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建
摘要:美國女作家蘇珊·桑塔格(1933-2004)是文學界的一位追夢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其發(fā)表了“坎普”、“反對闡釋”等文集,向美國文學界發(fā)起了第一輪沖擊,此后的四十年里她筆耕不輟,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桑塔格的主要成就是文集和評論,但是她最自豪的確是并不被認可的小說。其小說作品從虛構開始,也結束與虛構,作品充滿了對個人力量的贊美,存在與自由一直是作品的核心,作品也處處彰顯著存在主義。
關鍵詞:桑塔格;存在主義;他者;自由;創(chuàng)作
一、《恩主》中的存在與自欺
桑塔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登上美國文壇,其成名作為《反對闡釋》和《關于“坎普”的札記》兩篇論文,而在這之前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恩主》已經(jīng)問世。不過這部小說似乎并沒有在當時引起轟動效果,甚至很多評論家都不認可,有人竟然反問“評論界對《恩主》堅持否定的意見,結果,人們都幾乎想象不出弗雷·斯特勞斯·吉勞出版社出版它的理由是什么”。但是也有一些人對這部小說給予了肯定,例如漢娜·阿倫特、約翰·巴斯、弗雷德里克·摩根等。這部小說盡管沒有成為成名作,但是它是桑塔格初期的作品,能夠很好的反應出桑塔格對存在的思考。小說的開篇便是“我夢故我在”,主人公希波賴特沉迷于自己的夢中,將自己的夢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而夢境的荒誕也導致其生活的荒謬。小說中主人公堅持自己夢境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欺行為,他在尋夢和演夢的循環(huán)中將自欺演繹的淋漓盡致。桑塔格的這部小說實際上收到了當時布思的“不可靠敘述”思想的影響,下面就依據(jù)不可靠敘述來進行分析這部小說。
二、《死亡之匣》中的存在與荒誕
桑塔格一直以小說家自居,但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并沒有成為成名作,所以第二篇小說出現(xiàn)只是時間問題。桑塔格的第二部小說是《死亡之匣》,這部小說出版于1967年,此時的桑塔格已經(jīng)是家喻戶曉,而在前一年她剛剛發(fā)表了《反對闡釋》這部影響深遠的論文集。但是很遺憾,她的這部小說依然沒有得到認可,直到三十年后才有人給出了認可的評價。在當時,更多的人認為這是《恩主》的繼續(xù),只是由第一人稱敘述變成了第三人稱敘述,這一點飽受詬病。除此以外,桑塔格一直是形式美學的提倡者,她的小說追求創(chuàng)作技巧和寫作形式,但是事與愿違者卻成了人們批評的重點。而小說整體上晦澀難懂,很多人都覺得根本找不到桑塔格想要表達什么??梢哉f她的第二部小說之所以銷量非常好完全是因為桑塔格而不是因為《死亡之匣》。當然,也有人真的讀懂了這部小說,麥卡弗里認為這部小說堅持視點問題,小說第三人稱并不是傳統(tǒng)的用法,主人公迪迪被偽裝成了第三人稱敘事者,因此小說出現(xiàn)“我們”并不奇怪。從“我”到“我們”,桑塔格不僅僅在思考個人的存在,更在思考整個人類的存在?!端劳鲋弧反_實是繼續(xù)了《恩主》(這點桑塔格的自傳也是認可的),它一樣充滿了迷離的夢境,不同的是這次圍繞的話題非常直接,那就是人的死亡——自由死、謀殺和屠殺?!抖髦鳌分皇峭ㄟ^夢境來反映主人公追尋存在,而《死亡之匣》則是通過死亡來拷問存在。
三、《火山戀人》:“他者”的毀滅
從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以后,桑塔格似乎致力于文學批評,主要成就仍舊是論文集,人們都相信她不再是小說家,開始成為評論家。確實,桑塔格似乎一出現(xiàn)就是評論家,而且如此成功,但是她夢想的作家卻一直沒有實質進展,但是她就是這么倔強,盡管前兩部小說并沒有想象中成功,她堅持在二十多年后發(fā)表了第三部小說《火山戀人》。這是桑塔格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這部作品耗費了她三十年的時光,而這部作品確實她創(chuàng)作的一個轉折,盡管仍然是虛構,但是這次變成了歷史傳奇小說。當然,好感似乎只是桑塔格自己感覺的,業(yè)界的評論仍然和上兩部作品一樣褒貶不一。
四、存在主義與桑塔格的作品創(chuàng)作
上邊介紹了桑塔格的一些作品,在存在主義角度簡單分析了一下作品,桑塔格的小說作品不算多,還有一些這里就不再敘述。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存在主義深深影響著桑塔格的作品創(chuàng)作。她的前兩部作品《恩主》和《死亡之匣》反映了她對存在的思考,《我,及其他》則是桑塔格對自由的思考,《火山戀人》和《床上的愛麗斯》則是她對“他者”和存在的思考,而垂暮之年的她又在《在美國》中暢談著超越。桑塔格堅定著自己的人道主義,她肯定了個人的力量,提倡整個社會的自由,在其作品里處處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主義的影子。盡管她的成就集中在了散文和評論文集中,但是她對存在主義的理解完全融入了她的小說作品里。當人們贊嘆她的“坎普”、“反對闡釋”、“沉默的美學”的時候,她卻最以《火山戀人》為驕傲,她的成就感更多的來自于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桑塔格的小說作品以虛構為主,她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作品傳遞著她對人生和世界的認識,桑塔格曾經(jīng)自稱為“好爭斗的審美者和幾乎從不避世的有道德的人”,盡管很多批評家不看好她的小說,但是人們不得不承認其四十年的筆耕不輟。如果說桑塔格的確“迷惑”過,那么這個曾經(jīng)茫然的作家只是在早期寫作《恩主》和《死亡之匣》的那位將寫作比為做夢的、編織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夢境的年輕寫手。從虛構作品的角度來看,1963年的處女作《恩主》和2000年的《在美國》正好標志著桑塔格做夢和圓夢的漫長歷程,但無論這個過程有多么艱難,桑塔格一直沒有放棄的就是文學的社會功能以及文學家的社會職責。
綜上所述,桑塔格是上世紀最偉大的評論家,其四十年筆耕不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雖然其小說作品的成就遠不如其評論文集,但她的小說作品卻集中體現(xiàn)了她的創(chuàng)作思路,她的作品以虛構為主,大膽想象,深刻反映了她對“存在”的思考。存在的荒誕、存在的自由、他者的存在這些話題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本文簡單介紹了桑塔格的幾部小說作品,并從存在主義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分析其作品創(chuàng)作里的存在主義。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桑塔格,貝嶺,楊小濱.重新思考新的世界制度——蘇珊·桑塔格訪談紀要[J].天涯,1998(05)
[2][美]蘇珊·桑塔格,陳耀成,黃燦然譯.蘇珊·桑塔格訪談錄:反對后現(xiàn)代主義及其他[J]南方周末,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