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積
記錄歷史呼喚和平——評2015年9月4日《人民日報》“閱兵特刊”
■張積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是舉世矚目、舉國關注的一個重大活動,必將以其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而載入新中國的史冊。《人民日報》敏銳地把握了這個活動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在次日的報紙上推出了名為 《人民日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特刊》(下文簡稱 “特刊”)。該 “特刊”共有八個版面、7個專題,分別是:“銘記”(第9版)、“榮光”(第10、11版)、“和平”(第12版)、“禮贊”(第13版)、“捍衛(wèi)”(第14、15版)和“足跡”(第16版)。一方面,“特刊”與當日主要承擔報道 “9·3”紀念大會與大閱兵任務的 “要聞版”密切配合,發(fā)揮了背景報道、深度報道的功能,提供了延伸閱讀的服務,另一方面,“特刊”在其主題確立與7個專題的表現(xiàn)方式上也保持了自身鮮明的特色。
這次紀念大會中央確定的主題是:紀念抗戰(zhàn)偉大勝利,弘揚抗戰(zhàn)偉大精神,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特刊”緊緊把握著這一主題,并通過各個專題從不同的側面加以詮釋和演繹。
“特刊”的 “銘記”專題,以左側豎欄中習近平主席所講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16個手寫體大字點醒紀念主題,成為全刊的綱領。這一版安排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個人署名的評論,從習主席在紀念大會講話中的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三句話展開,對紀念大會給予高度的評價;另一篇文章是署名 “閱兵領導小組”的專論,以“弘揚抗戰(zhàn)精神維護世界和平”的視野立論,從五個方面論述了這次閱兵活動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
“榮光”專題用兩個版面,在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的通欄標題的引導下,選取出席閱兵活動的十個抗戰(zhàn)英雄典型,一律采用第一人稱的口述方式,講述了他們 (或父輩)當年參加抗戰(zhàn)的英雄事跡,把讀者帶回到70年前的烽火歲月,從而一起緬懷抗戰(zhàn)先烈的豐功偉績。
“和平”專題,集中報道五大洲17個國家前來參加閱兵分列式的軍隊或代表隊的風采,并在“講述”與“聲音”兩個欄目中,再現(xiàn)了一些參閱官兵光榮的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家史、參加閱兵的經歷以及守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禮贊”專題,在 “中國:東方主戰(zhàn)場和平捍衛(wèi)者”的通欄標題下,集中刊發(fā)了新華社發(fā)表的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講話電文和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南非總統(tǒng)祖馬、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塞爾維亞總統(tǒng)尼科利奇和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梅津采夫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的談話。他們對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所作的巨大犧牲和為戰(zhàn)爭勝利所作的巨大貢獻,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捍衛(wèi)”專題,使用了兩個版面,通過記者報道的簡要文字說明和十幾幅艷麗的彩色圖片,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了在閱兵活動中亮相的我軍一大批新型現(xiàn)役主戰(zhàn)武器裝備,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捍衛(wèi)國家安全和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實力。
