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娟
(雞西市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
中藥飲片與顆粒劑治療風熱感冒臨床療效比較
楊立娟
(雞西市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目的:觀察比較中藥顆粒劑與飲片治療風熱感冒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風熱感冒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忍冬感冒顆粒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忍冬感冒顆粒中藥飲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痊愈18例,顯效4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痊愈9例,顯效5例,好轉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退熱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中藥顆粒劑比較,中藥飲片治療風熱感冒退熱效果更佳,且安全性強,值得推廣和運用。
風熱感冒;中藥;顆粒劑;飲片
臨床治療風熱感冒主要原則為辛涼解表、發(fā)散風熱[1]。中藥顆粒劑與飲片均為臨床治療風熱感冒的常用藥物,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為分析兩種藥物劑型治療風熱感冒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60例風熱感冒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尋找該病癥治療最佳藥物,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風熱感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全面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8~59歲,平均年齡為35.5歲;患者體溫為37.5~ 38.9℃,平均體溫為37.9℃,發(fā)熱患者17例;病程1~5天,平均病程3.2天。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8~61歲,平均年齡35.6歲;患者體溫為37.7~38.9℃,平均體溫為38.1℃,發(fā)熱患者為18例;病程2~5天,平均病程3.1天。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體溫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忍冬感冒顆粒(由哈藥六廠生產,產品規(guī)格為12g/袋,產品批號30761100)進行治療,其主要成分為:糊精200g,蔗糖700g,板藍根180g,魚腥草270g,青蒿90g,忍冬藤180g,山豆根90g,白芷90g,綿馬貫眾135g,重樓90g。使用方法為飯后口服,2袋/次,每天3 次。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忍冬感冒顆粒中藥飲片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5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退熱情況,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標準
根據風熱感冒臨床治療相關指南,治療效果共分為四級標準: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且體溫恢復為正常水平;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明顯改善;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有一定改善,且體溫呈一定的下降趨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任何明顯改善,甚至加重[2]。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痊愈18例,顯效4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痊愈9例,顯效5例,好轉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退熱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退熱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退熱情況比較
2.3 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臨床上,西醫(yī)治療風熱感冒原則為對癥治療,對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著一定效果,但患者預后質量較差,恢復緩慢。此外,抗生素的反復使用會使患者機體的耐藥性顯著增強,不良反應情況較多。近年來,中醫(yī)理論治療各種疾病應用廣泛,忍冬感冒顆粒已成為治療風熱感冒的常用藥物。忍冬感冒顆粒中魚腥草、忍冬、板藍根、山豆根、貫眾及重樓等藥物有著顯著的清熱解毒作用,諸藥合用,其辛涼解表及發(fā)散風熱的治療效果顯著[3],與中醫(yī)理念相符合。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退熱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顆粒劑比較,中藥飲片治療風熱感冒退熱效果更佳,且安全性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翟洪.中藥顆粒劑與飲片治療風熱感冒的療效比較[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3,25(1):28.
[2] 趙柒燕.中藥湯劑與顆粒劑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6):79-79.
[3] 劉俊逸.中藥顆粒劑與飲片治療風熱感冒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3):146.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5-01-29
楊立娟(1973-),女,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yī)醫(yī)院副主任中藥師,研究方向為中藥制劑。
R254.9
A
1673-2197(2015)12-0119-01
10.11954/ytctyy.2015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