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張文娟,程顯隆,魏 鋒,馬雙成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中藥民族藥檢定所,北京 100050)
?
中藥川貝母質量控制方法研究
劉 薇,張文娟,程顯隆,魏 鋒*,馬雙成*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中藥民族藥檢定所,北京 100050)
從川貝母化學成分定量、藥理活性和質量分析方法等方面對川貝母進行了系統(tǒng)的文獻整理和介紹,為其進一步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有益參考。依據(jù)相關文獻,總結川貝母中主要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分離分析方法進展?,F(xiàn)代研究表明,川貝母中主要活性成分為生物堿類化合物,而且藥理作用廣泛;此外,針對上述活性成分出現(xiàn)較為高效、快速的分離分析方法。為嚴格控制川貝母質量穩(wěn)定,保證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推進川貝母資源開發(fā)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基礎。
川貝母;現(xiàn)代研究;質量控制
川貝母來源于百合科(Liliaceae)貝母屬(Fritillaria)多種植物的干燥鱗莖?!吨袊幍洹?010版收載的川貝母(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來源于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 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 et K. C. 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梭砂貝母(FritillardelavayiFranch.)、太白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P. Y. Li)或瓦布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 (S. Y. Tang et S.C. Yue) Z. D. Liu, S. Wang et S. C. chen.),主治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等癥,具有“止咳圣藥”之稱。
貝母藥用歷史非常悠久,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氣味辛、平。在長期的藥用歷史中,根據(jù)藥材外觀、藥效和藥性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貝母類藥材。由于川貝母與其它貝母類藥材的價格差異較大,市場上經常出現(xiàn)川貝母藥材和飲片摻雜、摻偽、摻假等現(xiàn)象。由于貝母類藥材外觀形態(tài)有很多相似之處,難于區(qū)分,致使川貝母的品質控制具有較大難度。長期以來,由于川貝母用藥量不斷增大和藥材生長周期長等因素的限制,其野生資源正在持續(xù)減少,其中主要基原植物川貝母已被列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名單。
1.1 川貝母的資源學研究
百合科(Liliaceae)貝母屬(Fritillaria)是藥用貝母的主要來源,全屬分為5組。包括多種有價值的藥用植物,大部分鱗莖可供藥用。該屬約有130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近年來,我國學者發(fā)現(xiàn)了眾多新種和變種,使國產貝母屬植物的“種”達到80個,“變種”名達52個,變型名6個[1],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甘肅、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按道地產區(qū)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湖北貝母、伊貝母及安徽貝母。貝母組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除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外,其余各省均有一至數(shù)種。