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晨珠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臨汾 041004)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偏義復詞的關系探析
寧晨珠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臨汾 041004)
偏義復詞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的出現(xiàn)和思維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來探析偏義復詞的形成,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思維、矛盾思維與由相反語素構成的偏義復詞之間有關系;古代的整體性思維與由相關語素構成的偏義復詞之間有關系;中國人追求對稱美的審美觀念和中國人孝的思想與偏義復詞也有關系。
偏義復詞;相反;辯證思維;相關;整體性思維
在古代漢語的合成詞中有一類詞,古人稱之為“偏義復詞”。這種詞在我國的先秦語言中早已存在。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認為:“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復音詞值得注意。這種復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保?]有的學者有時又把“偏義復詞”稱為“偏義合成詞”。胡安順、郭芹納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認為:“偏義合成詞各語素之間早先都是近義并列或對義并列關系,所謂偏義是后來從原義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這類詞的義項除了偏義一類之外,往往還有近義或對義的一類。偏義多數(shù)是特指性的,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后意義不夠確定?!保?]朱星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合成詞中,最應注意的是偏義詞。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代表了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保?]上述各家的觀點各不相同,但都認為偏義復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現(xiàn)象,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相類或相反相對的語素組成,其中一個語素的意思代表這個詞的意思,而另一個語素只表音而不表義,起陪襯附著的作用。
只需一個語素表義,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地另加一個語素呢?對于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古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最早作出解釋的是三國時的注釋家王肅,他提出了“足辭”說。唐代的孔穎達提出的是“連言”說,即“連類而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認為偏義復詞是古人用詞寬緩的一種結果。清朝學者俞樾則認為偏義復詞是古人行文因此及彼的一種表現(xiàn)。上述這些提法只是在表面上闡釋了偏義復詞這一現(xiàn)象,但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古人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解釋。王鐘坤先生在《從偏義復詞看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認為:意義相近相類的偏義復詞受古代漢民族思維方式中的整體性原則制約,而相對相反的情況反映了古人辯證地認識世界萬物的規(guī)律。[4]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由相反語素構成的偏義復詞分為帶感情色彩和不帶感情色彩兩類,分別說明它們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關系,并且還從中國人對稱美的審美觀念和孝的思想兩個方面闡述其和偏義復詞的關系。
《周易》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周易》的基本內(nèi)容是通過象征性的符號預測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企圖“推天道以明人事”,這是不可信的,但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辯證法的思想。就其卦形的形成來說就體現(xiàn)著辯證思維,《周易》的八卦卦形由陰爻和陽爻兩種符號疊加而成。陰爻和陽爻是組成八卦和六十四
卦的基本內(nèi)容。就八卦來說,它們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比如:乾坤,“乾”指天,“坤”指地;坎離,“坎”指水,“離”指火;艮兌,“艮”指山,“兌”指澤;震巽,“震”指雷,“巽”指風。都是由意義對立的兩個詞組成。
陰陽是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思維的代表性符號。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也以陰陽為基礎論述了自己的辯證思維方式?!疤煜陆灾乐疄槊溃箰阂?;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表明,沒有惡也就沒有善,沒有丑也就沒有美,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對立的雙方,都是互為存在的條件。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同時又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崩献釉谄鋾刑岢隽溯^完整的辯證思維。在承認矛盾雙方互為存在條件的同時,老子進一步指出,矛盾雙方所以能相互發(fā)生作用,也是各以對立面的存在為前提的。他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可見,“有”之所以能發(fā)揮效用,正是依賴于“無”所起的作用。老子在這里強調了“有”與“無”的對立統(tǒng)一。老子還指出,矛盾對立面的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互相轉化的。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基于對矛盾的普遍性和對立面互相轉化的必然性的深刻認識,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辯證法命題,認為萬事萬物都在對立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之中發(fā)展變化,而“道”的現(xiàn)實功用依賴于柔弱的陰性發(fā)生作用。
