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飲酒人相約飲酒為情誼行為,法律不宜過多干涉。但當共同飲酒行為導致同飲者陷入醉酒危險時,同飲者之間就基于先前的飲酒行為產生合理注意義務,主要包括提醒、勸阻義務,照顧、保護、救助義務、妥善安置義務等?;趯ι】禉嗟谋Wo,同飲者亦不得灌酒、惡意勸酒。同飲者違反此注意義務,則需依過錯承擔侵權責任。
關鍵詞:共同飲酒;情誼行為;注意義務
一、問題的提出
相約飲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因共同飲酒引發(fā)的糾紛亦呈快速上漲趨勢,而我國法律并未對共同飲酒行為所致?lián)p害問題進行規(guī)定。實務界與理論界對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是否可以轉化、共同飲酒人承擔義務的性質及來源、侵權責任具體承擔問題鮮有涉及,且意見不一。本文擬將通過對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及轉化進行認定,進而分析共同飲酒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即承擔義務的性質及來源。
二、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
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意見不同。第一,共同飲酒行為屬于合法行為;第二,共同飲酒行為不屬于法律行為;[1]第三,共同飲酒行為是法律層面之外的、社交層面的情誼行為。[2]這三種界定中,第三種最能反映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
首先,共同飲酒行為是情誼行為。情誼行為是發(fā)生在法律層面之外,不能依法產生法律后果的行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行為人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情誼行為人意思表示并不追求法律上的效果,合意僅有道德價值而無法律價值。人們相約共同飲酒僅僅是社會交往需要,并無對法律效果的追求,因此共同飲酒行為屬于情誼行為,法律不應對其過度干涉。
其次,共同飲酒行為有可能轉化為侵權行為。情誼行為是一種基于社交而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在其順利完成的情況下,并不直接受法律的調控。但若在情誼行為發(fā)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的利益遭受損害,法律就應對該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調整。共同飲酒行為本身不受法律干涉,但共同飲酒行為使同飲者處于醉酒的危險狀態(tài)時,就會產生特殊注意義務,同飲者若違反這種注意義務,則需承擔侵權責任。有學者將轉化后的情誼行為稱為“情誼侵權行為”。
三、共同飲酒人承擔義務性質及來源
在共同飲酒人侵權責任構成中,核心問題在于共同飲酒人所承擔義務的性質及來源,若共飲人未盡到應注意的義務,且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可認定共同飲酒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一)共同飲酒人承擔義務性質。關于共同飲酒人的注意義務的性質,司法實務界認定不清[3],學界亦有不同表述。
1.安全保障義務。判斷同飲者是否構成侵權行為,在于確定同飲者在何種情況下會對醉酒者產生安全保障義務以及同飲者是否違反了該義務。
2.附隨義務。在飲酒的同時,飲酒人形成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相互關照、相互保護的安全注意義務,屬于民法上的附隨義務。
3.合理注意義務。“合理的注意”應為通常情況下普通人能夠預見到損害結果發(fā)生的注意,共同飲酒人承擔注意責任的前提是共同飲酒行為,且這種行為已使他人的合法權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雖然人們的飲酒習慣以及體質差異造成每個人的身體對酒精產生不同的反應,但飲酒過量會致人體健康受損乃至死亡應是一般人的常識。這種常識在具體糾紛中就構成當事人雙方“合理注意義務”的主要內容。
以上幾種觀點分別論述了共同飲酒人的注意義務來源,但理論基礎各有不同。首先,我國的安全保障義務是以德國侵權法上的一般安全注意義務為藍本而制定的,原指場所的所有人及經營者維護公共交通安全的義務,后擴張到其他社會交往活動,強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負防范危險的義務。但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將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限定為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若再將共同飲酒人的注意義務界定為安全保障義務難免會對他人造成誤解,難以明確共同飲酒人注意義務的內容。