目前已有11種被2010版《中國藥典》收載。其中以川貝最為著名,已用于多種復方中成藥中,如川貝枇杷膏液等[2]。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和橫斷山脈北翼。主要生長于海拔2 800~4 700m的高山灌叢或草地,地勢高亢,氣候干冷。該區(qū)所產川貝母顆粒均勻、質堅實、粉性足、色白有光澤,質量謂為上乘。其中集散于四川松潘等縣附近故名“松貝”;青貝主要產于四川青川附近故名“青貝”,爐貝主要產于四川甘孜州,來源植物為梭砂貝母[3-4]。另外,羅毅波等[8]將川貝母及其近緣種歸為4個種群,包括川貝母、太白貝母、榆中貝母(Eyuzhongensis)、華西貝母(Esichuanica),認為這4個種形成的川貝母復合群在形態(tài)上沒有明顯界限,其鱗莖均為商品川貝中“青貝”的主要來源。按照外觀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傳統(tǒng)上貝母商品按照鱗莖大小來分,以較小者為上。由于未開花的川貝母無論從外觀性狀抑或鱗莖形態(tài)都很難區(qū)分,因此市場上的商品川貝母常有混售的現(xiàn)象。
目前,商品川貝母以野生資源為主,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青海、甘肅、西藏等交界處。該區(qū)跨越了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等幾大地貌單元,地理環(huán)境復雜,氣候類型獨特,是中藥川貝母的主要產區(qū)。近些年來,由于需求不斷擴大,采挖不合理加之貝母本身對生長條件要求苛刻,生長周期長等因素,野生資源已經瀕臨枯竭。學者們正嘗試以各種方式擴大川貝母的資源來補充市場的不足。陳士林等[5-6]在青藏高原山地實施川貝母的野生撫育,結合川貝母的自然條件優(yōu)勢,基本實現(xiàn)了川貝母的人工種植。
李萍和徐國鈞[7]對18種貝母的生物堿進行HPLC定性分析,結果表明太白貝母與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所含生物堿種類無差異。而太白貝母作為川貝母的一個新資源被2010版《中國藥典》收載于川貝母項下,對川貝母市場份額是一個極大補充。
1.2 川貝母化學成分研究
貝母化學研究工作最早開始于1888年,F(xiàn)rganer首先從德旺貝母(EimperialL.)中分離得到蒂貝靈(imperialine)[9],后被證實即為西貝素。1955年朱子清教授領導其研究小組將鋅粉蒸餾和硒脫氫兩種方法聯(lián)合并用確定了貝母生物堿的骨架,至今己從貝母屬中分離鑒定的化合物近200個[10],川貝母屬于貝母屬的一個類群,主要包括生物堿類(生物堿及其苷)和非生物堿類。
1.2.1 生物堿類成分 生物堿是川貝母的特征性成分,也是主要活性成分。按結構類型分,其甾體生物堿可分為兩大類:異甾體類(isosteroidal alkaloids)和甾體類(steroidal alkaloids)。根據(jù)五元或六元環(huán)的結構不同,異甾體生物堿又可分成瑟文型(cevanine group)、介藜蘆型(jervine group)和藜蘆胺型(veratramine group),甾體類生物堿又分為茄堿型(solanidine group)和裂環(huán)茄堿型(secosolanidine group)(圖1)。從川貝母植物中分離出的生物堿絕大多數(shù)屬于異甾體生物堿,見圖1、圖2。
圖1 川貝母中甾體生物堿的基本骨架
1.2.2 非生物堿類成分 余世春等[24]在研究暗紫貝母化學成分過程中分離得到硬脂酸與軟脂酸的混合物。嚴忠紅等[23]對卷葉貝母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得到2個非生物堿類化合物,即腺苷和胸苷。陳陽[25]對川貝母非生物堿類成分進行研究,分離得到9個化合物,其中6個分別為谷甾醇、油酸、對羥基桂皮酸、吡喃葡萄糖、吡喃半乳糖、蔗糖及谷甾醇葡萄糖苷,其它3個可能為木質素類化合物、油酸類化合物和多元醇。2008年,曹新偉等[l9]從川貝母和梭砂貝母中分別分離得到12和17個非生物堿化合物,其中9個首次從川貝母中分離到,包括肉桂酸、單棕櫚酸甘油酯、胡蘿卜苷、尿嘧啶、胸嘧啶、尿苷、胞苷、肌苷和鳥苷。從梭砂貝母中分離到的17個非生物堿類化合物均屬首次,包括有機酸類(E-3,4,5-三甲氧基肉桂酸、E-對甲氧基肉桂酸、E-肉桂酸、E-對羥基肉桂酸、阿魏酸及咖啡酸等)、核苷(尿苷、鳥苷、胸苷、腺苷)、嘧啶(尿嘧啶、胸嘧啶)、胡蘿卜苷等。另外,吳榮熙等[23]從浙貝母(F.Thunbergii)鱗莖中首次分離得到一種羥基化合物。迄今已經從貝母屬植物中分離到40多種非生物堿化合物,主要包括萜類、甾體、脂肪酸、核苷、嘌呤、嘧啶等化合物。
