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第一中學 蔡映紅
教學加工,讓教材“活”起來
——以蘇科版八年級上“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1)”為例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第一中學 蔡映紅
教材,又稱教科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本.基于“一綱多本”,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雖然版本不同,但它們都是編者根據(j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課標(2011年版)》)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精心設計的教學材料,是教學的最主要的“抓手”,應該成為教學的最重要的工具.然而,當下的課堂中,各種“導學案”、“導學單”得到了廣泛應用,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一些教師以“學案”或“學單”主導課堂教學,教材淡出了教學視野,成為了“練習冊”或作業(yè)本.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妥的.無論哪一種版本的教材,都經(jīng)歷過教材編寫專家的精心設計,并經(jīng)過教材審定委員會多輪審核通過后方能進入課堂,暫不說其有多么完美,起碼其所承載的知識和技能是符合《課標(2011年版)》的要求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認知規(guī)律的,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是適用的.所以,上課前我們應讀懂教材,對教材認真地進行教學加工,讓教材緊貼教情學情,以靈動的姿態(tài)進入課堂,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主要工具.現(xiàn)結合蘇科版八年級上“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1課時)的“引入”片斷談談筆者的做法及思考,希望對您有所啟示.
1.教材分析
教學背景:本節(jié)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上“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1課時,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起始課.前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平行線的相關知識,積累了認知幾何圖形從“定義—性質—判定”的順序展開的經(jīng)驗.本章中,將會充分應用這一經(jīng)驗進行類比學習,仍然按照這一共性順序展開全等三角形的學習.教材前兩節(jié),安排了“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學習內(nèi)容,通過學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及性質.本節(jié)課將在喚醒并應用學生已有幾何圖形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獲得“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角邊)”,充實全等三角形的知識網(wǎng)絡.
教材內(nèi)容:我們知道,如果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它們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反過來,當兩個三角形有多少對邊和多少對角分別相等時,這兩個三角形才全等呢?
討論:(1)當兩個三角形有1對邊或角相等時,它們?nèi)葐幔?/p>
(2)當兩個三角形有2對邊或角分別相等時,它們?nèi)葐幔?/p>
(3)當兩個三角形有3對邊或角分別相等時,它們?nèi)葐幔?/p>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現(xiàn)了上面的這些文本,作為本節(jié)課的“引入”.細細分析,這段“開場白”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68個字符的“起始段”,“我們知道”引出了學生在前面所獲得的知識,明晰了本節(jié)課的探究基礎,接下來的“反過來”,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中的條件和結論調換位置,問題自然生成,“討論”話題自然呈現(xiàn),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接下來的探究活動.短短的兩句話,既引領學生回顧舊知,又引出了新的探究,如此行文,簡潔明了,易于為師生所接受.第二部分是“討論”,包含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的結論都是“它們?nèi)葐帷保靡耘袛嗳鹊臈l件隨著題號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從教材所給的引入看,文本信息量較大,沒有圖形語言與符號語言的參與,幾何氣息不濃.對于剛剛開始系統(tǒng)認知幾何圖形的初中生來說,圖形與符號的缺失,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因此,有必要結合學情對教材進行再加工.
2.教學加工
學生活動1:如圖1,△ABC≌△DEF,在小組中盡可能多地說出你能得到的結論.比一比,哪一組說得既多,又有條理.
圖1
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各自得出的結論,教師巡視指導,對陳述凌亂的小組進行指點,要求他們按照邊和角分別分類呈現(xiàn).接下來,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將學生陳述的結論進行針對性板書,按照“對應邊相等”和“對應角相等”分別展示在黑板上,對學生在交流中出現(xiàn)的“周長相等”、“面積相等”等知識也板書呈現(xiàn),但不與前面兩類結論放在一起.
學生活動2:先獨立思考下面的問題,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如圖1,在△ABC和△DEF中,
(1)如果AB=DE,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果將這組邊換成∠A=∠D,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2)如果AB=DE,BC=EF,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果將這兩組邊相等換成∠A=∠D,∠B=∠E,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3)如果AB=DE,BC=EF,AC=DF,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果將三組邊相等換成∠A=∠D,∠B=∠E,∠C=∠F,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中產(chǎn)生的爭議,鼓勵他們舉出反例駁倒對方,如果出現(xiàn)不能解決的爭議,可以在全班進行交流.
