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主張,科學技術作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政治統(tǒng)治的功能。通過分析技術理性產生的根源、本質和功能,他們探討了技術理性盛行所造成的人的價值失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并對如何克服技術理性的負面影響進行了探索。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開創(chuàng)性地將技術理性批判與價值批判和制度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并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技術理性;批判;意識形態(tài);工具理性
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豐富了社會物資,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異化為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資本主義政治統(tǒng)治的幫兇,并導致了人的全面異化,打破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敏銳地觀察到科學技術大規(guī)模使用給人類生活世界帶來的危害,并試圖找到問題癥結所在。他們始終堅持批判的立場,對技術理性產生的根源、本質和功能以及危害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
一、技術理性批判問題的提出
技術理性是指在近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理性主義思潮,它推崇科學技術萬能論,即認為科學技術可以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所有問題。然而現實狀況并非如此,技術理性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反而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困境。技術理性批判的展開,正是和這一現實狀況和當時的哲學思潮緊密相關。第一,在現實狀況方面,資本主義發(fā)展迅猛,科學技術也得到廣泛運用,并通過物質消費等形式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而,“現代人卷入愈來愈唯理化的生活形態(tài)愈深,他的反應就愈加的不合理;現代人愈從物質的困境解脫,他就愈不明白自己該做什么;現代人自由愈多,愈不知道該如何享用自由?!盵1]人被技術理性和物質生活所控制,喪失了主體地位和對自己生活的自主支配權,人的價值受到貶損。此外,技術理性盛行還造成生態(tài)問題和人與社會的緊張關系。第二,在哲學文化思潮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與技術理性批判息息相關。其一,這一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強烈的批判性和超越性。霍克海默就指出,“哲學的真正社會功能在于它對流行的東西進行批判......這種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類在現存社會組織慢慢灌輸給它的成員的觀點和行為中迷失方向?!盵2]其二,人本主義也對技術批判理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白鳛榧夹g理性理論基礎的實證主義哲學由于否定了哲學形而上學存在的必要,割裂了科學和價值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因而社會發(fā)展的邏輯被歸結為技術進步的邏輯?!盵3]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強調科學的實用性,造成了科學和價值的分離,導致了人的對象化和異化的處境。而人本主義正是反對哲學實證化的傾向,它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主張以人的存在為核心,并試圖在實踐中找到揚棄異化和超越現實困境的力量。
在法蘭克福學派之前,盧卡奇早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就對技術理性的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物化現象和人的異化問題都要歸因于技術理性的盛行。在其之后,法蘭克福學派眾理論家們對相關問題繼續(xù)進行探索。在其早期階段(1930-1949年),霍克海默就確定將批判理論作為新的研究方向,將技術批判當做其批判理論的重要問題域之一,并始終堅持人本主義的立場和批判的態(tài)度?;艨撕D?、阿多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理論家都對技術理性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技術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探討了技術理性產生的根源,本質和功能,他們關于技術理性本質功能的分析顯示著其理論的獨特之處。
在產生根源方面,法蘭克福理論家認為,技術理性是由理性異化而來,它的形成和啟蒙理性中價值理性的缺失有著密切的關系。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其著作《啟蒙的辯證法》中揭露了啟蒙理性的本質,并對其進行批判。實際上,啟蒙運動是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qū)發(fā)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4],該運動崇尚理性的力量,主張把人從對神和自然的恐懼中解放出來,并致力于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但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主張,啟蒙強調理性至上性和人對自然的技術征服,它以理性和技術為核心,總是力圖確立人對自然的統(tǒng)治和絕對支配。啟蒙理性借助于科學知識把事物精確化,通過形式邏輯的抽象統(tǒng)一原則把握世界,把思想變成了數學公式和工具。也就是說,啟蒙理性存在著內在的缺失,它將理性僅僅當做控制自然的力量和工具。雖然人類擴大和鞏固了對自然的統(tǒng)治,但它將理性單純地降低為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價值理性和人的價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實際上,這種片面的理性消滅了人的個性,導致了人的思維的模式化,也取消了人的主體地位,剩下的只是人對技術的順從。由此,啟蒙精神并未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反而成為對人的桎梏,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此外,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資本主義社會的舊的以暴力為主的政治統(tǒng)治形式已不再適用,資本主義社會急需尋求新的統(tǒng)治方式,而技術理性恰好滿足了資本主義統(tǒng)治方式的變化的需要。