圖2 川貝母中的瑟文型生物堿骨架
在貝母近百年的研究歷史里,生物堿一直受到很大的關注,非生物堿部分的報道相對較少。從貝母屬植物化學研究發(fā)展來看,該類化合物也應會成為今后探索的一個方向。
1.3 藥理活性研究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之功效具有“止咳圣藥”之稱?,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很多藥理作用。
1.3.1 鎮(zhèn)咳祛痰作用 李萍等[26]對暗紫貝母、梭砂貝母等11種商品貝母進行了小鼠氨水引咳實驗和酚紅祛痰實驗,發(fā)現(xiàn)11種貝母的總生物堿部分起到了良好的鎮(zhèn)咳效果,但是皂苷部分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結果證明在貝母中能起到祛痰作用的是總皂苷部分。除梭砂貝母和伊貝母外,其余9種貝母的乙醇提取物亦有顯著的鎮(zhèn)咳作用,除浙貝母、紫花鄂北貝母及鄂北貝母外,另外8種貝母醇提物均有祛痰作用,但總體來說還是總皂苷部分的作用效果最明顯。汪麗燕等[27]將川貝、浙貝及皖貝3種貝母在同一條件下進行貝母的鎮(zhèn)咳祛痰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皖貝對電刺激神經干和尼可剎米的呼吸興奮作用都沒有明顯影響,所以可以認為貝母只對咳嗽中樞具有抑制作用,而對呼吸中樞沒有影響。比較3種貝母的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川貝和皖貝都具有良好鎮(zhèn)咳作用,而浙貝的效果低于二者。切斷大鼠的迷走神經后,利用毛細管排痰觀察大鼠的排痰量,結果顯示用藥后大鼠的排痰量增加,由此可以說明貝母屬于非惡心性祛痰藥。比較該3種貝母的祛痰效果,發(fā)現(xiàn)三者的祛痰作用都比較明顯,但是浙貝的作用最強,其次是皖貝,最后是川貝。沈力等[28]通過氨水引咳法及酚紅祛痰法對太白貝母及暗紫貝母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的鎮(zhèn)咳作用無顯著差異,但太白貝母減少咳嗽次數(shù)較優(yōu)。相同劑量下,太白貝母的祛痰作用要明顯優(yōu)于暗紫貝母。顏曉燕等[29]采用小鼠氨水引咳及豚鼠枸櫞酸引咳法比較暗紫貝母、栽培瓦布貝母及浙貝母的鎮(zhèn)咳作用,用小鼠酚紅排痰法及大鼠毛細管排痰實驗法比較3種貝母的祛痰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栽培的瓦布貝母的鎮(zhèn)咳作用與其它2種貝母作用相當,而栽培瓦布貝母的祛痰效果也與暗紫貝母無顯著差異,栽培瓦布貝母或許可以作為川貝母的一個代用資源進行推廣。
1.3.2 平喘作用 川貝、平貝等[30]都具有明顯的平喘功效。莫正紀等[31]對3種來源不同的川貝母醇提取物的藥理作用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注射此提取物后小鼠的耐缺氧能力明顯增強,而且對小鼠離體肺、支氣管還起到了一定的擴張作用。栽培瓦布貝母可明顯升高小鼠肺臟cAMP水平,對平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周穎等[32]對貝母甲素、貝母乙素、西貝素、西貝素苷和蒲貝酮堿5種甾體生物堿對卡巴膽堿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收縮進行有效的抑制,說明貝母之所以起到平喘作用可能是因為對氣管壁M受體產生作用既而使氣管得到舒張。趙益等[33]對貝母辛的平喘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發(fā)現(xiàn)貝母辛通過作用于M受體、興奮β受體和拮抗內鈣釋放,使得體內生成NO并釋放,從而促進了氣管平滑肌舒張,從而起到了平喘作用。
1.3.3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有研究報道西貝素[34]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是由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影響。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有明顯松弛作用,且隨濃度增加而增加,并能對抗乙酸膽堿、組胺和氯化鋇的平滑肌痙攣作用,其解痙作用類似嬰粟堿。陳澤乃等[35]根據(jù)4種貝母抑制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y)誘導血小板聚集的有效部位篩選結果,從平貝母的水溶性活性部位中分得胸苷和腺苷等成分。