其次,附隨義務源于羅馬法,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安⒎侨缃o付義務之自始確定,而系隨著債之關系的發(fā)展,于個別情況要求當事人之一方有所作為或不作為,以維護相對人之利益,于任何債之關系(尤其是契約)均可發(fā)生,固不受特定債之關系類型之限制也?!备诫S義務產生的前提是債之關系的存在,而共同飲酒行為屬于情誼行為,在適量飲酒情況下,飲酒人相互之間并無法定或約定的義務,更不會產生所謂的附隨義務。再次,盡管安全保障義務、附隨義務雖名稱及理論基礎各有不同,但分歧主要集中于對共飲人承擔注意義務的來源各有不同認識,均不否認共同飲酒人應對同飲者承擔注意義務,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民法精神之推論,因此應該統(tǒng)一共同飲酒人承擔義務的性質為合理注意義務。
(二)共同飲酒人注意義務的來源
1.“特殊關系”說。同飲者基于特殊親密關系而聚會喝酒或通過聚會喝酒建立、維持乃至增進情誼親密關系,同飲之人具有感情上的彼此信賴。有觀點將特殊關系具體化為“信義關系”,即一方對另一方給予信任和信賴,另一方受到此種信任與信賴的關系。在受害方因信賴而啟自己的權利領域情況下,相對方就負有顧及其完整利益安全的保護義務。因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該等義務造成損害的即構成義務違反。更有學者將“特定關系”與“特定情形”相結合,即共同飲酒人基于特殊關系在同飲者處于醉酒不能自理或其他危險狀態(tài)中時,負有的安全保障義務。
2.基于“法律關系共同體”而承擔的法定義務。共同飲酒人基于特殊的法律關系而具有照顧同飲者的法定義務。[4]
3.先行行為說。共同飲酒可以作為引發(fā)注意義務或安全保障義務的先行行為,此時會在當時人之間產生稀薄的法律關系。共飲者基于過錯違反此種義務時,可能構成情誼侵權責任。
首先,同飲者之間的“特殊關系說”看似有些道理,好友之間飲酒的確存在一種相互交流感情、彼此信賴的關系,然而這種信賴并不是同飲者負有注意義務的根本原因,且不能以這種道德上的信賴作為民法上承擔責任的基礎。另外“特殊關系說”忽略了參加宴會飲酒的同飲者之間可能素不相識的情形,依照“特殊關系”理論,互不相識的參加宴會的同飲者之間并沒有感情上的特殊信賴關系,也就沒有相互之間的注意義務。其次,基于“法律共同體”而產生的法定義務說混淆了法律行為與情誼行為的區(qū)別,共同飲酒者之間僅是通過相約飲酒交流感情,彼此無特定法律意圖,屬于情誼行為,不由法律調整,更不會形成法律關系,亦不會基于法律共同體而產生法定義務,此說不能成為同飲者注意義務的來源依據(jù)。第三,先行行為說反映了共同飲酒人承擔責任的義務來源,具有合理性。先行行為最早源于德國判例之中,是指民事主體所實施的、具有一定危險可能性、并據(jù)此形成安全注意義務之行為,怠于履行義務當構成不作為侵權。但有觀點指出,飲酒行為人對同飲者過度的敬酒、勸酒、罰酒、賭酒行為屬于先行行為,此種觀點僅將共同飲酒中的先行行為限定為敬酒、勸酒、賭酒、罰酒等行為,甚為不妥。共同飲酒本身即存在醉酒、酒精中毒等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的危險,當共同飲酒人處于這樣的危險狀態(tài)時,其他人即負有注意義務。第四,《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及《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均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生命權與健康權屬于絕對權,除權利人之外的其他所有人均是義務人,負有不得侵害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義務。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同飲者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的義務,不得過度勸酒、強迫飲酒。
因此,共同飲酒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基礎是對共同飲酒這一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注意義務的違反及出于對生命權、健康權之絕對權的保護產生的不作為義務違反。
四、共同飲酒人注意義務的內容
1.提醒、勸阻義務。飲酒會降低人的控制能力甚至喪失控制能力,從而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共同飲酒人應承擔互相提醒、勸阻義務,以保障各自人身財產安全。具體而言,主要包括:(1)明知同伴對酒精過敏或患有某種不宜飲酒的疾病時,提醒、勸阻其飲酒行為;由于飲酒人可能尚未飲酒而意識尚在清醒狀態(tài),同飲者的注意義務也應相應降低,僅有提醒、勸阻義務,并不要求達到有效勸阻的程度,畢竟如托馬斯·阿奎那所言,“任何私人都無權強迫別人過正當?shù)纳?,他只能提出勸告,但如果這一勸告不被接受,他也沒有權力強迫?!憋嬀普呓浱嵝押笕詧猿诛嬀疲梢暈槭芎θ送?,同飲者不再承擔責任。(2)同伴明顯出現(xiàn)醉意,如控制能力減弱、語無倫次等的情形時,有效提醒、勸阻其繼續(xù)飲酒;但如果同伴尚未出現(xiàn)明顯醉酒狀態(tài),則屬于正常飲酒活動,提醒少量飲酒僅為道德上的義務,不應苛責其承擔有效提醒、勸阻義務,并承擔侵權責任;(3)有效勸阻同伴酒后從事具有危害自身安全或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酒后駕駛、高空作業(yè)、游泳等。《四川省道路交通安法實施辦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乘車人與駕駛人共同飲酒的,應當勸阻駕駛人酒后駕駛機動車。由于酒后駕駛對于公共安全、飲酒人自身安全均會產生隱患,其他游泳等行為亦可能危及同伴本身的生命、健康,此時應要求同飲者承擔有效勸阻的義務。