技術理性是怎樣實現其統(tǒng)治的呢?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從技術理性的本質和功能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釋??傮w說來,本質上,技術理性是實用化的理性,是和價值割裂開來了的片面的工具理性。功能方面,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理性作為“意識形態(tài)”,執(zhí)行著政治統(tǒng)治的職能。其代表人物馬爾庫塞就深刻地解釋了技術理性的功能,他強調,技術理性具有兩重性。不可否認,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水平,創(chuàng)造出豐碩的社會物質成果。但另一方面,科學技術不再是中立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服務于資本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懊鎸ι鐣臉O權主義的特征,技術‘中立的傳統(tǒng)概念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技術本身再也不能與對它的應用分離開來;技術社會是一個統(tǒng)治系統(tǒng),它已經在按技術的思想和結構運轉?!盵5]馬爾庫塞提出了“真實需要”、“虛假需要”兩個概念,以更進一步說明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其中,真實需要指不受外部力量左右的自主的需求。虛假需要是“為了特定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艱辛、侵略、痛苦和非正義永恒化的需要。”[6]資本主義社會鼓吹消費主義和享樂的生活方式,它通過不斷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以及為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娛樂和消遣來將虛假需求加于人。久而久之,人們沉溺于這種享樂的物化活動中,逐漸喪失自主意識,為技術理性所控制。簡而言之,“西方資產階級得以宣揚消費主義文化和生活方式,控制人們的內心需要?!盵7]與此同時,“技術社會發(fā)達地區(qū)的有組織的工人都過著明顯缺乏否定性的生活,同社會勞動分工中的其他人的目標一樣,他正在被納入由受到管理的人們所組成的技術共同體之中。”[8]作為革命主體的工人也放棄反抗,自愿服從現存體制的運行。
哈貝馬斯也承認科學技術發(fā)揮著“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但他所認為的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的觀念和理解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具體說來,其一,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國家政府機器為維護其階級利益,利用政治空想等手段來欺騙群眾。而技術理性的統(tǒng)治采取了更加溫和和隱蔽的方式,它主要通過物質財富和消費來迷惑人們,使人們資源服從其統(tǒng)治;其二,技術理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滲透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等各個方面,涉及的范圍更廣,更加難以抗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技術理性充當著資本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工具,實行著“意識形態(tài)”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異化和價值失落。
三、異化與解放
毋庸置疑,在技術理性的操控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陷入全面異化處境之中。然而,不僅如此,科學技術的大規(guī)模應用還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對立以及人和社會的緊張關系。
第一,就人類自身而言,技術理性是人陷入異化狀態(tài)的根源。人的異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異化;第二,它逐步滲透和內化到人的生成結構中,導致了人的內心的壓抑和異化。其一,人為技術理性所控制,喪失主體地位,處于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事實上,理性和技術并沒有“兌現承諾”,實現其初衷,達成確證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相反,它們走向了它的反面,將人置于牢籠之中,壓制了人的主體性,也使得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化為泡影。正如馬爾庫塞所說,技術理性以“富足和自由的名義”擴展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更好的統(tǒng)治,“成為人的解放的桎梏”。人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的地位被顛覆,人的意義和價值的實現也變得步履維艱。其二,更進一步,這種異化還逐步深入到人的心理機制中,造成了人的內心的壓抑和空虛。人們在享受科學技術和消費帶來的舒適感的同時,也深感壓抑,乃至是不自由和不幸福。以手機為例,手機的使用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娛樂方式也更多元化。但技術理性通過手機這一載體滲透人們的生活,侵犯了人的生活空間,還將本應為主體的人變?yōu)樽约旱呐`。
第二,技術理性對自然大肆進行改造,導致了人和自然關系的緊張,沖突不斷。技術理性有著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即它始終以征服自然為宗旨,以人的利益為中心對自然進行改造。一方面,資本主義憑借著諸多科學技術手段改造自然,如填湖造樓、砍伐森林、開墾荒地,建立了對自然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因此,人和自然關系失衡,自然反倒成為異化于人的對象,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例如,自然災害頻發(fā),環(huán)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緊張,人類面臨著新一輪的生態(tài)危機。
第三,就社會層面而言,歸根結底,技術理性統(tǒng)治是一種全新的政治統(tǒng)治形式。正如馬爾庫塞所說,“我們社會的突出之處是,在壓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這雙重的基礎上,利用技術而不是恐怖去壓服那些離心的社會力量?!盵9]它是資產階級利用技術理性去管制社會的新的統(tǒng)治形式。資產階級為了使人們消費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豐富的物質產品,使技術理性滲透人們的生活,于是便大力宣揚消費享樂的價值觀,引誘人們自愿地服從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服從于資本主義的價值和權威。然而,資本主義企圖通過技術理性實現“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以實現其功利目的,這與它向來標榜人的自由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它表面上主張人的自由和價值,實際上又通過技術手段剝奪了人的自由,漠視了人的意義和精神價值,造成了人與社會的對立。
值得提醒的一點是,雖然技術理性造成了人類社會的諸多困境,但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反對的是科學理性的片面化,并非技術自身。在批判的前提下,法蘭克福學派就如何擺脫技術理性所造成的困境進行了探討,對此,法蘭克福學派內部存有不同的意見。馬爾庫塞強調,在資本主義主導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里,技術理性出了問題,也就是說,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分離并占有絕對地位。馬爾庫塞主張對技術理性進行改造,將藝術整合到科學和理性中去,以實現兩者的統(tǒng)一。他重視藝術的作用,認為藝術具有解放功能,是培養(yǎng)新感性的重要場所。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的異化是由科學技術本身的性質和發(fā)展決定的,并非是人們價值選擇的結果?,F代社會要擺脫技術理性的異化狀況,就需要建立“交往理性”,用“交往”來取代“勞動”,并將其看做人類社會歷史的核心。
四、理論評價
技術理性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最為深刻的思想之一,其關于技術理性是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工具的洞見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更是獨樹一幟。總的說來,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始終堅持哲學的批判性,并立足于人本主義,將人的自由和解放當作理論的終極追求。