實驗證明腺苷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這可能是由于PAF具有Ca2+載體的作用,能刺激和引起Ca2+流的產生,而腺苷通過興奮腺苷環(huán)化酶刺激形成,從而起到抑制聚集的作用。提示核苷類可能是貝母中除生物堿外的另一類活性成分。貝母的水提取物能保證大鼠血管組織中NO的生成和血漿中NO代謝產物的濃度, 不改變NOS蛋白的表達, 而使大鼠收縮期高血壓恢復正常。同時, 還能明顯改善大鼠的腎功能參數(shù), 包括排尿量、排鈉量、肌酐清除率的變化,提示其降壓作用可能部分是由增加血管組織中NO的生成和改善腎功能而產生的[36]。
1.3.4 其它藥理作用 章鳴玉等[37]研究貝母對小鼠耐受常壓缺氧的作用,結果顯示湖貝、川貝、鄂貝醇提物都可以使小鼠耐受常壓缺氧的能力明顯提高,使組織對氧的需求降低,有利于降低哮喘患者的發(fā)病概率。熊瑋等[38]曾在1984年研究了川貝母醇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作用,發(fā)現(xiàn)抑制作用明顯。
1.3.5 毒性研究 在急性毒性實驗中,研究了栽培的瓦布貝母、濃蜜貝母與野生川松貝母3種貝母的口服毒性,發(fā)現(xiàn)小鼠灌胃給藥的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60g·kg-1(生藥量),是臨床用量的480倍,說明這些川貝的口服毒性都比較低[39]。
1.4 川貝母藥材的質量控制和評價
我國貝母屬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不同貝母類植物在形態(tài)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區(qū)分比較困難。同一種貝母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條件下,往往形態(tài)學變化又很大,很難鑒別。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給中藥貝母的質量控制、生產流通及臨床應用等增加了困難。因此,一直以來,許多學者一直致力于貝母質量評價標準的研究,以期尋找到合適的評價方法來控制貝母的質量,從而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1.4.1 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 生物堿作為公認的有效成分之一,一直被用作貝母品質評價的內在標準。一些專家學者們先后嘗試用各種方法對其總生物堿和單體生物堿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總生物堿的含量作為評價標準是最先被應用到貝母質量控制上的,相應的滴定法、比色法等相繼運用到川貝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中。常用的滴定法主要有兩相滴定法、酸堿滴定法和非水滴定法。馬利瓊等[40]采用兩相滴定法分別對川貝母的4個基原種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總生物堿進行定量分析,得到4個川貝母基原植物的總生物堿含量分別為0.08%、暗紫貝母為0.04%、梭砂貝母為0.07%、甘肅貝母為0.05%。王曙等[41]應用兩相滴定法和重量法對川貝母及其它貝母類藥材的總生物堿和總皂苷分別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川貝母的總生物堿含量在0.05%~0.1%,而浙貝母、伊貝母和平貝母的總生物堿含量在0.1‰~0.2%,川貝母的總皂苷含量在2.0%~4.0%,而其它貝母藥材的總皂苷含量在1.0%~2.0%??梢妰上嗟味ǚㄋ柙O備比較簡單,在貝母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此種方法受水相pH值的影響較大,而且難以掌握滴定終點。酸堿滴定法的原理是酸堿中和對生物堿進行直接定量測定。黃夢嫻[42]利用酸堿滴定法對三蛇膽川貝糖漿中總生物堿的含量進行了測定。但是共存干擾物質對這種方法影響較大,而且對于堿性較弱的生物堿不能用此法進行測定。非水滴定法在貝母總生物堿測定中亦有一定的應用,該法是以非水溶劑作為滴定遞質,以達到滴定弱堿性生物堿的目的。李萍等[43]以冰醋酸溶液作為滴定遞質,測定了21種貝母的總生物堿含量,認為該法對含生物堿苷貝母類藥材和制劑具有很好的效果。分光光度法是目前測定貝母類總生物堿最為常用的方法。劉輝等[44]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對不同采收時期的川貝母總生物堿含量進行測定,確定了川貝母的最佳采收時期為6-7月。