“足跡”專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5次閱兵的歷程,并選取三個參加過閱兵儀式的官兵典型,暢談了他們參加大閱兵的幸福感受。
上述7個專題,主要著眼于大閱兵,既從不同側面詮釋和演繹了紀念主題,又積極發(fā)揮了記錄歷史的功能。這次閱兵,誠如人民日報評論員任仲平所說,“這是一場跨越70年的檢閱,是一次面向未來的重溫”。①對于這樣一場規(guī)模盛大、意義非凡的閱兵活動,在黨中央機關報上留下必要的記錄,是它的神圣責任,是對人民負責、對黨負責、對未來負責的表現(xiàn)。它的7個專題分工合作,凝結為一個記錄整體,不僅勾勒了閱兵活動的基本面貌,而且開掘了相當?shù)臍v史深度?!疤乜睂⑦^去、現(xiàn)在與未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給予后人與將來一個莊嚴的交待。
“特刊”的著眼點主要是大閱兵。這是一次將歷史紀念、現(xiàn)實重溫與未來思考冶于一爐的重大活動。如何去展現(xiàn)盛大的閱兵場景,揭示它深刻的主題,闡發(fā)它豐富的意蘊,并且能夠適應大眾傳媒的要求,造成理想的傳播效果?這些問題頗難措手,要解決好并不容易?,F(xiàn)在來看,“特刊”的整體把握與細節(jié)處理,匠心獨運,是值得稱道的。首先,它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大閱兵的全貌;其次,避免將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三者截然分開,作板塊化的呆板處理,而是將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全景展示、縱橫交織的局面。
“特刊”抓住大閱兵的幾大看點,以點帶面,營造出閱兵活動的全景面貌??偲饋碚f,大閱兵引人注目的看點主要有:
1.抗戰(zhàn)老兵。當年他們是血氣方剛、英勇殺敵的戰(zhàn)士,如今多數(shù)已是九十多歲甚至年過百歲的老人。他們作為抗戰(zhàn)老兵代表出席閱兵儀式,既讓人們瞻仰了英雄的風采,又為大閱兵增添了悲壯的豪情。
2.英模方隊。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lián)、華南游擊隊等抗戰(zhàn)英模部隊,組成10個氣勢恢宏的方隊,在20名將軍率領下接受檢閱。
3.外國方隊。共有17個國家的軍隊方隊或代表隊的一千多名官兵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顯示了世界和平事業(yè)的雄厚力量。
4.外國嘉賓。出席大閱兵的外國嘉賓,數(shù)量甚多。其中,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等,尤其引人注目。
5.新型武器裝備。此次受閱的新型現(xiàn)役主戰(zhàn)武器裝備達500余臺,84%是首次亮相,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
6.空中飛行梯隊。此次受閱的空中梯隊,分屬陸??杖姾娇毡宫F(xiàn)的各種戰(zhàn)機達183架。對于6大看點,“特刊”通過各個專題的版面,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給予生動的介紹和展示。應該說,讀者讀過以后,對于大閱兵都可以留下完整的印象。
在全景展示閱兵面貌的同時,“特刊”的整個內容通過縱橫交織的手法,實現(xiàn)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三者緊密的聯(lián)系?!皹s光”專題是反映10個老英雄抗戰(zhàn)事跡的專版,而 “和平”專題則專門報道參加閱兵的外軍方隊與代表隊的情況;“足跡”專題集中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15次閱兵的歷程,而 “捍衛(wèi)”專題則專門展現(xiàn)大閱兵儀式上亮相的新型武器裝備。
這樣一種縱橫交織的形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在各個專題上,而且在同一專題中也有所表現(xiàn)。在 “榮光”專題,版面中間是一張鶴發(fā)童顏、胸襟上掛著累累軍功章的老戰(zhàn)士們舉手致意,乘車接受檢閱的大幅照片,而在這張照片兩旁則各放了五個老戰(zhàn)士一組的彩色近照與他們年輕時候的黑白老照片。“和平”專題,盡管主要在于報道參加閱兵的外軍方隊與代表隊的情況,但還是通過幾個官兵的 “自述”,回顧了他們的祖父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光榮歷史。這樣的處理手法,銘記了歷史,又不限于回顧歷史,而是立足現(xiàn)在,面向未來。從傳播功效來說,它確實起到了揭示紀念主題的作用,也有益于讀者的閱讀體驗。