第一,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并開創(chuàng)性地將技術理性批判和價值批判以及制度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其一,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認為技術理性缺失了其價值維度,而這種缺失必然會影響人類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他們借鑒和吸取了馬克思·韋伯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觀點,清醒認識到,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技術理性已經異化為工具理性,并和價值理性分離開來,將人的意義拋諸腦后。即資本主義過分關注于科學技術的實用性和功用性,而忽視了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造成了人的價值失落。因此,他們試圖重建科學技術和價值的關聯(lián),進而實現科學技術中的工具價值兩種理性的平衡。其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也瞄準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認為技術理性和資本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同謀關系。他們敏銳地洞察到了技術理性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關聯(lián),即技術理性實際上充當了后者的意識形態(tài),是控制人們的政治統(tǒng)治工具。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資產階級通過宣揚消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逐漸消解了人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使人成為服從資本的工具。第二,批判不只是單純的批判,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重建。而法蘭克福學派堅持人本主義的立場,將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始終關注人的異化問題,其技術理性批判理論目的就在于通過理論批判來重塑人作為社會個體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擺脫“單向度的人”的尷尬處境和單一的思維方式,以及實現人的自由解放。不難看出,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有著強烈的批判性,并享有同樣的目標,即人的自由和解放。
盡管有著深刻的洞見,技術理性批判理論仍存在著諸多的理論缺陷。首先,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探討了啟蒙理性的本質,認為它導致了技術理性中價值維度的缺失,并存在將技術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的嫌疑。這種看法雖然有助于集中對技術理性展開批判,但同時也忽視了技術理性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要素。例如,技術理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通過科技載體和媒介,人們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了解到全球信息。無疑,這有利于人們的學習和自我提升,對人的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其次,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主張價值理性,高呼人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做法容易使價值理性凌駕于技術理性之上,造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失衡。不可否認,推崇價值理性有助于人的價值的實現,但工具理性也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在物質層面的發(fā)展。倘若工具理性遭到價值理性的壓制,經濟發(fā)展、科研開發(fā)可能將不受重視,社會進步也將變得遲緩。最后,如今,整個世界都處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資本在全球迅速擴張,科學技術發(fā)展迅猛,技術理性在人們生活中普及、滲透的程度更甚從前。在這一進程中,人們沉溺于科學技術帶來的舒適感,但卻無視其潛在的威脅,無視自身的被異化狀態(tài)。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對技術理性的探索可以使人們保持警惕,更加客觀地看待技術對人、自然及社會的影響,并提醒人們保持作為個體應有的批判性思維。但與此同時,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具有的烏托邦的性質使它難以進入到社會歷史生活中,真正地對人所面臨的困境和制度作出實質性的改變。
注釋:
[1]【德】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陳永禹譯,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7頁.
[2]【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李小兵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頁.
[3]王雨辰:《技術祛魅與人的解放—評法蘭克福學派的科技倫理價值觀》,《哲學研究》2006年第12期.
[4]【美】彼得·蓋伊:《啟蒙時代》,汪定明譯,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5]【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頁.
[6]【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頁.
[7]王雨辰 :《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理性批判的三個維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7年第2期.
[8]【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6頁.
[9]【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頁.
參考文獻:
[1]【美】彼得·蓋伊:《啟蒙時代》,汪定明譯,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頁.
[3]【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25-26頁.
[4]【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李小兵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頁.
[5]【德】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陳永禹譯,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7頁.
[6]王雨辰:《技術祛魅與人的解放—評法蘭克福學派的科技倫理價值觀》,《哲學研究》2006年第12期.
[7]王雨辰:《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理性批判的三個維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作者簡介:孫珮云(1992-5),女,湖北荊門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 《人本主義視角下對技術理性造成人的異化問題的反思——基于武漢高校大學生手機使用狀態(tài)的調查》課題結項成果,課題編號:2015S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