1.4.2 單一生物堿的含量測定 現(xiàn)代分析技術特別是色譜技術的發(fā)展,為單一生物堿的研究提供了技術保證。各種色譜技術不斷被應用到單一生物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層色譜、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和毛細管電泳色譜等技術。薄層掃描法(TLC)的掃描對象是薄層色譜中有紫外或可見吸收的斑點或經照射能激發(fā)產生熒光的斑點,藥品質量檢查的依據(jù)就是掃描得到的圖譜及積分值。薄層掃描法由于操作簡單、重復性好,常被用于中藥材的定性分析。張?zhí)m珍等[45]應用薄層掃描法對蛇膽川貝液中貝母甲素、貝母乙素進行了很好的檢識。梁?;踇45]應用該法測定蜜煉川貝枇杷膏中貝母素乙的含量。藍日盛等[47]利用該法對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的川貝中的西貝素進行了含量測定。李松林等[48]采用柱前衍生化氣相色譜法對國產16種藥用貝母中的異甾體生物堿進行研究,根據(jù)所測生物堿在16種貝母中存在與否及生物堿類型進行區(qū)分。2000年,Li等以氮氣作為載氣,直接采用氣相色譜法對7種貝母異甾體生物堿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不需要柱前衍生化而直接通過氣象色譜進行分析也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可以節(jié)省時間,重現(xiàn)性和精密度均很好。高效液相色譜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分析技術,它具有分析對象廣泛、分離度高、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常用的檢測器主要有紫外檢測器,然而紫外檢測器只適用于具有生色基團物質的檢測,而對于不含或少有共軛結構的生物堿單體檢測難度較大。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的發(fā)展,解決了大多數(shù)貝母生物堿因無紫外吸收無法直接用HPLC定量分析這一難題,眾多學者采用此法對貝母中單體生物堿成分進行了研究。劉震東等[49]利用高效液相-蒸發(fā)光散射法(HPLC-ELSD)測定了栽培的瓦布貝母西貝素的含量。朱丹妮等[50]利用HPLC-ELSD分析測定5種貝母類藥材中貝母甲素的含量。劉晶等[51]應用HPLC-ELSD分析測定了川貝母新的基原植物太白貝母和瓦布貝母鱗莖中貝母辛的含量,結果顯示兩種貝母中的貝母辛含量均高于其它基原植物樣品。
1.4.3 非生物堿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貝母中非生物堿成分主要為核苷類成分,近年來對貝母中核苷類成分的研究越來越多。腺苷作為一種天然成分,已知具有抗凝血、擴張冠狀動脈、松弛支氣管平滑肌、鎮(zhèn)靜中樞神經、抗心率不齊和消炎等作用,近年來備受人們的關注。徐汝明等[52]用不同的方法先后對幾種不同的貝母中腺苷的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貝母生藥的抗凝血作用可能與其含有的核苷類成分有關。Duan等[54]用HPLC及HPLC-MS對川貝母中的核苷類成分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10個核苷成分,并對其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1.4.4 指紋圖譜研究 中藥指紋圖譜與以往靠單一有效成分評價中藥材的質量方法有所不同,它是一種綜合的鑒定手段。它以中藥化學成分系統(tǒng)研究為前提,通過樣品譜圖之間的差異從整體上對中藥材以及中藥制劑半成品進行比較評價,“整體性”和“模糊性”為其顯著特點。與傳統(tǒng)的方法相比,指紋圖譜綜合考慮了譜圖之間的相似與差異,在評價中藥質量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上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王聰?shù)萚55]對8種植物來源的貝母(川貝母、太白貝母、暗紫貝母、梭砂貝母、瓦布貝母、浙貝母、伊貝母和平貝母)的HPLC-ELSD指紋圖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川貝母類及與其他貝母類指紋特征的區(qū)別。