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在這顆星球上,少有人像中國人一樣熱衷于做官。古時候,讀書人為了謀個做官資格,有時孫子都已娶妻生子,爺爺還在考公務(wù)員。入了官場,為了升更大的官,拍馬溜須者有之,欺上瞞下者有之,拜干爹干媽、送金彈肉彈者有之。如果有人愿意搜集素材,估計每個朝代都可以寫一部《官場現(xiàn)形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國人對做官情有獨鐘,原因有兩個:第一,可以撈得實惠。在一個權(quán)力不受制約的社會,官員想讓權(quán)力走點私實在太容易,你不見清代官場流行這樣一句話嗎:“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撈得這么多錢的人還算“清知府”,“濁知府”如何可想而知。第二,可以光宗耀祖。老百姓是被人管理的,在皇家人眼里,像牛羊一樣,而官員是管人的,漢代、唐代的時候,甚至缺德地將某些地方官叫做“××牧”,這面子可不是一般的大。一個人做了官,回到家鄉(xiāng),絕對人見人羨。
然而,在明朝洪武年間,習慣于在仕途上你追我趕的讀書人卻對做官避之唯恐不及。
秦裕伯、陶凱向朱元璋“投降”:入朝為官
浙江臨海人陶凱從小聰明伶俐,讀書極其用功,學(xué)問很好,當年在杭州施氏家塾教書時,朱元璋曾向他請教如何取得天下,陶凱告訴他說:“群雄所據(jù)地,未可與爭,元雖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朱元璋聽了他的,造反事業(yè)做得風生水起。成了明朝帶頭大哥之后,朱元璋非常想將陶凱召至京城做官。他派人帶著詔書去請,陶凱避而不見,離家遠走,游學(xué)湖海。朱元璋大怒,再發(fā)諭旨:“陶凱不應(yīng)詔,可取族人首級回?!弊迦舜髴?,派人四處尋找陶凱,為免禍及族人,陶凱只好向朱元璋“投降”:入朝為官。
秦裕伯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秦裕伯在元代曾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后來因為戰(zhàn)亂避居上海為母親守喪。朱元璋派人前來請其做官,秦裕伯聲稱:“食元祿二十余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后來朱元璋又一次派人征召他,還是被拒絕,這一次,朱元璋給秦裕伯寫了一封信,說濱海地區(qū)民眾好斗,你再這么“堅守不起”,一定會后悔。俗話說:“聽錘聽聲,聽鼓聽音”,朱元璋將話說到這個程度了,秦裕伯自然不敢再抗拒皇帝的意志,進京做了侍讀學(xué)士。
詔令讀書人做官,卻屢屢被拒絕,朱元璋火了,他親自編撰的《御制大誥三編》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成說其來遠矣。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沒其家不為過?!痹谶@條御制法令的上面就是蘇州府姚叔潤、王諤不肯出仕而被梟首抄家的案例。
草莽皇帝壞坯子
士大夫不想為官,原因之一是明初官員工資很低,沒有多少經(jīng)濟利益。當時正七品的知縣年薪是90石大米,正二品的尚書也不過732石。明朝一石糧食大約相當于今天60公斤,這樣折算下來,知縣的年收入是一年5400公斤大米,尚書的年薪是43920公斤糧食。這個收入表面看來不算太低,但那時的官員幾乎沒有職務(wù)消費,送往迎來需要自己掏錢;政府的人手也少,官員自請的師爺之類國家不發(fā)工資,得官員自己想辦法解決;加上許多時候,工資也不全是發(fā)的實物,有時還要折成銅錢、紙幣之類,這一折就將原本該發(fā)的工資折掉了大半。
朱元璋是個草莽皇帝,對官員要求非常苛刻,一句話不對頭,就廷杖甚至殺戮官員,也讓讀書人對做官生出了深深的畏懼之心。洪武八年,刑部侍郎茹太素上言時政,與朱元璋觀點不合,朱元璋當面質(zhì)問,茹太素“言多忤觸”,朱元璋下令將其“杖于朝”。
山東鄄城人李仕魯是儒生,精通程朱理學(xué),朱元璋最初對他非常欣賞,說過“吾求子久,何見晚也”的話,后來他諫勸朱元璋放棄佛教,朱元璋置之不理,李仕魯很生氣,告老回鄉(xiāng),并將朝笏扔到地上。朱元璋頓時怒發(fā)沖冠,下令將其殺死于御前。前面提到過的陶凱,其結(jié)局也同樣非常悲慘,因為陶凱曾經(jīng)拒招,朱元璋始終不信任他,在陶凱當禮部尚書時,他以陶凱部屬“誤用符驗”為借口,將陶凱處死。秦裕伯如果不是沒做幾年官趕快辭職,加上死得早,估計也可能身首異處。
一個社會老是出現(xiàn)做官熱自然不是好事,不過,如果某個時代讀書人出仕要靠上位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殺頭相威脅,同樣不值得慶幸。
編輯/書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