2.照顧、保護、救助義務。飲酒有可能導致飲酒人身體控制能力減弱、生命健康受損的可能,同飲者負有照顧、保護的義務。具體有:(1)飲酒過程中對醉酒者照顧、保護,以免其因意識能力減弱受到傷害;(2)同飲者在飲酒過程中出現(xiàn)非正常的身體不適時,應及時救助,并將其送至醫(yī)院治療。但如果出現(xiàn)一般人無法辨別的情形而未及時將其送至醫(yī)院,最后導致同伴死亡等損害后果,只要同飲者證明其已盡到合理的照顧、保護義務即不需要承擔責任。
3.妥善安置義務。同伴飲酒后,同飲者應對其根據(jù)飲酒量多少、身體意識等實際情況妥善安置,如將其送至家人的看護之下、妥善安排他人照顧或安置于自己家中并妥善照顧等,即必須使醉酒人處于妥善照顧之下。
另外,強迫飲酒、惡意勸酒的行為更是對同飲者生命健康權的直接侵害,與損害后果有直接因果關系,同飲者需承擔侵權責任。
五、結語
共同飲酒人相約飲酒,交流感情僅是情誼行為,法律不宜過多干涉,同飲者之間也不會產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但當共同飲酒行為可能導致同飲者陷入醉酒危險時,同飲者之間就基于先前的飲酒行為產生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主要包括提醒、勸阻義務,照顧、保護、救助義務、妥善安置義務等。基于對生命權、健康權的保護,同飲者亦不得灌酒、惡意勸酒。共同飲酒人違反基于共同飲酒行為而應履行的作為及不作為義務即是共同飲酒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基礎。
注釋:
[1]號:(2007)昆民三終字第1034號.
[2]案號:(2006)宜民一初字第528號.
[3]案號:(2015)新密民一初字第980號.
[4]邱鷺風對實踐案例研究而提出“法律關系共同體”的概念,即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但他本人并不贊同共同飲酒人之間形成法律關系共同體進而承擔法定義務。參見邱鷺風:《論情誼行為侵權責任——以一起“情誼行為侵權案”的判決為分析樣本》,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王成:《侵權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頁.
[2][德]迪特爾·梅迪克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2000年版,第148-150頁.
[3]余家駿:《試論共同飲酒中的情誼侵權行為責任》,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年第9期.
[4][5] [13]王雷:《試析共同飲酒中的情誼侵權行為》,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6]嚴愛華:《“勸酒”之訴》,檢察風云,2010年第4期.
[7] 楊軍:《飲酒人游泳溺亡同飲者的責任認定》,人民法院報,2013年11月7日(第006版).
[8] 嚴蓓佳:《醉酒致死,共同飲酒人應當承擔一定賠償責任》,人民法院報,2013年4月4日(第007版).
[9] 楊垠紅:《侵權法上作為義務安全保障義務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頁.
[10]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頁.
[11] 楊軍:《飲酒人游泳溺亡同飲者的責任認定》,人民法院報,2013年11月7日(第006版).
[12] 范振男:《情誼行為侵權責任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14]王雷:《情誼行為、法外空間與民法對現(xiàn)實生活的介入》,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15] 席曉鳴:《宴請人之先行行為矯正及其責任承擔》,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16] 張婧:《共同飲酒相關人對同飲者的侵權責任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17] 徐愛國,李桂林,郭義貴:《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頁.
作者簡介:何銀平,女,山西孝義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碩士生實踐創(chuàng)新課題(項目編號:2015S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