沈力等[56]建立了不同商品規(guī)格太白貝母與暗紫貝母中皂菅類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指紋圖譜,標定出21個共有峰,相似度在95%以上。李斌等[57]建立了5種貝母的弱極性成分HPLC指紋圖譜,標定了16個共有指紋峰及各自的特有峰。指紋圖譜的發(fā)展為綜合評價貝母的質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我國貝母屬植物資源豐富,古典藥典收載了多種貝母品種,除此之外,在民間貝母屬的多種藥用植物也得到了廣泛應用。該屬藥用植物主要含有異甾體和甾體生物堿類成分?,F(xiàn)階段,國內外學者主要致力于研究總生物堿的藥理,主要包括其對止咳、祛痰、平喘和對平滑肌影響等方面的藥理活性。相關學者認為貝母類藥材的主要活性成分為總生物堿,但對某單一生物堿成分藥理作用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治療心血管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抗腫瘤等方面貝母類藥材也顯示了較好的藥理活性。此外,相關專家逐漸轉向對貝母類藥材中非生物堿類成分如核苷類和酚酸類的研究,特別是對核苷類成分的分離、含量測定及藥理活性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有可能是貝母類藥材除生物堿外的活性成分。
川貝母具備有好的臨床效果,具備多種藥理活性,但是對于川貝母具體的化學成分的研究還不夠。因為在臨床上把多種貝母屬植物都作為川貝母使用,使得市場出現(xiàn)了很多贗品,難以控制川貝母的質量。所以,系統(tǒng)研究川貝母的主要基源種的化學成分,并對其有效成分及各生物堿的藥理活性進行分析,對川貝母的質量進行合理規(guī)范評價,將有利于川貝母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其質量,有利于對貝母屬植物資源進行合理開發(fā)和利用。
[1] 肖培根,姜艷,李萍,等.中藥貝母的基原植物和藥用親緣學的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7(4):473-487.
[2] 周劍俠,康露,畢京博,等.貝母藥材在中藥和保健食品中使用的安全性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66-67.
[3] 嚴玉平,雷宇華,由會玲,等.川貝母及代用品種源與分布初步研究[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7(2):42-44.
[4] 閻博華,丁紅,豐芬,等.不同基源川貝母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yī),2010(5):48-50.
[5] 陳士林,賈敏如,王璃,等.川貝母野生撫育之群落生態(tài)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3(5):18-22.
[6] 陳士林,魏建和,黃林芳,等.中藥材野生撫育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04(12):5-8.
[7] 李萍,徐國鈞.中藥貝母類的資源利用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3(3):12-17.
[8] 羅毅波,陳心啟.中國橫斷山區(qū)及其鄰近地區(qū)貝母屬的研究(一)卜川貝母及其近緣種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1996(3):304-312.
[9] BOIT,H.G.UEBER IMPERIALIN,I.MITTEIL [J].Chemische Berichte,1954,87(4):472-475.
[10] 周榮漢,段金廒.植物化學分類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10-1129.
[11] LI SONG-LIN,LI PING,LIN GE,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major isosteroidal alkaloids in bulbs ofFritillariaby gas chromatography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0,873(2):221-228.
[12] 李松林,李萍,林鴿,等.藥用貝母中幾種活性異甾體生物堿的分布[J].藥學學報,1999(11):842-847.