在經(jīng)過全班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在兩個三角形中,給出一對邊或角相等,兩對邊或角相等,兩個三角形都不一定全等.三對角分別相等,兩個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但大家對“給出三對邊分別相等,兩個三角形是不是全等”存在著爭議.教師說明:對于這個爭議,通過這一節(jié)的學習將會得到順利解決.(教師投影并板書課題,同時將教材中的“探究”通過投影呈現(xiàn)出來)
設計意圖:教材的純文本引入,在教學加工后,通過圖形語言、符號語言和文本語言三種形式組合呈現(xiàn),一方面,呈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為學生獲取有用的信息提供了多種途徑,為他們的交流找到了抓手,在思維與探討的過程中保證了“言之有物”,避免了部分學生無法解讀純文本的尷尬;另一方面,基于圖形與文本在相互轉換下的交流,能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對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是有好處的.對教材的教學加工,不僅設計了師生的課堂活動,還對教學過程中可能的生成也進行了簡單的預設,設置了教學生成“底線”.如此再加工,從教材出發(f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用活教材,緊貼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師教學需求的設計,保證了師生課堂活動的方向,有力地推動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1.教材是助教利學的工具,不能拋棄
課改以來,因“一綱多本”的實施,不同版本的教材進入到各地的課堂之中.版本雖然不同,但教材作為師生教學工具的地位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每一版教材都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的載體.所以,教材的教學使命不能變,應讓它的教學價值一如既往地在教學中發(fā)揮出來.所以,一線教師要高度重視教材教學價值的挖掘,讓它們成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抓手.從教學的效度上看,只有我們立足教學需求的實際,對教材進行詳細剖析,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角度進行“再加工”,才能形成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實施方案.在上面的案例中,教材在引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一長段的文本,對于剛剛接觸幾何學習的學生來說,對純文本數(shù)學語言的理解尚不能十分到位.為了在教學中避免給學生造成幾何認知空洞苦澀的感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意識,使他們學會數(shù)學地表達,教者對這段教材進行認真的教學加工.從加工后的教學方案看,教者從學生的舊知入手,結合圖形回顧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將“如果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它們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可視化;接下來的討論,依然以圖形為起點,形成緊扣圖形的符號陳述,讓文本化的教學內(nèi)容符號化,成為學生眼前可視的、便于陳述的幾何語言.顯然,教學加工后的教學流程和教學語言是“接地氣”的,所有的改編與調整都緊扣教材內(nèi)容,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再解讀、再充實,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抓手,為學生獲取“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角邊)”提供一切便利.
2.學情是教學加工的起點,必須重視
教學加工,起點很重要.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要關注很多與課堂有關的東西.但一切的一切,都應以學情作為起點.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只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之上的數(shù)學教學才是最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也才能成為真正有效的教學.所以,在進行教學加工前,我們應首先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摸清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與技能的儲備,從而找到新知生成的“固著點”;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獲得的新知,理清其生成主線,找到其與舊知的“銜接點”,在新舊知之間建構出有效的橋梁.總之,我們的教學設計應以學情為起點,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抑或是教學策略的形成,都應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最終目的.就如本文中的教學加工,在學情的詳實分析之下,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教學進程需求角度,對教材原有的“討論”內(nèi)容進行了數(shù)學化加工,用圖形、符號和文本三種方式呈現(xiàn)問題信息,將舊知回顧和新知探討具體化,形成了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具有濃濃“數(shù)學味”的問題,順應了學生獲取幾何知識的一般規(guī)律.顯然,教者在教學加工前對學情是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他把握住了學生的認知心理,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編和調整,讓課堂教學行進在“合情合理”的道路之上.
3.適用是情境再造的目標,凸顯效度
在教學加工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情境再造是最常見的,也是最有效的.情境再造,是指從學生的需求和認知基礎出發(fā),對教材所給的問題情境進行改編或創(chuàng)新,形成對學生獲取“四基”有利的“新情境”.所以,我們對原有問題情境的改編,應以適用為目標.適用,既要讓教材內(nèi)容教學化,也要能讓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數(shù)學化,還要能讓新舊知識之間巧妙鏈接準確關聯(lián).當然,能在再造的情境中實現(xiàn)新知的生成與網(wǎng)絡化建構,那就再好不過了.為此,我們應充分考慮學情、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的影響,將對學生學習有利的條件充分挖掘出來,調動周圍一起可以利用的因素,創(chuàng)設出能夠身兼數(shù)職的有效情境,為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提供快速通道.本文中所述引入片斷的教學加工,教者自始至終都以“適用”作為自己的設計原則,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投影始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緊扣本節(jié)課的新知探究展開.新的問題情境,打破了教材原有的問題情境枯燥模式,讓單一文本模式轉變?yōu)閳D形、文本和符合的交替呈現(xiàn)模式,學生的思維過程和交流過程在不同的信息源之間展開,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鍛煉,他們在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鍛煉了思維,發(fā)展了能力,提升了素養(yǎng).
數(shù)學教學,教材是不能缺失的.尤其是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之后,基于《標準(2011年版)》之上的新版教材都歷經(jīng)多個輪次的考驗,雖然版本不同可能會帶來一些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順序的差異,但無論哪一版本,只要能通過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核進入課堂,那它就應該發(fā)揮出服務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功能.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材內(nèi)容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所能發(fā)揮的和應該發(fā)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只有他們能讓編者的設計意圖在教學中真正落實下去,讓教材真正成為教學的助手.所以,我們要努力讀懂教材,理解教材的高遠立意,力求兼顧各個層面的需求,設計出滿足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適當?shù)母木幣c必要的調整可以使教材內(nèi)容“本土化”,讓他們經(jīng)歷既具備共性特征,又具備個性特色的教學進程.教學加工,摸清了學情,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了有利于學習的新的方案,成就了學生;活化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的教學價值,讓教材真正走近了學生,走進了教學.
1.印冬建.突出核心主線追求有效教學——談初中數(shù)學有效備課的做法和思考[J].中學數(shù)學(下),201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