《老子》和《周易》中的辯證法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書中都包含著比較完整的辯證法思想。
(1)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wèi),肌膚不足以自捍御,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無羽毛以御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yǎng),任智而不恃力?!读凶印钪臁?/p>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的指甲牙齒不能用來作為武器保護自己,肌肉皮膚不能很好地防護自己的身體,即使快步奔跑也跑不過猛獸,既得不到什么好處也逃避不了禍害,身上還沒有生長羽毛來抵抗寒冷,所以人類一定要利用外物來養(yǎng)活自己,只能運用智慧而不能依仗力量。”禽獸的羽毛本來就是在寒冷的季節(jié)抵御嚴寒的,可見“御寒暑”只是指“御寒”,“暑”只是連代提及,不表意。
(2)問兵官之吏,國之豪士,其急難足以先后者,幾何人?《管子·問》
這句話是:“問士兵和官吏,當國家有難時,能爭先赴難者有多少人?”這里是說“能向前和敵人對抗的意思”。所以“先后”偏指“先”。
(3)樂必發(fā)諸聲音,形于動靜,人道也。《史記·漢書》
這句話是說:“快樂必然是要借助聲音來表達,借助動作來表現(xiàn),這是人之常情”。“形于動靜”即表現(xiàn)在動作上,顯然偏指“動”。
(4)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句話是說:“朱公的大兒子不知道是他的意思,認為并無特殊的能耐?!薄耙詾槭鉄o短長”即認為很沒有能耐,“短長”偏指“長”。短一般指缺點、不好的方面,長一般指優(yōu)點,“短”無義。
(5)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這句話是說:“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tǒng)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準不同?!薄爱?,分也”,“同,合會也”?!安灰水愅奔床粦撚胁煌?,偏指“異”。
不管是《周易》中的卦名、卦形還是其文章,都體現(xiàn)了古人的辯證法思想。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更清晰地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對立的,而且互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樣的思維方式反映到語言中,便產(chǎn)生了像“寒暑”“先后”“動靜”“短長”“異同”之類的偏義復詞。這類偏義復詞體現(xiàn)了辯證思維中的對立統(tǒng)一。以上這些詞是由相反的兩個語素構成,而且這些語素都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是客觀反映事物的詞語,也體現(xiàn)出古代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辯證認識。
有些偏義復詞的兩個語素帶有褒貶相對的感情色彩,這類偏義復詞也體現(xiàn)了辯證思維的方式。
(6)先帝處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吨軙の具t回傳》
“危,在高而懼也”,“安,靜也”?!氨居囊园参!笔潜鞠氚盐ky的事托付我,這里偏指“?!?。
(7)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稇?zhàn)國策·魏策》
此處的“休”指吉兆、吉慶或歡樂。“祲,精氣感祥,春秋傳曰見赤黑之祲”?!暗墶敝秆?,這里偏指“祲”。
(8)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稇?zhàn)國策·秦策一》
這句話是說:“秦國的法令賞罰嚴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的”。這里是指“地
形”很險惡,對于秦國來說就是很有利的,所以“利害”,偏義“利”。
(9)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肚f子·盜拓》
這句話是說:“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賣弄口才,容易惹出事非”?!笆?,直也”,“是”指正確的方面,“非,違也”,“非”指錯誤的一面,當在吵架時,很容易生出一些消極的東西,但是為了緩和這句話的嚴重性,用“是”做陪襯,起到緩和氣氛的作用。
(10)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逗鬂h書·何進傳》
這句話是說:“由于倆人不和,差點造成失敗”,這里偏義于“敗”。
這些偏義復詞的兩個語素所表達的事物或概念經(jīng)常是相反的,意思常指向的是不好的一面,但人們總是希望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都是好的,那么這類偏義復詞就和人們的情感認知出現(xiàn)了分歧。有人將這類特殊的偏義復詞稱為“好惡偏義復詞”,這類偏義復詞也是反義偏義復詞中的一個小類。這種偏義復詞的出現(xiàn)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矛盾思維有很大的關系。矛盾思維的基本特征是從事物的對立面中把握客體,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靶莸墶薄袄Α薄鞍参!薄吧茞骸钡纫馑既∠蚨际秦撁妫湃顺0迅喾吹暮玫囊幻娣旁谝黄鹗褂?,這種用法除了表現(xiàn)出古人的辯證思維,還體現(xiàn)出人們對美好的追求。
孔子提出“仁愛”,主張將自身的愛傳播出去,讓人人都感受到愛。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也形成了中國人關心他人、熱愛和平、溫和的性格,作為傳統(tǒng)的中國人,常替別人考慮,慣于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壞消息,就不想直接說給別人,總是要考慮到別人是否能夠承受得了。
既然指向消極的一面為什么還有用正面色彩的詞作為陪襯呢?我們先來從古人的說話技巧中尋找答案。孟子是儒家代表之一,他游歷各個國家,以勸說君主采用自己的主張來治國。臣子和君主在交談的時候,務必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辭的。面對冥頑不化的君主,更不能以嚴詞厲語相對,而是要更加委婉地說話。在《梁惠王下》中孟子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言善辯,把齊宣王引入到他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何如?”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何之?”