[13] LI SONG-LIN LI PING,LIN GE,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major isosteroidal alkaloids in bulbs of Fritillaria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1,909(2):207-214.
[14] HU CHENG JIE,SHANG ER-NING,LIN WEN-HAN,et al.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Fritillaria taipaiensis L [J].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1993,28(7):516.
[15] WANG HAN,ZHANG AI-XIN,TANG XIAO-LU,et al.Isolation and structure flucidation of alkaloids from the bulb of Fritillaria Wabuensis S. Y. Tang et S.C. Yueh.[J].Journal of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1996,27(1):100.
[16] KANEKO K, KATSUHARA T, KITAMURA Y,et al.New steroidal alkaloids from the Chinese herb drug,Bei-mu [J]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88,36(12):4700-4705.
[17] KANEKO K,TANAKA M,HARUKI K,et al.13C-NMR studies on the cevanine alkaloids:the application of13C-NMR spectrum for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ew alkaloids,baimonidine and isoverticine [J].Tetrahedron Letters,1979,20(39):3737-3740.
[18] KANEKO K, KATSUHARA T, MITSUHASHI H,et al.Chuanbeinone,a novel D/E cis-(22R,25 S)-cevanine alkaloid from chinese herbal drug,chuanbeimu [J].Tetrahedron letters,1986,27(21):2387-2390.
[19] 曹新偉.川貝母的化學成分研究與貝母屬藥用植物質量評價[D].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
[20] KANEKO K, KATSUHARA T,MITSUHASHI H,et al.Isol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ew alkaloids from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85, 33(6):2614-2617.
[21] 余世春,肖培根.暗紫貝母生物堿成分研究 [J].植物學報,1990(12):929-935.
[22] 余世春.貝母屬植物異甾體生物堿的存在及其分類學意義[J].植物分類學報,1992,30(5):450-459.
[23] 嚴忠紅,陸陽,丁維功等.卷葉貝母化學成分研究[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6):487-489.
[24] 余世春,肖培根.中國貝母屬植物質資源及其應用[J].中藥材,1991(1):18-23.
[25] 陳陽.川貝母非生物堿類成份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26] 李萍,季暉,徐國鈞,等.貝母類中藥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3(6):360-362.
[27] 汪麗燕,韓傳環(huán),王萍.皖貝與川貝和浙貝止咳祛痰的藥理作用比較[J].安徽醫(yī)學,1993(3):57-58.
[28] 沈力,馬羚,劉書顯,等.太白貝母與暗紫貝母鎮(zhèn)咳祛痰藥理作用比較研究[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9):784-785.
[29] 顏曉燕,童志遠,晏子俊,等.暗紫貝母、栽培瓦布貝母及浙貝母藥效學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0):244-248
[30] 杜少芬.川貝母、平貝母有效性的比較[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6(2):45-46.
[31] 莫正紀,唐心曜,孫中,等.引種栽培瓦布貝母、濃蜜貝母與野生川松貝母的藥理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8(1):14-16,61.
[32] 周穎,季暉,李萍,等.五種貝母甾體生物堿對豚鼠離體氣管條M受體的拮抗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3(1):60-62.
[33] 趙益,朱衛(wèi)豐,劉紅寧,等.貝母辛平喘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草藥,2009(4):597-601.
[34] 江蘇省防疫站.中草藥防治結核病[M].南京:江蘇省防疫站,1977:8.
[35] 陳澤乃,陸陽,徐佩娟等.中藥貝母中水溶性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6(7):420-422.
[36] KANG DAE GILL,SOHN EUN JIN,LEE YUN MI,et al.Effects of bulbusFritillariawater extract on blood pressure and renal functions in the L-NAME-induced hypertensive rats. [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4,91(1):51-56.
[37] 章鳴玉,周曉琳.寧國貝母總堿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J].安徽醫(yī)學,1990(5):46.
[38] 熊瑋,郭小玲.湖北貝母藥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草藥,1986,17(3):19.
