17.時

      18.順治己亥年黃鐘月望日愚婿石文羨頓首書

      從該贊文可知,“遺像”便是逝者寫真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否則不會有“恍恍如生,殆不勝有今昔之感”。雖說這篇贊文撰寫于逝者謝世多年,但仍屬于寫真贊文。從贊文正文部分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在其岳父謝世十多年后,瞻仰其遺像,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遂寫這篇贊文以寄緬懷追思之情。在緬懷抒情的過程當中,絕大部分文字記述主人翁生平事跡??梢娺@幅遺像起到了“邈畫生前貌,貴圖后人看”的作用。

      據文獻典籍記載,我國在魏晉時就有繪畫、文學相結合的像贊形式?!稌x書·隱逸·宋纖》記載:

      宋纖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遠操,沈靖不與世交,隱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經緯,弟子受業(yè)三千余人。不應州郡辟命,惟與陰颙、齊好友善。張祚時,太守楊宣畫其象于閣上,出入視之,作頌曰:“為枕何石?為漱何流?身不可見,名不可求?!盵1]

      由此可知,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地區(qū)很早就有像贊結合的形式。除此而外,自三國以來,中國寺院文學就有圖贊一體的形式,并且這種習俗和傳統一直延續(xù)到有清一代[2]。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像主生前或死后,請人為其畫像留影,并寫贊文,用于歌功頌德,祭祀緬懷。敦煌出土了大量的晚唐五代時期的寫真、邈真贊,諸位賢達老師對此已經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同為絲綢古道上的寫真贊,雖然年代、地域有所不同,但作為從中原地區(qū)進入河西走廊的入口——蘭州地區(qū),與敦煌一樣,同為絲綢之路之重鎮(zhèn),在明清時期還保留著這種像贊結合的形式,可謂歷史源遠流長。

      敦煌邈真贊,按照寫作時間可分為生前所撰和死后所撰。大部分邈真贊撰于死后,若沒有特殊情況,約在七日之內[3]。而且繪真像和寫贊文的目的很明確,都是為了給后人留影追思之用。比如:P.4986、P.4660《京兆杜氏邈真贊并序》記載:“繪生前之影像,想歿后之遺蹤?!盤.4660《金光明寺索法律邈真贊并序》載:“繪像真影,睛眄邕邕。請宣毫兮記事,想歿后兮遺蹤?!盤.4660《勾當三窟僧政曹公邈真贊》:“文波述其故跡,宣毫記其遺蹤?!盤.4660《都僧政曹僧政邈真贊》:“圖茲影像,往來瞻謁。銀鉤啜兮微詞,記香名兮長設。”P.4660《康通信邈真贊》:“邈其影像,銘記千春?!盤.4660《陰法律邈真贊并序》:“邈之影像,往來瞻睹。彩筆綴兮龍文,記香名兮永固?!盤.4660《令狐公邈真贊》:“邈靈蹤之影像,空祭拜于明魂。”P.4660《張興信邈真贊》:“邈生前之形象,遺子孫兮瞻視。”P.4660《河西都僧統翟和尚邈真贊》:“邈生前兮影像,筆記固兮嘉祥。使瞻攀兮盼盼,想法水兮汪汪?!雹俣鼗蛯懻驽阏尜澲羞@樣的文字記載,不一而足。此外,敦煌還出現了“以佛畫為手段、以邈真為目的”的邈真絹畫,馬德先生對此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4]。

      縱觀這些不同時期的邈真像與邈真贊,不管何種形式,都是留影其像,并寫贊文,敘述其生平事跡,歌頌一生德行,供后世子孫緬懷追思之用。而《方氏像譜》中的這篇寫真贊文撰寫于像主去世多年,后世子孫在瞻仰緬懷的過程當中,觸景生情,因感而發(fā),屬懷舊思親之文。其行文也是追述像主生平事跡及德行,并表明“恧偶睹遺像神愴然耶!獻短歌當痛哭”,正所謂睹像思人人更悲。

      二 “邈影如生”與“恍恍如生”的形神觀

      晚唐、五代時期敦煌邈真像多繪制于壁、絹、紙或綿帳上[2]77-90,隨著時代的嬗變,寫真像無論從繪畫技法、風格,還是表現形式和繪畫的材質,都有了較之前代很大的不同?!斗绞舷褡V》中九世祖寫真像畫于明代中后期,而像贊撰寫于清代順治年間,并以家譜的形式收錄其中,無論畫像還是贊文,都以紙質為材。

      至若寫真肖像畫的理論要求方面,“邈影如生”作為敦煌邈真像的形神觀,秉承的是“以形寫神”的繪畫理念。試想,如果用于后人祭奠緬懷之用的寫真肖像,形貌不似,神氣不足,后世子孫如何寄哀思呢?所以,寫真肖像最重要的在于“以形寫神”并達到“形神兼?zhèn)洹?。為此,繪寫真肖像的畫家們?yōu)榱烁玫乇憩F像主的精神面貌和形體特點,尤其是在刻畫面部的精神氣貌上,一直勇于探索,在構圖形式上,從最開始的大側面寫真像,到半側面,直到元代,將“面相術”引入到繪畫理論中來,才有了“正面”寫真像的轉變。以至于到了明代,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日漸式微,而用于祭祀緬懷用的寫真像卻得到繼續(xù)發(fā)展。

      《方氏像譜》中所有的寫真像都以大正面的形象示人,正面寫真像比之側面寫真,更具親和力,使瞻仰者心靈深處獲得貌似與像主神交的感覺。尤其這篇贊文提到;看到寫真像有“恍恍如生”之感。用“恍恍如生”形容這幅寫真像,說明畫家對像主的形貌特點把握得相當準確,并且通過描繪其形而表現出人物的精神氣質,所以使觀者有仿佛生人就在眼前之感。

      綜上所述,通過對敦煌寫真邈真贊與明清時期《方氏像譜》寫真像及贊文的比對分析,使我們相信:在民間禮俗文明中,寫真留影記贊文這一文化現象,既出現在晚唐五代時的敦煌,也演進在明清時期的蘭州地區(qū)。雖然在形式、材質媒介上有所改變,但核心的價值觀未能改變。都是留影取像,以備后人緬懷、祭奠、追思。所贊像主,其德行既能對后人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后人也對自己的先人感恩、追念,都是為達到慰藉人心靈的作用。所以,不管是敦煌的邈真贊,還是明清時的寫真像贊,它們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都在人倫情感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宋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53.

      [2]姜伯勤.敦煌的寫真邈真與肖像藝術[G]//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77.

      [3]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9.

      [4]馬德.敦煌絹畫上的“邈真”與“邈真贊”[C]//轉型期的敦煌語言文學:紀念周紹良先生仙逝三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387-397.

      滨州市| 剑阁县| 巴里| 固始县| 江阴市| 云和县| 仙桃市| 顺昌县| 延安市| 稻城县| 诸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大庆市| 遂宁市| 华亭县| 资源县| 富源县| 道孚县| 德保县| 保康县| 嵊泗县| 大化| 康马县| 广宁县| 辽中县| 城固县| 卢龙县| 石门县| 京山县| 马山县| 栾城县| 东辽县| 巴南区| 仲巴县| 江永县| 玉山县| 长葛市| 南澳县| 赞皇县| 汝城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