王顧左右而言他。
如果直接質問齊宣王國家沒有治理好,該把罪責加到誰頭上呢?這樣的話,孟子的游歷之路也許早就被終止了,正是由于孟子懂得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才不會使得君主過于討厭他。可見在先秦文學中,作者們就能很好地把握說話的技巧,使得說出來的話別人愿意聽。上述的這些偏義復詞,都指向的是消極的一面,而當說話者向聽話者傳達信息時,為了照顧聽話者的情緒,使聽話者不至于聽到壞消息時承受不住,所以常會用一個表示積極面的詞作為陪襯。
由于中國古代處于一個完整的大陸塊上,地大物博、封閉自足的地理環(huán)境使?jié)h民族形成“整體”“統(tǒng)一”的意識,形成了古代先民們想要掌握一切的心理,所以在涉及到某一個方面時,總想到要提及和它相關的另一方面。
《老子》就以“道”作為統(tǒng)領萬物的根基。但是天地間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歸于一個“道”字嗎?顯然不可以,但是老子想要用一個事物作為天地萬物的整體,力求把握天地的整體。這一想法也逐漸形成了先民們的整體性思維。
這種對世界的認識也會影響到人的思維,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所以在古代漢語中會出現(xiàn)與此思維方式相類似的偏義復詞。比如:
(11)年不順成,君衣布晉本,關粱不租,澤列而不賦,士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玉藻》
在古代戰(zhàn)車一般都是用馬拉的,所以在戰(zhàn)場上車和馬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經(jīng)常會被一起提到。
(12)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赌印し枪ァ?/p>
“園”指種植樹木的地方,“圃”指種植蔬菜的地方,“桃李”是樹木,所以“圃”無義?!皥@”和“圃”都是種植植物的地方,兩者有共同之處,所以常作為一個整體出現(xiàn)。
以上提到的這些偏義復詞,不是單純地組合在一起,而是和先民的思維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談到某一事物時,必然會涉及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它們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合二為一”的辯證思維方式。
對稱美要求事物成對的出現(xiàn),即和此事物相關的彼事物,兩者有時會連及提到?!豆茏印ぶ婧推分姓f:“五音不同而聲能調,五味不同而物能合?!睂ΨQ美體現(xiàn)著中國早期先哲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稱之美是我國傳統(tǒng)美學的基礎,對稱的運用在人類藝術史上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裝飾藝術中,半坡彩陶的人面魚紋對稱性便頗為典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雕刻雙鳥朝陽圖。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不僅紋飾上體現(xiàn)了對稱美,同時在整體造型上也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古錢幣的形制也講求“對稱美”,要求其文字結構,筆畫肥瘦,內(nèi)外輪廓,錢體薄厚、重量及材質,必須近似一致,對于書體一般以篆書為主,配以隸楷行草,筆勢相互吻合,它始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鑄造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盛行于兩宋,以后歷代仍有沿襲。
中國的詩歌講究的是整齊,在詩歌內(nèi)部的詩句中講究的是對仗和對偶,所以在詩歌中也體現(xiàn)著古代學者們對對稱美的追求。在詩歌中中國文人追求對仗美、音律美。在寫詩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一句詩中,有一個字就可以表達清楚意思,但是和下一句的字數(shù)不一樣,這時候詩人就會加一個和這個字有關的另外一個字,來填補字數(shù)的空缺,即使這個字和詩的意思沒有關系。當代學者余冠英認為在詩歌里湊足字數(shù)也可以產(chǎn)生偏義復詞。他在《漢魏詩里的偏義復詞》中說:“在詩歌里因湊足字數(shù)的關系偏義復詞也許更多些?!痹诠糯娢闹?,有時為了使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以及表現(xiàn)詩文的一種整體對稱美,往往會選用偏義復詞達到此效果。如:
(13)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曹操《卻東西門行》
“行止”是說飛翔和停止,鴻雁在飛翔時排成整齊的隊列,在休息時則會停下來,所以“行止自成行”指的是“行”。
對偶有一種內(nèi)在的對稱關系。追求對稱美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之一,它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人們的一種審美觀念,以及對事物美與丑的選擇觀。在中國古代的建筑上也體現(xiàn)著對稱美,帝王宮殿和公侯陵墓前的門庭對聯(lián)都有著對稱美的思想。北京的紫禁城就是建筑中追求對稱美的典型。
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是人們行事和做人的道德準則??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經(jīng)》云:“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秴问洗呵铩氛f:“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綱也”?!靶ⅰ彼枷氤蔀榉饨易宓靡跃S持的重要基礎。而孝的思想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只是到了私有財產(chǎn)出現(xiàn),父母的財產(chǎn)出現(xiàn)繼承問題時,孝敬父母的思想才出現(xiàn)。父母的財產(chǎn)由子女來繼承,那么子女就有了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孝作為一種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要求子女對父母奉養(yǎng)、尊敬和服從。中國是個講究家族的社會,在家族中,遵循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規(guī)范,其中的子孝可以說是極其的重要。在中國古代有父死守孝三年的傳統(tǒng),這些都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思維中孝的重要性。
《孔雀東南飛》詩中也多次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如:
(14)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15)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這兩句是劉蘭芝對丈夫焦仲卿說的話,從全詩來看,蘭芝既沒有公公,也沒有父親和弟弟,只有婆婆、母親和哥哥。這里是由“姥”言及“公”,由“母”言及“父”,由“兄”言及“弟”。即使父母有一方已經(jīng)去世但是出于孝敬父母的意思,在談到在世的一方時會將去世的一方也說出來。
由于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漢民族形成了非常嚴重的尊卑觀念。對偏義復詞的影響體現(xiàn)如下。
(16)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jīng)·小雅·棠棣》
“妻”指男子的配偶,“子”指孩子、子嗣,這里的“妻子”偏指“妻”,而無“子”義。這個詞體現(xiàn)了古代長尊幼卑的思想,長者在前,幼者在后,這樣的組合不能隨意調換順序。
(17)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蹲髠鳌ふ压辍?/p>
古人將諸侯的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因鄭國的等級是伯,故“伯男”義偏“伯”。這里體現(xiàn)著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18)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睹献印るx婁下》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主人公是大禹,這件事跟后稷沒有關系,所以偏指“禹”。再比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墩撜Z·憲問》因親自耕種的是后稷,不是禹,所以“禹稷”義偏“稷”。但是禹和稷都是人們心中的英雄,都被人們所敬仰,為了體現(xiàn)出人民對君王的尊敬,遵循封建對君王的“孝”,所以在說到禹的時
候就順便提到稷了,而在說到稷的時候就又順便提到禹了。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整人們的思維以共同生活、共同工作。思維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可以反映我們對世界的客觀意識,從而形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所以,語言和思維這兩種社會現(xiàn)象,是相互作用、同存共進的。偏義復詞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表達思想,反之,也可以反映出人們的思維方式。思維必須在語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是表達思維的載體。所以,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的偏義復詞和漢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胡安順,郭芹納.古代漢語[M].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朱星.古代漢語[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王鐘坤.從偏義復詞看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2):20-23.
[5]常洪.古代漢語詞匯中的偏義復詞[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4-65.
[6]陳偉武.論先秦反義復詞的產(chǎn)生及其偏義現(xiàn)象[J].古漢語研究,1989(1):47-52.
[7]董燕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的語言學研究思維取向[J].現(xiàn)代外語(季刊),2003(4):332-338.
[8]劉道鋒.古漢語好惡偏義復詞的語義指向與語言拜物教[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6):24-26.
[9]邱文穎,黃曉輝.淺析《論語》中的“孝”[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4):23-26.
[10]許慎.說文解字[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
[1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增訂本.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
NING Chen-zhu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041000,China)
Language and thinking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Language is the tool of thinking,while thinking also cannot do without language.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the emergence and thinking of the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tial meaning compound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performs as follow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cient unity of opposites thinking and contradictory thinking and the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 composed of opposite morphem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holistic thinking and the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 composed of relative morphem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 of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pursue the beauty of symmetry and the Chinese filial piety and the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
the partial sense compound words;in contrast;dialectical thinking;correlation;holistic thinking
H131
A
1673-1808(2015)06-0101-05
(編輯 楊樂中)
2015-09-17
寧晨珠(1990-),女,山西新絳人,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