[39] 陳陽.川貝母非生物堿類成份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40] 馬利瓊,王曉銘,王化遠.17個不同產地的川貝母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J].華西藥學雜志,2001(1):60-61.
[41] 王曙,徐小平,李濤.川貝母與其他貝母類藥材總生物堿和總皂苷的含量測定與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2(5):25-27.
[42] 黃夢嫻.三蛇膽川貝糖漿中總生物堿含量測定[J].廣西醫(yī)學,2001(4):757-759.
[43] 李萍,徐國鈞,金蓉鸞,等.中藥貝母類的研究XV-21種貝母總生物堿含量測定[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0(5):319-320.
[44] 劉輝,黃林芳,陳士林,等.川貝母采收期的初步研究[J].中藥材,2009(3):331-332.
[45] 張?zhí)m珍,樊曉霞,郭亞?。訏呙璺y定蛇膽川貝液中貝母甲素、貝母乙素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6(6):2-5.
[46] 梁海慧.薄層掃描法測定蜜煉川貝枇杷膏中貝母素乙的含量[J].廣東藥學,2001(1):21-22.
[47] 藍日盛,辛寧,樊澤華.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的川貝母有效成分含量測定[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3):93-94.
[48] 李松林,李萍,林鴿,等.藥用貝母中幾種活性異甾體生物堿的分布[J].藥學學報,1999(11):842-847.
[49] 劉震東,王曙.HPLC-ELSD測定栽培的瓦布貝母中西貝堿[J].華西藥學雜志,2005(3):442.
[50] 朱丹妮,譚豐萍,高山林.HPLC-ELSD分析測定貝母類藥材中生物堿成分[J].藥物分析雜志,2000(2):87-91.
[51] 劉晶,王曙,辛貴忠,等.HPLC-ELSD測定太白貝母和瓦布貝母中貝母辛的含量[J].中國藥學雜志,2010(13):1032-1034.
[52] 徐汝明,劉海衛(wèi),陸陽,等.雙波長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貝母中腺苷和胸苷的含量[J].藥學學報,1997(8):58-60.
[53] 徐汝明,陸陽,陳澤乃.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貝母中腺苷的含量[J].中國中藥雜志,1996(9):44-45.
[54] DUAN BAO ZHONG,WANG LI ZHI,DAI XIN HU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ucleosides and nucleobases in aqueous extracts ofFritillariaCirrhosa D.Don.using HPLC-DAD and HPLC-ESI-MS. [J].Analytical Letters,201l,44(15):2491-2502.
[55] 王聰,王曙,馬靜.川貝母的HPLC指紋圖譜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0(1):61-63.
[56] 沈力,周濃,易東陽,等.太白貝母與暗紫貝母皂苷類成分的HPLC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藥房,2012(35):3313-3315.
[57] 李斌,于海英,程秀民,等.5種貝母的弱極性成分HPLC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8):54-57.
(責任編輯:宋勇剛)
Progress in Bioactive Constituents and Isol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
Liu Wei, Zhang Wenjuan, Cheng Xianlong, Wei Feng*, Ma Shuangcheng*
(Institute for Contro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Ethnic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NIFDC),Beijing 100050,China)
To summarize 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 and its latest isol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and to com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species and lprocide beneficial support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he main constituet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and their isol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Previous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isosteroidal alkaloid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other various bioactivities. Additionally,there were some new iso1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the above bioactive constituents.In order to control quality of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 were analyzed in some aspect. Therefore, establishing exclusive method of quality control w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Modern Research; Quality Control
2014-10-15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藥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平臺”項目(2014ZX09304307-002)
劉薇(1978-),女,博士,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藥質量控制。
R284
A
1673-2197(2015)02-0041-06
馬雙成(1966-),男,博士,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藥民族藥質量控制及評價; 魏鋒(1971-),男,博士,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藥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