選取典型人物的事跡與經驗進行報道,是我國新聞報道經常采用的方式,為讀者所熟悉;講故事,則能夠避免枯燥的評論與空泛的描寫,直接呈現(xiàn)生動鮮活的內容,從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這樣一些呈現(xiàn)新聞的方式,如果運用得當都可以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疤乜奔创竽戇M行嘗試,其經驗值得關注。
例如,“榮光”專題,從來京參加閱兵的眾多抗戰(zhàn)老兵中選取10人,作為抗戰(zhàn)英雄 (或英雄后代)的典型代表,一方面用新、老相片營造歷史的滄桑感,凸顯英雄勇赴國難的不屈形象,另一方面,則用第一人稱口述故事的方式,擷取他們抗戰(zhàn)歲月中一段難忘的往事。老八路劉書才老人講述的是他自己 “少小報國滅敵寇”的故事;新四軍老戰(zhàn)士何孔才老人講述的是新四軍在巢縣利用自造的地雷打擊日寇,最后與敵人拼刺刀,終于獲得勝利的故事;華南游擊隊的譚堯老人講述了一舉擊斃日寇少將的故事;老八路馬法古老人講述了在冀中的游擊戰(zhàn)中僅用三發(fā)子彈就拔掉一個敵人據點的故事……10個老人的所講的故事,篇幅短小,內容集中,不論敘述戰(zhàn)績、訴說苦難還是抒發(fā)革命英雄主義的豪情,都給人以真實而親近的感覺?!昂推健睂n},在 “講述”與 “聲音”兩個欄目中,同樣抓典型、講故事,把外軍一些平凡官兵的并不平凡的經歷呈現(xiàn)出來。如俄羅斯參閱方隊士兵德米特里,講述了 “我的曾祖父參加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zhàn)斗”的故事;白俄羅斯參閱方隊指揮官、儀仗隊混合連連長帕維爾·施帕爾羅講述了 “我家的傳家寶是戰(zhàn)火中留下的一臺縫紉機”的故事,而吉爾吉斯斯坦參閱方隊士兵阿曼則講述了他家祖孫三代做軍人的故事:“我爺爺曾經在莫斯科參加過反法西斯作戰(zhàn)……戰(zhàn)爭勝利后,爺爺參加了1945年莫斯科紅場舉行的閱兵”“我的父親曾經在莫斯科當海軍”“現(xiàn)在我也成為一名軍人”“我們祖孫三代從軍,對軍人的榮譽的珍視是一樣的”?!岸Y贊”專題,雖然發(fā)表的是普京的講話電文和潘基文、樸槿惠、祖馬等外國政要接受記者采訪的談話,不過由于減少了許多慣常所見的套語,話語中“我”來“我”去,個人色彩非常濃厚,同樣給人以話語實在、感情誠摯之感。
圖片對于紙媒傳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不過,能夠充分調動圖片語言,通過對圖片色彩、規(guī)格、位置等因素的合理把握,進而與報道文字或評論文字密切配合,盡收左右逢源、相得益彰之效,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驳氖?,“特刊”的圖片運用與處理,手法純熟,值得圈點。
若從版面的視覺沖擊力來說,“特刊”的擔綱者非圖片莫屬。8個版面的“特刊”,除第一個版面(即“銘記”專題)只用了1張圖片外,其他7版都在4張以上?!皹s光”版、“和平”版和“足跡”版,其圖片非常醒目,足可以和文字部分平分秋色;而 “捍衛(wèi)”版則是一個圖片專版,集中展現(xiàn)了大閱兵儀式上亮相的一部分新型武器裝備。
除了圖片數(shù)量多這一特點以外,黑白老照片與彩色照片合理配合,交相為用,從而營造出具有一定厚度與深度的視覺環(huán)境,也是 “特刊”圖片運用的一個明顯特點?!皹s光”版使用了10張黑白老照片,它們都出自硝煙彌漫的年代,留下了抗戰(zhàn)歲月的印跡,與該版老英雄們的彩色近照形成鮮明的對比,對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論斷,做出形象的說明?;仡櫺轮袊闪⒁詠淼?5次閱兵活動的 “足跡”版,也配發(fā)了多張黑白老照片,它們和反映大閱兵活動的一張彩色巨照一起,共同描述了閱兵活動的歷史進程。
此外,從 “特刊”圖片的運用還可以看出,編輯在圖片規(guī)格與位置安排這些細節(jié)方面,同樣力求適應讀者的視覺需求,避免落入近年來照片選用一味求大的俗套?!皹s光”“和平”“足跡”諸版的圖片,不論大小,既有歷史感與整體感,又有審美趣味。“特刊”圖片的合理運用與安排,也激活了整個版面,使得各版活潑靈動,生機盎然。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見 《守望歷史為了和平——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2015年9月2日第一版。
觀點速遞
與新聞、媒體、新聞從業(yè)者的分化同步,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新聞媒體、新聞從業(yè)者客觀上呈弱化趨勢。媒體成千上萬,但新聞媒體并不多,專業(yè)新聞、嚴肅新聞在多元勃興的輿論場中分量和力量在減弱;媒體人眾多,但真正的專業(yè)的新聞人并不多。目前是媒體繁榮而不是新聞媒體繁榮,是媒體工作者壯大而不是新聞工作者壯大,是實用信息服務者、社區(qū)服務者、娛樂制造者壯大而不是輿論引導者壯大。
——觀其,《青年記者》2015年8月上